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3日,OECD發布2025版《塑造教育的趨勢》報告。該趨勢報告首版發布于2008年,2010年發布了第二版,此后每隔三年發布一次,今年為第7版。
2025年版探討了影響全球教育系統的社會、技術、經濟、環境和政治力量。它介紹了一系列未來思考工具,旨在激發人們思考這些全球趨勢如何改變教育,以及教育如何塑造更美好的未來。
報告指出,未來教育受到經濟、社會、人口和科技趨勢等眾多因素的影響。過去幾年,全球發生了許多重大危機,包括武裝沖突增加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這些危機對公共支出、國際移民、全球衛生和國家政策重點產生了影響。這些危機對教育的影響表現在各個方面,不僅突顯了教育在促進和平與團結方面發揮的作用,也凸顯了教育系統必須具有韌性和適應性。
由于趨勢很少是線性的,未來也很少是是過去的簡單延續,因此該報告采取了對可靠趨勢數據和證據的分析與更具推測性和想象力的未來思維工具和情景相結合的方法,同時對每一種趨勢都增加了展望部分,提供了不同的圖景,探討觀察到的趨勢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中斷、彎曲加速或相互作用。
具體而言,該報告主要對四種塑造全球教育的趨勢進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全球沖突與合作”(地緣政治角度)、“工作與進步”(經濟和社會角度)、“聲音與敘事”(政治和文化角度)以及“身體與心靈”(人類自身角度)。
全球沖突與合作——強調了最近全球沖突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給公共支出帶來了壓力,安全和國防預算的擴大是以犧牲教育等其他優先事項為代價的。
這些沖突對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和福祉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并擾亂了教育服務的連續性。
它們還導致對教育在建設一個更加和平的世界中的作用提出了質疑。沖突和氣候變化導致移民增加,帶來了政治和社會復雜性,要求教育系統與其他公共部門合作,促進社會凝聚力,并支持新移民獲得充分參與社會生活的技能。
全球貿易格局也在發生變化,由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貿易增長放緩,貿易限制增加。能源安全至關重要,最近的危機凸顯了對彈性能源系統和投資清潔能源的必要性。科技突破有助于解決一系列全球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但它們依賴于知識、資源和人才的國際交流。
然而,不斷變化的地緣政治格局挑戰了國際研究合作,需要在研究安全和開放的科學合作之間取得平衡。教育可以在培養道德框架和技能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以確保科學進步造福人類和地球。
工作與進步——探討了全球勞動力市場如何因技術進步和可持續性發展要求而發生變化。綠色就業的需求正在上升,但技能不匹配可能會減緩轉型并擾亂當地勞動力市場。
同樣,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將使許多任務自動化并創造新的任務,這需要不同的技能組合。遠程工作和數字技術的興起正在重塑個人和職業生活,而應對氣候變化的迫切需要要求教育促進可持續的生活和負責任的消費,同時幫助學習者將這些行動置于更廣泛的部門和系統變革中。
快速的社會變革帶來了機遇,但也有加劇現有的不平等。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增長速度低于高收入的增長速度,持續的生活成本危機對年輕人的打擊尤為嚴重,而工作中的性別平等則呈現出進步和挫折并存局面。
與此同時,技術進步正在重新定義工作和社會互動的本質。對于教育系統而言,這些快速變化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最好地支持所有學習者的適應力和敏捷性,支持人們追求靈活性和自我實現,同時確保他們有能力駕馭動態和不確定的勞動力市場。
聲音與敘事——重點關注在我們這個日益數字化和全球化的世界里,誰的聲音被聽到,誰的故事被講述。
世界各地的民主國家投票率都在下降,尤其是年輕選民,這反映出人們對傳統政治程序的不滿日益增加。然而針對經濟正義、氣候變化、公民權利等問題的抗議活動的增加表明,年輕人并不是漠不關心,而是尋求不同的表達方式。
“我也是”(#MeToo)和“黑人的命也重要”(Black Lives Matter)等運動擴大了關于誰的觀點受到重視誰的觀點被邊緣化的討論,挑戰了歷史上的不平衡。教育可以使個人和社區有能力解決他們關心的問題,并促進積極的公民意識。
