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車厘子自由呢?今年這車厘子,還能不能吃啊?
想必,有不少朋友和耳朵一樣,趁著最近車厘子降價,奢侈了一把。
誰知道,網上一連串的車厘子中毒消息,把很多人都給勸退了。
比如她,懷孕5個月,為了寶寶,這也忌口,那也忌口,那么吃點水果可以了吧。
這不,冬天進口車厘子上市,老公特意給她買了點。
沒想到一斤下肚,上吐下瀉,肚子發硬,直接進了急診室。
最后診斷結果是:食物中毒。
慶幸治療及時,沒啥大礙,不過準女人還是被嚇個不輕:
“不知道是車厘子沒洗干凈還是吃太多了,除了車厘子晚飯沒吃什么別的。”
再比如,號稱以一己之力,將車厘子打下的“三斤姐”。
廣東一姐們,買了5斤車厘子,一口氣炫了3斤。
結果又是喉嚨腫痛,又是持續高燒,去醫院輸液,眼睛腫成“悲傷蛙”。
還有一大堆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爆料,吃完車厘子,又是拉稀,又是嘔吐。
總而言之,這果子不僅費錢,還“廢命”,糟了老罪了。
緊隨而來的,還有一些傳言:車厘子保鮮是用藥水泡的,吃5顆車厘子就會導致氰化物中毒等等。
一個比一個嚇人。
是不是真的啊?
今天,耳朵就掰開了和大家聊一聊。
02
毒性
食品安全大過天,大家所有的關心和擔憂都是必要的。
這不,央媽也專門出了期節目,給大家揭秘了車厘子一些內幕。
先說,吃車厘子會不會中毒。
一句話“不談劑量談毒性是不科學的”。
有說車厘子含鐵,吃多了會“鐵中毒”。
的確,對于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人來說,一次如果攝入約1200毫克鐵,便可能引發中毒。
不過,車厘子的鐵含量只有0.36毫克/100克。
也就是說,想要達到毒發的量,你得一次性炫完333公斤。
同樣的道理,有人說吃車厘子能補鐵補血。
這么點含量能干啥,還不如多吃點豬肉。
再就是所謂的氰化物中毒,這個咋說呢?
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是以氰苷形式存在的,車厘子的果核也的確含有氰苷。
可是誰吃車厘子,會連核一起吃啊。
更別說,想要中毒你先要破壞果核細胞壁,等達到人體中毒的量,也就是29毫克氰化物,你得一口氣吃掉約44斤車厘子,還是連核一起啃的情況下。
既然如此,那么為啥有些人吃了車厘子會感到不適,甚至出現病癥呢?
兩個原因。
一個是因為車厘子富含纖維素,不易消化。
脾胃虛的人,一次性吃得太多,的確會出現嘔吐腹瀉的情況。
另外一個是車厘子屬熱性水果,性偏溫,濕熱體質的人吃了多可能會導致口干舌燥、口腔潰瘍、便秘等。
除此之外,網上的一些所謂“中毒”其實也是湊巧了。
比如“三斤姐”,后來她自己也辟謠說了,自己是因為發燒,去輸液導致藥物過敏,才變成“悲傷蛙”。
03
降價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要說,不對啊,好貨不愁賣,既然中毒一說不成立,那么為啥今年車厘子賣得這么便宜?
里面說不得,有啥貓膩。
說實話,耳朵每年也會買點和家人一起嘗嘗,往年商超水果店賣的智利車厘子,不說那些精品的吧,一般的也沒低過30塊一斤的。
前兩天我在網上拼團一看,5塊錢一斤都能買到。
第一反應是驚喜,之后確實也難免有些心里打鼓。
到底是啥原因,把車厘子的價格打下來了?
