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舜財經
消失的進口藥有可能回來。
目前有兩件事情值得關注。一是國家醫保局專程去上海向一線醫生了解情況,二是有傳言稱,上海部分醫院開始恢復一小部分的進口藥了——比如高血壓。
簡要展開說說。
1月22日,據《經濟觀察報》記者瞿依賢報道:國家醫保局在聽取上海市政協委員關于集采藥品質量的意見后,已返回北京。這次調查由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施子海帶隊,去到了上海的瑞金醫院、中山醫院、仁濟醫院等醫療機構調研情況。
這次調研顯然不是走過場。據接近調研現場的人士介紹,本次調查最終會形成調研報告,可能會向社會公布。
可見國家醫保局確實是想要專業地做事、做專業的事。
不過也別太樂觀,既然要搞專業主義,那就要看參與者都有誰,所有的參與者,他們的話語權是如何分配的,利益博弈機制是怎么樣的,誰負責最終拍板。
可以自己琢磨。藥廠歸誰管,目前哪些廠受益,將來哪些廠受益,醫院歸誰管,病人想要什么,病人的工具有什么,經費是怎么流動的,開關在什么地方。
這一整個決策過程,道阻且長,需要時間,肯定仍是相當漫長的。
不難想象,這里面一定還會存在一個反復與變化。
但是不管怎么說,上海政協委員的發聲,確實產生了一定的正面影響力。
目前來講,很顯然,最大的難題不是科學辯論和醫療分析,因為這些在專業專家這里,尤其是在現代醫學專家這里,共識很容易達成。
最大的難題是誰買單。買單人主要有兩個,一是國家醫保基金,二是患者自己。搞來搞去,無非就是要切分這個比例,你付的多一點,我就能少付一點。
從資金來講,就是零和博弈。但是這個資金的零和博弈里面現在摻雜了非科學的因素,它成為了支付比例博弈的噪音,天平搖搖晃晃了。
你說你給我省錢,買了便宜的藥,省錢是好事,但是真問題仍是這兩個:
1,效果如何保證?醫生可以評價,患者自己也可以評價,兩者的權重如果不能達到五比五,至少患者的聲音值得被聽到,患者有權說話。尤其是,明明去年三天治好的病,今年為什么七天還治不好。
2,您可別在其他地方給我浪費錢了,比如多開了死貴死貴的中成藥,還有輸液過程中,加開的什么中藥貼,在西藥那里省一塊錢,中藥這里浪費300塊,這就顯得很虛偽。
對病人來講確實不在乎你是中藥西藥,解決問題就好,錢也一樣,如果總價走高了就不能叫省錢,病人只是身體不適,腦還沒有殘。
這幾天我還看到一些傳言,不僅藥品,似乎有些注射器、留滯針都被發現劣質折斷的現象。這種情況也值得國家醫保局深入調研,假如呈片狀出現,那么該拉黑的廠子就趕緊拉黑吧。
以上是關于第一個信號,下面是第二個信號:
真實程度究竟如何,在官方消息出來之前,你自行判斷。
陶舜財經——你的醒腦陪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