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今天是年前最后一次更新啦~
快過年了,上周末我跟劉同學做了一件“大事”——搬家,真的是物理意義上的“辭舊迎新”了。
因為我對裝修污染物極度敏感,所以新居裝修好之后空置通風了許久,直到現在才入住。按照醫囑,我臥床靜養的時間還有兩周多倒計時,只能躺在床上當“指揮”,安排收納師什么東西該扔什么該留、怎么歸置,讓劉同學去各種交接。
搬家除了“搬運”這件事,還有一個大工程,叫“扔東西”。因為平時在家辦公時間比較久,我對空間的干凈整潔程度又要求很高,我的習慣是每個季度會斷舍離、大整理一次。盡管如此,搬家打包的時候還是從犄角旮旯里翻出來了不少東西。
平日我斷舍離的原則很簡單,就是用手去摸一樣物品,用心感受一下我對這樣物品的感情,不管是衣服、電器、擺件、書還是別的什么,只要是感覺“不心動了”,那就不要了。使用物品的過程,通常我也比較愛惜,所以大部分物品離開我家的時候,還處于很新的狀態。去處大部分是送人,書會送給團隊小伙伴,沒人要的多抓魚賣掉;衣服和其他物品給朋友和阿姨,都沒人要就放在小區回收箱(一般完全送不出去的情況比較少見,我對自己的審美和品質選擇眼光還是很自信的,不要單純是因為不再喜歡了)。
然后我就發現,有一類物品,會處在“扔又舍不得扔,留著好像也用不到”的尷尬境地。有的是平時穿不出去,但是買的時候很貴的衣服;有的是裝幀精美,從來沒看過未來大概率也不會看的書;有的是一個系列收藏了全套,其實就只翻了一兩頁的書;有的是很早以前朋友送的,占空間很大同時也不實用的物品,但因為有“朋友送”這個濾鏡,就很難處理。
大概在兩三年前,我發現家里有相當一部分物品屬于這個范疇。那怎么辦呢?
于是我用一些專門的箱子來裝它們,那個箱子的標簽就叫“不常用物品”。每逢換季或者捯飭家居,都會把箱子里東西拿出來摸一摸、看一看。
然后很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這些曾經讓我感覺糾結去留的物品,在過了一兩年之后,我幾乎毫無例外地、毫不猶豫地會選擇“不要了”。
擱置其實就是一個心理緩沖,給自己一些時間去遵從內心的聲音。其實,從“猶豫”的那一刻開始,心的聲音就已經是“不想要”了。因為,假如是真正喜歡的物品,是不會有“要還是不要”這樣起心動念的。
其實關系也是一樣,有一些關系會讓自己不舒服,我們總會給自己找理由,例如“我們曾經關系很好啊”,“我們是朋友,我多忍耐一下是應該的”,“TA不是有心的”,“不管怎么樣,TA是很好的人”,用各種辦法來說服自己,繼續呆在這段關系里。因為相比忍耐,結束一段關系似乎意味著要面對更大的沖突與不確定性,那看起來更可怖。
工作也是一樣,有一些崗位我們做著并不開心,甚至是精神上非常消耗,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比如“父母覺得這份工作好”,“薪酬看起來還不錯”,“同事關系好”。還有我,2018年糾結了六個月要不要從國網辭職,最讓我牽絆的原因是“公司食堂好吃”。雖然早已離開多年,現在回想起來公司食堂的飯菜還會肚子咕咕叫。
面對這些糾結,我們很多痛苦,其實來源于“想要當下立刻馬上做決策”。
就像我找了一個箱子,給它貼上了“不常用物品”的標簽,馬上就會松一口氣。
其實我們面對糾結的關系、糾結的工作,也可以像對待這些不常用物品一樣,先放一放,然后等待一個變化的機遇。
隨著時間的流逝,你的生命中會出現新的人、新的機會,而你也在成長。然后你就會發現,曾經那些限制你、牽絆你,讓你糾結想要“留下”的因素,可能再過1-2年,權重越來越低。而那些讓你不舒服、想要離開的因素,則變得非常巨大,難以忍耐;或者一個更美好未來的前景,變得非常明亮、充滿了吸引力。這個時候,再做決策,會變得非常輕松。
我并不認為這是一種拖延,而覺得這是一種順其自然、恰如其分的智慧解決方式。
我們往往想要在生活中尋找標準答案,想要當下立刻馬上就找到最優解,其實,“與問題共處的能力”更加難能可貴。有問題存在,你還能夠不焦慮、不內耗,繼續有條不紊地生活,內心安定,這才是真正的功夫。
新的一年,愿大家都能成為一個理想中“新的自己”~
我們年后見啦~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