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原覓舊·山野消閑
今,慈親仙冥之壽也,特發此帖以憶念——
江原覓舊·山野消閑
江南達者 童山雷
視頻——
https://weixin.qq.com/sph/AkKz6PlgY
癸巳盛夏,吾兄妹相邀溯江游江津白沙古鎮。彼鎮臨江高處有地名曰“溜馬崗”者,吾少小即慕聞乃吾母青年時代寄讀之處。今既至此,焉得不行拜謁之禮。于是下火車后,乘火輪過江,登岸去到白沙鎮上。還在船時,即已探知,彼岸之高處,果有舊校之址。既登岸,一路問道,沿江濱一廢棄老街行。沿途各種老舊地名,皆于指示路牌間一一可見。其時過雨新晴,天氣是難得的清新涼爽,吾輩六人,行走在那狹窄僻靜的石板老街上,感覺真是十分的愜意。道旁又有一小小古廟,稱之“流水寺”,雖已荒蕪不堪,則其趣尚存。環顧周遭景致,吾腦海中,情不自禁浮現出慈母青年時代身著民國學生裝,步行于此的情景,因而心頭委是感慨萬端,且是覺著莫名的虔敬與親切。既至那校址,則是一座有模有樣的西式洋房,現新涂刷著黃白二色灰漿,配以周圍森森綠樹,萋萋芳草,及五顏六色種種鮮花,整個又還處在山崗頂上,俯瞰大江,那感覺,真是令人莊嚴肅穆以至于震撼。在此過程中,吾一直隱隱約約感覺得,仿佛在某個不易覺察到的地方——也許就是在白云頂上罷,慈母一如她慣常的模樣,謙和地垂手待在那兒,臉上帶著為吾輩所極其熟悉的親切微笑,正愛憐地看著咱這幾人……帖中《江原覓舊》一畫,連同此《西江月》一詞,即表達這般感受:
足踏先人舊路,
心縈故國忱情。
仲昆同次大江濱,
江水浩茫無盡。
老校寂然長穆,
幽花密處微馨。
云端含笑立慈親,
杳遠仙容猶近。
后卻去那新近聞知的江津大圓洞國家森林公園看看。車只到下腳,于是沿一紅砂石長梯穿越林區向上。至頂為一巨大弧形高巖,其勢若倒扣向人,頗覺險惡。根腳有鑿路另通往山之深處,事先聯系好的那“農家樂”,即在于彼。及至穿過一片片益見森密之大杉林,去到目的地,方知卻是幾座色澤尚新的杉木板屋樓,周圍除林木茂盛,亦是菜園環繞。出來接待咱們的,乃是一活潑風趣且尚稱俊俏的山野少婦,操著一口饒有特色的鄉土話兒,故爾給人印象頗深。于是吾等便在此安頓下來,一住三整天。因該地已然基本與世隔絕,連手機信號也幾乎不通,電腦及其網絡更是全然沒有,所以幾天來除早起在山中走走,許多時間,只都靠玩撲克牌“拱豬”消磨時光。又有一可喜之事。原來這幾處“農家樂”盡為一族叔侄兄弟所開設,個中瓜葛恩怨,與各種相關故事,沒個數千萬把文字,也實是難以說清。唯這開辦既久,來此消閑避暑之人也多,其中多數人早已成了年年來此的常客,甚至于借著此地木料之便,在那長期“號下”的“根據地”上,是連籃球架與乒乓球臺都自建起來了。因此,這對主人家歷史的了解,真的可算是爛熟于心且滑溜于嘴。于是乎竟便出現了如此這般情形:一大幫整日吃了現成飯又沒它事可做之人,閑步轉山碰在了一起,便將那主人家的閑話,你一言我一語,說得個有滋有味的……閑話休絮,此所示之二畫皆得之于彼。其一寫當地之主景毋論。其二,畫名“梯子灣”亦即彼處一小地名。回想那日,恰當吾妹生辰。吾兄自告奮勇,說是要去釣點魚來,借主人鍋灶,給“壽生佬兒”添味菜。孰料這兒的魚卻乖滑得緊:以吾兄那等的釣魚手段,平日里在家鄉釣“野魚”都是毫不含糊的,今反是這人家塘里養的魚,卻東釣西釣的折騰上了許久,也只釣上了幾條上不得臺面的“小花花兒”,最后干脆也就只由吾妹將其“放生”了。拉拉雜雜說了這么些瑣俗之事,讀者諸君或都早已聽煩了,打住罷。
難得本帖所涉畫作有限,因而多發上點新老照片,以是為吾人親情之憶念……
·精研藝術,細品人生·
·讀千卷書,行萬里路。體驗萬千風俗人情,乃得萬千詩詞文句、萬千翰墨畫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