為此我專門去查了相關資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1、天時。
大家都知道,車厘子是櫻桃的一個分類,櫻桃的英文名就叫cherry。
只是細分品種不同罷了。
而且那種個大味甜的我們國家早就引進了,“山東大櫻桃”不就是么。
但這玩意在北半球得5-7月份才成熟,這就給了南半球智利等國“反季”銷售的機會。
這幾年,車厘子在國內市場炒得很熱,又卡在元旦和春節這兩個節點,國人消費熱情高漲。
這就是商機。
有錢賺,那就多種唄。
加上全球變暖的影響,南半球的車厘子迎來大豐收。
據智利水果出口商協會數據,今年智利車厘子將迎來創紀錄的產量,預計出口量將比上一年增長50%,約達1.245億箱(每箱5公斤,約62萬噸)。
也就是說,平均到每個中國人,大概又將近一斤。
很簡單的道理,物以稀為貴,量大了,價格自然也要降一降了。
2、地利
運輸成本降低。
2020年開啟的“櫻桃快線”。
橫跨西四區到東八區,連接智利圣安東尼奧與中國上海。
2萬多公里直航,航程耗時從原先32天壓縮至23天。
3、消費
海外進口的車厘子,是分批次進入國內的,大概的時間段是元旦前,春節前,春節后。
從公開的數據可以看到,車厘子剛剛入市的時候,價格肯定是往上升的,因為新鮮。
不過,今年的形勢大家也清楚,消費降級挺厲害的。
老百姓就一個心態,貴的水果吃不起,就買便宜的,或者干脆不吃了,畢竟也不是啥必需品。
而且車厘子這種水果本就是進口冷鏈處理過的,保質期有限,第一批車厘子可能還沒賣完,第二批車厘子又要進入市場了,你不打折,就可能要爛到手里了。
當然,你也不要指望車厘子真能跌破天價。
畢竟成本擺在那里,再則經濟學上不是還有個“倒牛奶現象”嗎?
甭管老百姓有沒有得到實惠,商業逐利的本質是不變的。
04
保鮮
關于車厘子保鮮,網上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一個在路上放了30天的東西,你敢進嘴嗎?”
這話聽起來好似沒啥問題,保鮮嘛,肯定少不了科技和狠活。
還是來自央媽的辟謠。
1、冷泡。
車厘子摘下來后,會及時放進1℃的水中降溫。
這樣做,一是能降低蟲害,再則就是降低果實呼吸速率,延長保鮮時間。
2、休眠。
封裝,在包裝袋中打入CO2,抑制果實呼吸。
無光條件下,果實吸收氧氣產生CO2,CO2達到一定濃度,車厘子就“憋休眠”了。
3. 冷鏈。
將車厘子封裝在0.04~0.06mm厚的聚乙烯袋中進行封口,全程冷鏈來到中國。
以上這套鎖鮮方法,本身是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
要是非得說能不能保證萬無一失,一是看人心,二是要看嚴格的法律法規。
不過,生鮮到底還是生鮮。
我一做水果生意的哥們告訴我,因為長時間的保存和運輸,運氣不好的話,到你手里一箱車厘子里面,多多少少有幾個壞果。
網上最近不也曝出某大網紅的直播間,售賣的車厘子出事了嗎?
箱子上的生產日期寫著2024年12月4日,有網友收到貨,已經是第35天了。
果子軟了就算了,個別還發霉變質了。
遇見這種情況,咱也別硬著頭皮認栽,該投訴就投訴,該理賠就理賠。
畢竟,誰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05
面子
最后,回到開頭那個問題:今年,這車厘子到底能不能吃?
一句話:“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
說到底也就一水果,咱不去跟風追捧它,也不必聽風就是雨妖魔化它。
不過,怎么吃也得注意一下。
首先,是一個度的問題。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議,人體每日水果攝入量建議為200~350克。
為保證水果均衡攝入,建議普通人一天攝入車厘子為100~150克,大約10~15顆車厘子。
其次,就是一個病的問題。
央視《真相來了》節目里,特別給三類人做了提醒。
慢性腎病患者,大量攝入可能導致高鉀血癥。
糖尿病患者,每天攝入量應控制在10顆左右。
胃腸疾病患者,多吃可能會出現胃痛腹瀉等癥狀,需謹慎食用。
最后,就是心態的問題。
心理學有個詞叫“稀缺效應”。
當某種資源、商品或機會稀缺時,人們會認為它的價值更高,從而產生更強烈的需求。
反之,則吸引力大大降低。
前兩年,一到冬天,車厘子就成了水果屆的頂流。
這里面當然有營銷的功勞,卻也不乏一些人的虛榮心。
曾幾何時,在朋友圈里曬所謂的“車厘子自由”,可是著實吸引了不少眼球。
如今,錢太難掙,套路太多,人們的消費也漸漸回歸理性。
大過年的,與其大手大腳去爭個可有可無的面子,多給自己和家人買點好吃的好喝的不香嗎?
參考資料:
央視新聞:《真相來了:車厘子吃多了會中毒?》
央視新聞:《車厘子海運25天,咋保鮮?打藥了?這些謠言別信》
第一財經:《一個月內車厘子批發價腰斬 商家們卻并沒有更賺錢》
新民晚報:《今冬首船“櫻桃快航”抵滬,春節前預計7艘送10萬噸高品質車厘子上市民餐桌》
中國藍新聞:《車厘子大量上市!女子三大碗下肚后進醫院了,醫生緊急提醒》
極目新聞:《“吃車厘子中毒了!”女子狂炫三大碗后進醫院,怎么回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