民粹主義和兩極分化的興起凸顯了教育促進社會凝聚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必要性,而虛假信息的傳播和新聞自由的下降顯示了媒體素養和負責任的數字公民的重要性。
數字技術和全球化的文化產業引發了人們對本土身份存續的擔憂。但也有跡象表明,數字化正在促進語言多樣性,賦予本土文化表現形式以力量,并支持各種形式的自我表達,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影響者、播客和自我出版作家。互聯設備的無處不在以及物聯網(IoT)在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的作用也為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身體與心靈——探討了身心健康、環境因素和社會變化之間錯綜復雜的聯系。
心理健康已成為全球最受關注的健康問題,與COVID-19大流行之前相比,現在精神困擾的癥狀更為普遍。雖然每天吸煙和酗酒的比率有所下降,但近年來,藥物濫用和新成癮模式的出現仍是一個持續的挑戰,尤其是與數字媒體使用有關的成癮模式。
另外,塑料垃圾、抗菌素耐藥性以及哮喘和過敏率上升等問題凸顯了采取協調行動的必要性。教育可以促進環境保護,并制定戰來解決學生和教職員中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
醫學和技術(包括人工智能)的進步為支持殘疾人和慢性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機會,并可用于提高教育包容性。輔助生殖技術和新興生育技術的進步使單身人士和同性伴侶能夠成為父母,促進了家庭和家庭結構的日益多樣化。
雖然技術可以提供幫助,但人際關系仍然是關愛他人的核心。教育可以幫助提高社會情感能力、護理相關技能以及解決性別護理差距所需的態度轉變。
在4個影響未來教育的趨勢分析中,該報告還貫穿了幾個跨領域主題,包括在人工智能驅動的世界中學習、生態危機下的教育以及不平等現實下的教育。
在人工智能驅動的世界中的學習——技術進步正在迅速改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和勞動力。AI、物聯網(IoT)、虛擬現實(VR)等前沿技術正在迅速發展,為氣候變化、糧食安全和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提供了解決方案。這些創新已經改變了我們工作、學習和交流的方式。
首先,勞動力中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和其他先進技術的融合正在重塑勞動力市場,使許多任務自動化,并創造出需要不同技能的新任務。人工智能還擴大了機器人在不同領域與人類合作的能力,這意味著未來幾年我們中的更多人將與智能機器協同工作。教育系統如何確保個人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并促進終身學習以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
第二,教育中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有潛力通過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自動化管理任務以及支持教師識別學生需求來徹底改變教育本身。像VR這樣的沉浸式技術已經被廣泛用于醫學等領域的技術技能教學,同時也被用于開發同理心等軟技能。然而,這些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也引發了對數據隱私、公平和偏見可能性的擔憂。教育系統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其他前沿技術來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應對這些倫理和實踐挑戰?
第三,數字素養和負責任的使用。隨著數字技術變得越來越普遍,越來越需要數字素養來駕馭數字世界的復雜性。這包括理解如何負責任地、合乎道德地使用人工智能。教育如何才能最好地讓學生掌握批判性評估數字內容、保護隱私以及以增強學習和福祉的方式使用技術的技能?如何設計課程以整合數字素養并促進負責任的使用?
第四,健康和福祉。人工智能和技術的進步為支持健康和福祉提供了新的機會。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診斷和治療方案的準確性,而虛擬現實有助于管理恐懼癥、焦慮和社會孤立。輔助技術還為殘疾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寶貴的支持。教育系統可以利用這些技術為學生和教職員工提供全面支持。學校如何確保人工智能和其他技術用于促進健康和福祉,同時應對與過度使用數字設備相關的新出現的心理健康挑戰?
