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發于虎嗅年輕內容公眾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里,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對于大眾來說,年度流行色從來沒有像2025年預測的這么準過。
從2000年“Pantone Color Institute - 潘通色彩研究所”推出年度流行色概念以來,這些顏色對于大多數時尚編外人士來說都顯得過于超前,過于具有引領性——我的意思是說,過去的年度流行色,總感覺一年過去了也沒見著幾次,不知道流行在哪。
但2025年的年度流行色就不一樣了,在“摩卡慕斯”推出之前我就知道它挺流行,而且還會在工裝風的推動下,繼續風靡:
這種信心是辦公室同事給的,那天我閑著沒事數了數,75%的同事身上都穿著這個色的衣服。
這不是幸存者偏差,而是全球的趨勢,時尚評論員@Kate McCusker聲稱: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米色美學統治的世界里。”
這事有多火呢?有兩件抽象事件可以說明,它們盡管看似抽象,卻是當下中性色熱度的一個佐證。
第一件事,是2024年4月發生在美國的一起訴訟。
一位名叫@Gifford的IG博主給另一位名叫@Sheil的博主告了,理由是后者剽竊了她的中性色審美思路。
第二件事,是一位中性色信徒母親把圣誕樹改成米白色,跟孩子一起過節。
她把視頻發到網上,便迅速引發了tiktok網友的批評。批評者認為這種做法無腦,不利于孩子成長與色彩認知,并進一步引發了算法對審美影響的討論。最后直到醫學專家聲稱“做個米白色媽媽也沒事”,整起事件才宣告結束。
米色美學是中性色時尚的延伸。
它的聲量,不僅僅體現在亞丹風、巴恩風和MiuMiu和New Balance聯名的鞋這樣的時尚元素中,也滲透進了當代生活方式的每一根毛細血管。
“灰色在2024年已經過時,中性色是2024年的絕對主流。”家居設計師@Minol Sharmreen的觀察得到了多家設計、家裝公司以及小紅書體感的佐證。
這種趨勢還在繼續,數據顯示2025年春夏男裝時裝秀上,中性色比去年增長了1.55倍;而在女裝秀上,中性色排名第三僅僅比黑白色低一點。
當下的色彩趨勢雖然跟卡戴珊倡導的美學概念聽上去有點像,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現在大眾消費更傾向于色相更暖的中性色。
從色彩語言來講,兩者雖然都有低飽和度的特征,但截然不同的色彩傾向性卻說明,相比較于卡戴珊的疏離感,大眾在色彩消費中更想要溫馨的感受。
卡戴珊的家
對溫馨感的渴望,帶來了一整套消費習慣的遷徙。
比如,美國一項家居消費調查顯示,2024年的吊燈銷售數量較去年上漲了42%。專家認為,相較于此前流行的極簡設計燈具,吊燈光芒更柔和,更能讓消費者回憶起在爺爺家無憂無慮的時光。
這是復古浪潮的微趨勢,也是毫無新意的風尚。
色彩消費總能表現時代精神。
還記得2017年流行的風格嗎?那會在國內《中國有嘻哈》讓國內掀起了街頭風格的熱潮——幾乎在一瞬間,所有人都愛上了顏色對撞感強的產品,跟三里屯遛彎就跟扎進了色彩的翻斗樂一樣。
而現在呢,幾乎每個人都披上了差不多的衣服、住進了差不多裝潢的房子,色彩思路一言以蔽之就是隱入人海。
在消費心理學專家看來,這是群體趨于保守的象征:當戰爭在遠方和互聯網上同時爆發,氣候危機和經濟頹勢共同奏樂,穿著不表明立場的衣服,把小家打造成溫馨的避難所,就成了一種集體潛意識的消費決策。
雖然很多媒體聲稱 Z 世代厭倦了過去的中性色、極簡風格之類的美學,愛上了艷麗的色彩和繁復的東西,但仔細琢磨就會發現,盡管他們把自己的臥室堆滿了植物、掛毯和奇形怪狀的東西,但還是拿中性色做底,追求的東西沒有差別。
自然元素、溫馨燈光、祖母元素是媒體說Z世代的新消費趨勢
平淡的蔓延不僅存在于家里,也發生在街頭。
Vouge Business 在2025年的時尚預測中,著重強調了normcore。在中文語境下,它可以被翻譯成極簡休閑風,也可以被叫做基本款時尚。
normcore的特點是平淡到無法歸類,特色就是毫無特色的風格。如果非要說這種風格有什么靈魂單品——我能想到的就是每年在1688網站上囤的30塊1件的150g白短袖。
一些時尚KOL表示,之所以2025年的時尚會返璞歸真,是因為人們受夠了Tiktok算法造就的時尚焦慮以及品牌塑造的那些毫無道理的時尚微趨勢。他們認為對于現在潮人來說,把基本款穿出個人風格才是真正的上道。
何謂normcore
仔細觀察近幾年的流行風格,就會充分理解過時是時尚他媽。現在的流行趨勢都是在過去10-20年之間的產物,所謂的新趨勢就是不斷倒帶。
normcore是10多年前的流行趨勢、中性色總能讓人想起爺爺家,就連電子游戲和影視作品都是不斷重置。人類的文化和經濟好像一塊兒進入到了一個鬼打墻階段,以至于讓很多文化評論者感到悲觀。
“這是500年來藝術領域最缺乏創新的年代。”美國評論家@Jason Farago在2023年10月這樣說到。
批評當代缺乏新鮮感,并不是一句新鮮的批評,說它是陳詞濫調也毫不為過。但時尚是政治和經濟的孩子,它的單調與無趣只是一個時代不盡人意的表象。
按經濟學家@經濟學家羅伯特?戈登的理論,文化的黃金年代和經濟增長息息相關。我們當下不斷回味的復古文化,是由1870-1970年一系列不可復制的超級創新所帶來的衍生現象,而后來的信息技術的革新尚未帶來像過去工業革命一樣的效率增長。
“我覺得之所以現在的服裝時尚越來越單調、乏味,歸根結底還是中產階級沒錢了。 2008年次貸危機后就開始了這個趨勢,人們穿的也越來越保守,不想在這個充滿爭吵的時代引人注意。”在Threads上@aliciatenise這樣說到。
當政治經濟同時發展受阻,懷念過去自然成了鎮痛的選擇——2023年IPSOS的一項全球民調顯示,60%的受訪者希望世界變回原來的樣子。
無論你對這些的觀點接受與否,這種低飽和度的色彩以及毫無新意只有營銷的時尚,在接下來的生活中,還會繼續。關于這一點,營銷機構的預測和市場觀察報告已經給出了答案。
長久以來的高速發展,讓人們在潛意識里形成了一種文化新鮮感是必然發展規律的觀念。但從歷史的角度而言,這只是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的經驗。
這種經驗讓我們覺得會永遠坐在高速火箭上去體驗這個時代,但可惜的是,這種認識只是在人類文明發展中不可多得的躍進中形成的。
在更多時間里,我們的時尚、文化和歷史一樣處在了緩慢滑行的狀態,以至于讓一些乘客總覺得這是一場的乏味旅行,就像是波德萊爾筆下那首名叫《死亡》的詩:
死亡,老船長,時候到了,拔錨! 這片土地令人煩憂,死亡,起航! 天空、大海盡管郁黑有如濃墨; 人的心靈,你知道的,燃著暗光。 你的安神毒酒,倒給我們喝吧! 腦骨間有火不斷燃燒,我們愿 投身入深淵底:天堂?地獄?管它! 投身入“未知”啊,為了覓得新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