大家認為2025年的樓市走向如何?會不會觸底反彈呢?這個問題先放到一邊,我們先看一組最新的數據。
其實我之前在文章中說過,要想讓樓市活躍起來,那么就要先調動老百姓的消費積極性。那么如何判斷老百姓的消費積極性變化了呢?
答案很簡單,就看當下全國的住戶新增存款變化。如果存款增加,那么說明老百姓不愿意消費,如果存款減少,則反之。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整個2024年住戶新增存款達到14.26萬億元,雖然沒有2023年高,但絕對體量依舊處于高位,
這說明當下大家依然對未來的經濟存在悲觀預期,希望多存一些錢應對各種不確定性。消費觀念保守,甚至降級,不敢投資依然是主流。
如果再單把2024年12月的住戶存款數據拎出來,就會發現真實情況或許更糟糕。12月份住戶新增存款更是高達2.2萬億元,很明顯年底了返鄉置業潮會不會來,但大家存款的意愿更加強烈了。
2024年10月份的時候新增住戶存款減少了5700億,當時不少媒體都開始興奮的表示大家愿意消費了,如今看情況或許并非如此。
那么2025年樓市走向如何?李嘉誠的觀點驚醒了不少人,為眾多購房者和賣房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他表示:如果買來自住,且首付款夠,也能承擔分期款(月供),買房是沒有問題的,但同時也勸告,不要去炒樓。這一觀點簡潔明了地指出了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應對策略。
對于有自住需求的購房者來說,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當下或許是一個可以考慮買房的時機。
首先,從政策層面來看,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國家頻繁出手穩定樓市預期,首套和二套房首付比例顯著下調,房貸利率也迎來一波下調潮,這無疑降低了購房者的經濟壓力。
例如,一些城市的首套房首付比例已降至20%左右,房貸利率也降至較低水平,這使得購房者的購房門檻和購房成本都有所降低。
其次,從市場情況來看,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部分地區的房價已經相對穩定,甚至有所下降,對于購房者來說,有機會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購買到心儀的房屋。
特別是一些一線城市和強省會城市的核心區域,房產仍具有較高的保值能力。
然而,即使是自住購房,也需要謹慎選擇。在選擇房屋時,要充分考慮自身的實際需求和經濟狀況,避免盲目跟風或過度追求大面積、高價位的房屋。
同時,要關注房屋的品質、地段、配套設施等因素,盡量選擇優質的房源,以確保房屋的居住舒適度和未來的增值潛力。
例如,在選擇地段時,要優先選擇交通便利、配套完善、教育資源豐富的區域,這些區域的房屋往往更具有保值增值的能力。
李嘉誠明確勸告不要去炒樓,這一觀點切中了當前房地產市場的要害。過去幾十年,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讓許多人看到了投資房產的巨大收益,炒房現象屢見不鮮。
然而,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和政策的不斷調整,炒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如今,房地產市場已經從“投機時代”轉向“居住時代”,投資回報率不再像過去那樣高,市場風險也在不斷加大。
一方面,從市場供需關系來看,我國已經有6億棟房子,房子的總量完全夠了,而近年來人口流動與結構變化明顯,大量人口向一線城市、省會城市以及經濟發達區域集中,三四線城市因缺乏產業支撐,人口流失嚴重,房屋需求大幅下降,市場已經呈現出供過于求的局面。
另一方面,隨著政策的不斷收緊,如“三道紅線”政策的出臺,直接掐斷了開發商的高杠桿資金鏈,導致市場信心持續下滑,房價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此外,房產稅等政策的出臺也增加了房產的持有成本,進一步壓縮了炒房的利潤空間。
對于已經擁有房產的業主來說,是否要盡快賣房止損需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決定。如果手中的房產是在三四線城市,或者是郊區、品質較差的樓盤,且目前房價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跌趨勢,那么可以考慮在適當的時候出手,避免資產進一步縮水。
而如果手中的房產是在一線城市或強省會城市的核心區域,且房產本身具有較高的品質和保值能力,那么可以根據市場情況和自身需求,選擇繼續持有或適時出售。
例如,一些老舊小區的房產,如果沒有學區等特殊優勢,隨著房齡的增長,其價值可能會逐漸下降,業主可以考慮在房價相對較高的時候出售,然后置換到更優質的房產。
李嘉誠的觀點為我們在2025年的房地產市場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對于購房者來說,要以自住為目的,謹慎選擇,避免盲目跟風和過度負債;
未來的房地產走勢必然是越來越市場化,只有少量的優質房源才能升值,才會受到大家的追捧。并且房價也很難再有大的浮動,指望投資房產賺錢的難度會極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