第五,公平和可及性。數字鴻溝仍然是公平使用人工智能和技術的重大障礙。確保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必要的工具和資源,對于促進包容性教育環境至關重要。教育系統如何解決數字鴻溝,并確保人工智能和技術的益處惠及所有學習者?
生態危機下的教育——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污染等全球危機以各種方式與教育交織在一起:教育和培訓系統既容易受到社會生態緊急情況的影響,又在塑造能夠支持可持續社會和綠色經濟的行為、集體行動和技能方面至關重要。
第一,最具全球性的挑戰。氣候變化等全球社會生態挑戰威脅著世界經濟和社會的穩定,凸顯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教育能否促進對這些挑戰的全球、區域和地方層面的理解,并為更可持續的未來做出貢獻?
第二,綠色就業和技能。向綠色經濟和清潔能源轉型對于實現氣候目標至關重要。然而,技能不匹配可能會減緩這種轉變。教育系統如何才能最好地支持相關技能的發展,并幫助人們擺脫污染行業,以確保不讓任何人掉隊?
第三,可持續消費。改變生產和消費模式對于實現凈零碳排放的所有途徑至關重要。教育能否通過促進環境素養和可持續實踐來影響個人和集體的變化,同時強調歷史不平衡并允許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第四,倡導和行動主義。政治參與和文化表達形式的變化為氣候行動主義和倡導的新形式鋪平了道路,而虛假信息和政治兩極分化的興起正威脅著建設性的辯論。教育如何培養對民主制度和負責任公民的信任,以幫助社會應對復雜的系統性挑戰?
第五,共同健康方法。人類、動物和環境健康的相互聯系強調了對可持續性采取整體方針的重要性。教育能否促進對“共同健康”挑戰的理解并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行動?
不平等現實下的教育——社會和經濟不平等影響教育成果和社會凝聚力。當不同群體之間的生活經歷和結果差距擴大時,人們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將自己視為不同的、經常是競爭的派系的一部分。分裂和兩極分化可以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包括更加隔離的社區和單獨的溝通渠道,限制了不同群體之間互動和理解的機會。
第一,移民。沖突和經濟壓力推動移民,這可能加劇社會和經濟不平等。教育系統如何支持將新移民納入國家教育系統并促進對東道國人口多樣性的欣賞?
第二,收入不平等。國內經濟不平等加劇影響社會凝聚力和穩定。教育能否通過培養社會責任感和改善社會經濟背景較低的學生的生活機會來緩解這些不平等?
第三,青年面臨的挑戰。年輕一代正經歷著更嚴重的精神困擾,部分原因是經濟壓力和社會變革。教育能否幫助年輕人應對這些挑戰,促進代際流動、團結和凝聚力?
第四,性別不平等。勞動力參與和無償護理工作中的性別差距仍然很大。教育能否改變傳統的性別角色,促進平等,讓所有學生不分性別都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培養所有人的社會情感能力?
第五,政治兩極分化。民粹運動和政治兩極分化加深了社會分化,給民主參與和公民教育帶來了挑戰。學校能幫助減輕兩極分化的影響,培養負責任和積極參與的公民?
報告最后提出了應對未來教育的思維工具:
一是探索一系列潛在的發展(可能的、合理的或更可取的未來),并識別各種變化的驅動因素。
二是可以按照“選擇、識別、確定、重復、示例”的步驟開發一個適合自己教育系統背景和關注點的未來輪。
三是壓力測試。通過測試策略、策略或目標在不同未來場景中的執行情況,幫助自己評估策略、策略或目標的彈性。可以遵循以下步驟:確定、選擇、評價、反思。
資料來源:
OECD (2025), Trends Shaping Education 2025,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ee6587fd-en.
[本文為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本文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課題組成員整理,課題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內容僅供參考,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官網下載該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