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
這一天是北方傳統的小年
而南方傳統的小年
則是在
今天(1月23日)臘月二十四
小年到,甲辰龍年即將別去,乙巳蛇年日漸臨近,天南海北的人們都在高高興興地迎新春。
民間將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謂之“小年”,源于人們十分在意“過年”的心態。那么,何為“年”?民俗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來華介紹,年的形成,來源于古人對季節、收成、天象、歷法的認識,這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文化果實。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這里所說的“年”,指的是農歷新年,也就是春節,俗稱“大年”。與大年相比,還有一個相當于“預熱”的小年。“甲子春侵臘,燕京又小年”,說的就是北方的小年;“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說的則是南方的小年。“從臘八到小年,再到除夕和大年初一,這二十幾天,都是喜慶和熱鬧的過年節奏。”王來華說。
小年有哪些習俗?為何南北方小年相差一天?你家小年哪天過?年前大掃除有哪些注意事項?一起來看。
為何南北方小年會相差一天?
南方和北方“小年”的日期有所差異,這背后也是南北之間文化與歷史交融演變的體現。
廣西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麥西介紹,宋朝之時,“小年”被稱為“交年節”,也稱為“小節夜”。宋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歲除》中記載,“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而到了清朝,褚人獲的《堅瓠續集·小盡大盡》中也記載,“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稱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語大略相同。”此時,“交年節”已經演變為“小年夜”。
麥西說,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為臘月二十四。之所以出現這種差別,是因為清朝皇宮為節省開支,將祭祀灶王爺與拜祭祖先合為一天,后貴族王侯紛紛效仿,并逐漸流傳至北方民間。而南方則沿襲古制,以臘月二十四作為“小年”。
此外,天津市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解釋說,在中國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在臘月二十五迎來小年。后來隨著時間推移,北方地區逐漸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地區則把臘月二十四定為小年。
各地“小年”時間也各有不同。江浙滬部分地區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海南部分地區、南京及其周邊地區則將正月十五元宵節作為“小年”。節日時間的地域性差異折射出了各地歷史文化空間的差異,但是人們辭舊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除了祭灶,還有哪些習俗?
“年到年到,糕糖祭灶”“二十三,糖瓜粘”“臘月二十四,灶王爺上天”等民謠里都說到了“糖瓜祭灶”,祭灶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因此,“小年”也被稱為祭灶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停下手里的各種活計,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灶神俗稱灶王爺、灶公、司命,是中國民間在年節中特別崇拜的神靈。民間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子時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和惡行,用以督促這家人的日常行為自律。因此祭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擺放供品,其中最突出的是“糖瓜”,這類食品又甜又黏,意在讓灶王爺多說“甜言蜜語”。
送走灶王爺后,人們開始掃塵,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各種清掃、洗刷,意在除舊布新,驅晦納吉,干干凈凈迎新年。
羅澍偉介紹說,早年的住房一般沒有玻璃,主要靠窗戶紙采光擋風。掃房時要糊新紙,粘貼各種有吉祥寓意的吊錢、剪紙,門上貼馱元寶的肥豬,墻壁上貼上年畫。如今,很多人將家里的玻璃擦拭一新后,也會貼上一些吊錢、福字、剪紙等。
▌來源:央視網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新京報編輯:小衡
▌版權說明:轉載請標注來源 / 分享朋友圈隨意
▌草根創業不易,請君手下留情 / 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