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底,應天大街和黃山路交叉的整條街關停拆遷。
一堵綠色的圍墻,從應天大街輔路合圍到黃山路,大大的“搬”字上了門頭。
短短半個月,昔日天天打牙祭的編外食堂沒了,虹苑菜場也無了。
急得虹苑新寓、怡康新寓、新百花園的吃貨們在線求助:呂記肉夾饃、安慶餛飩、胡一刀大餅…… 你們都搬哪塊啦?
前有吃貨們美食迷途,后有店家們尋找門面,火速開業。
我們重走應天大街,發現這些交口稱贊的刁角美食,幸好,沒有散作滿天星,它們兜兜轉轉仍聚在虹苑附近。
藏在虹苑新寓東門里的無名餛飩,開了二十多年了,真沒有姓名。
但不妨礙這是很多人心中的NO.1,藏著掖著生怕被特種兵攻陷
因為開在居民樓里,無名餛飩不受拆遷影響,迎來送往的都是相熟的老客和放寒假的學生。
店里只做餛飩和茶葉蛋,餛飩上桌時,阿姨貼心提醒:辣椒辣,要少加哦。
我們抖抖霍霍地加了一丟,攝影師達文西一huo,不辣啊。
再往隔壁桌一看,人小姑娘都是一勺一勺的甩放。
無名餛飩,皮薄肉多,清清亮亮的。
混著蒜葉和榨菜,一口接著一口,滋味鮮美,好吃到停不下來,中碗落肚,午飯都省了。
說到呂記肉夾饃,老饕們立馬眼前一亮。
呂記在南京開了很多分店,虹苑這家,格外優秀了。用資深食客的說法,強過馬臺街老店,勝過同行中華門地鐵站的賀記。
劃重點說,饃軟乎,肉爛,肉汁多。
怕膩的小姑娘,可以點「純瘦」,想狠狠吃盡興的,直接上頂格,「肥瘦」再加個「鹵蛋」。
看老板娘麻利地撈肉,加青椒,一陣嫻熟地耍雙刀,心情舒坦。
冬天的街頭,這份熱乎飽滿的肉夾饃,值得雙手接過。
餅殼酥香,鹵肉爆汁,碳水+脂肪的快樂,簡單又充實。
唯一的bug,老板率先放假回老家了。
在南京,到底是安慶餛飩店多,還是烤鴨店多?
這個問題,一經拋出,直接燒干土著們的腦細胞。
但huo餛飩的統一定律:附近居民常吃的,甚至生餛飩常打包帶走的,味道肯定不賴。
原先虹苑路上的這家安慶餛飩,小夫妻經營。
小餛飩、薺菜餛飩、鍋貼,店里的暢銷三寶。
在這兒,huo餛飩加鍋貼,是標配。
干辣油是靈魂,辣油甩放,原來7分的餛飩,味道瞬間靈動起來了。
煎得一面金黃酥脆的鍋貼,形狀好看得像月牙,一咬爆汁,趁熱吃,口感驚艷。
搬去文體路后,老板加店名前加了個“胖眼鏡”,尋味的小伙伴,要認準門頭。
金庸迷們來買餅,高低要追著老板問,這店名的由來。
我替你們問過了,胡,是前一個老板的姓;一刀,大餅嘛,就是要快準狠的一刀切。
不得不說,老板取名功力跟烙餅水平,齊高
店里主營韭菜餅、青椒餅、雞蛋餅、醬香油餅、芝麻大餅、蘿卜絲餅、糍粑、麻團、韭菜盒子……完美拿捏中國胃。
打工人早高峰,切上三塊錢的蔥油餅,便宜量大,面香四溢,縱使排隊花去寶貴的5分鐘,值得。
傍晚下班,想搞點吃的墊墊肚子。
重口的韭菜盒子,淡口的蘿卜絲餅,全憑心意。記得讓老板微波爐叮個熱乎再吃。
在虹苑一眾搬家的美食店中,高小馬牛肉面堪稱“大冤種”。
前腳裝修完橫幅剛掛上,后腳就被通知要撤退。幸好拐個彎的應天大街上,他們還有一家店。
明廚明檔操作,牛肉老鹵面系列、豬肉老鹵面系列、小煮面、砂鍋、水餃……店里經營品種繁多,老鹵噴香。
牛肉面里加皮肚和素雞,大福面和牛鞭面在同一張菜單上,看得出老板是很積極地融入南京了。
搬家后的虹苑菜場,永久地失去了姓名。坐標白鷺東街7B號,變成了黃山路菜籃生鮮。
菜場門口成堆的開業花籃,顯示著這里剛開業不久。
好甜鮮果超市、雨潤黑豬皇、小芳蛋餃,還有各色蔬菜攤。
里面營業的都是原虹苑菜場的商戶,但老主顧們光顧的不多,畢竟相隔一公里多,大家買菜就近去了所街。
虹苑菜場散了場,搬新家的商戶們,盼望著未來重拾煙火氣。
而重新安家的美食店們,新做招牌,都不忘標注好“原虹苑店”,期待著老客的奔赴與重逢。
攝影 / 華朝煙、達文西
商務 / 王旭麗 (微信號:H13337716453)
原創文章,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