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明天又是除夕咯,家家戶戶又要吃起了團圓年夜飯咯。
除夕一家老小齊聚一堂吃年夜飯這是中國人亙古不變的春節習俗。
對于古人來說,“國之大事在于祀與戎”。而舊時的祭祀關系到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面,因此如今流傳下來的許多節日傳統便是由古遠時期的祭祀活動而發展傳承下來的。
而年夜飯的傳統便是源于古人對祖先的祭祀。
據《禮記·月令》的記載,古人每到初一十五都要祭祀祖先,而除夕則是一年中最后的一次祭祖,因此尤其顯得特別而隆重。人們為專程準備豐盛的食物,以表達對祖先的感恩和敬意。而這種習俗也隨著中華民族的繁衍和發展而延續至今。如今,有許多地方在吃年夜飯之前,依然要先在先祖的牌位前行祭拜儀式后,才能闔家一同入席享用年夜飯。
古人的祭祀,除了祭拜天地神靈和先祖外,驅邪避祟也是相當重要的儀式。因此,年夜飯的源頭之一還在于,驅邪納吉,除舊迎新。而這驅邪儀式中,驅逐的便是舊時傳說中的兇獸“年”。
據傳“年”是一種相當兇惡的怪獸,每到除夕年獸就會被驚動而出來傷害百姓禍害牲畜。人們不堪其擾,終于有人發現年獸最是害怕紅色和火光和聲響。于是家家戶戶便在門口貼上紅紙 ,掛起火把來抵御年獸,待年獸被嚇走后人們便放起鞭炮將年獸遠遠的驅逐開來,再也不敢來叨擾人們的生活了。趕走年獸后,家家戶戶便熱熱鬧鬧地辦起了酒席慶祝成功驅逐兇邪,亦為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期待新年能有新氣象。
其實,無論哪種說法,年夜飯都是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弘揚,也是對生活的一種熱愛和贊美。
在歷史上,隨著朝代的更迭,人們地生活習慣也在逐漸地演變中,因此年夜飯地習俗也不斷地在變化中。
最早關于年夜飯地記載出自晉代周處地《風土記》,文中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西晉,人們便已習慣一家大小團圓相聚,吃起年夜飯,徹夜守歲的習慣了。
時至南北朝時期,一位名叫宗懔的南朝人,寫出了一本《荊楚歲時記》,書中詳細的介紹了如今的湖南、湖北地區的人們當時的除夕風俗:“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
當時的習俗是春節時,人們會故意留出剩飯,放置十二天后,再丟掉隔年的飯菜,以此寓意“去故納新”。
到了隋唐時期,據典籍所載年夜飯的規模已初具規模了。唐朝宰相韋巨源在《燒尾宴食單》中羅列出四種年夜飯必備的食材:一、五辛盤,二、膠牙餳,三、湯中牢丸,四、椒柏酒。
所謂“五辛盤”便是五種帶著辛辣味道的蔬菜,分別是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這便是唐人所愛的辛辣而蔥翠的氣息。“膠牙餳”則是甜蜜而粘牙的麥芽糖,喜慶時節又怎能沒有甜甜蜜蜜的美食呢。“湯中牢丸”則是融合了餃子和湯圓的面食,內中還混合著各色餡料,想必這便是年夜飯的主食了,最后自然還少不了一盅椒柏酒以助興。
除此之外,《燒尾宴食單》中還列舉出了飯、粥、點心、脯、醬、菜肴、羹湯等,食材有米、面粉、牛奶、酥油、蔬菜、魚、蝦、蟹、雞、鴨、鵝、牛、羊等,極盡華美,如今的人們看了也自嘆弗如啊。
宋朝時期,人們春節最愛吃的是一種叫做“馎饦”的手搟湯面。從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宋朝時期人們在春節的飲食上就已經有了南北之分。江浙地區的人們最愛的是在年夜飯中品嘗甜美粘黏的湯圓和年糕,而北方人人們年夜飯不可少的自然是餃子了。
但年夜飯文化的真正成熟,在于明朝。根據史料,最晚到明英宗時期,北方餃子、南方湯圓年糕的年夜飯格局,已經徹底形成。
而滿清入主中原后,便為年夜飯文化補上了最后一塊拼圖:“鋪張的儀式感”。
雖說傳統的漢人及其重視新年的儀式感,但大多并不鋪張,游牧漁獵出身的滿族不重視節令儀式,但飲食里卻有大量的肉食和高熱量的乳制品。兩廂結合,過年大宴變成了滿漢全席。
自此,年夜飯的格局與形式定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