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重臣左宗棠,生前享有崇高威望,身后聲名卻幾度浮沉。
1885年夏秋,左宗棠臨危受命,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辦閩海軍務,不料壯志未酬身先死,病逝于福州,終年74歲。
左宗棠死后,清政府一直緬懷、歌頌這位中興名臣的偉大功績。社會上對左宗棠的評價也是正面的。
但到了辛亥革命前夕,以同盟會為首的革命黨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這時,為清政府服務的漢族官員,尤其是曾國藩、左宗棠等清末重臣,一概稱為“漢奸”“叛徒”。
再到全面抗戰八年,同仇敵愾,左宗棠的功業,尤其是為收復新疆,捍衛國家統一立下的汗馬功勞,再受矚目。
后來,左宗棠曾鎮壓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再被提及,左宗棠被形容成鎮壓革命的“萬惡不赦的屠夫劊子手”。
直到20世紀80年代,左宗棠又變成了“要一分為二地看的有功之人”。新中國成立后主動請纓進軍新疆,為新疆和平解放、鞏固祖國統一作出重大貢獻的開國將軍王震,曾對左宗棠做出過評價。
在此之前,在左宗棠的評價上有兩個問題,一直為人們所詬病的,一是他曾參加鎮壓太平天國的活動,二是他曾一手鎮壓陜甘回民起義。
首先是鎮壓太平天國的活動,太平天國運動自1851年始,經歷了短時間的輝煌,但腐敗從根本上動搖了太平天國政權的根基。
而左宗棠參與對太平軍的追剿,開始于1860年太平天國已呈敗局以后。
在此之前,左宗棠因表現消極,令咸豐皇帝對他產生猜疑,甚至于在1860年時曾想要把他處之以法。
盡管后來左宗棠成為了清末重臣,但他一開始的仕途之旅并不那么順利,他15歲在長沙府試中取中第二名,但在之后短短3年間,相繼喪母、喪父。
1832年以后,左宗棠從20歲到26歲,接連3次赴京會試,結果均不及第。
連連落第,令他倍感挫折,無意仕途,不再肯出山,既出,又一再引退。雖經湖南巡撫駱秉璋再三邀請,也只答應以私人關系,幫幫忙,拒絕接受“關聘”。
而他在駱府的6年,正是太平天國內訌之后重整旗鼓與清王朝進行生死存亡的決戰時刻。
一直到1860年,左宗棠配合曾國藩、李鴻章率湘軍五千人赴江西、皖南與太平軍作戰;1862年,左宗棠又率部攻入浙江,聯合列強,將浙江全境的太平軍盡數鎮壓。1864年,左宗棠又領發清廷給他的統帥湘淮各軍及節制浙、閩、贛、粵大軍的大權,鎮壓了轉入閩、粵境內的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部。
這期間,左宗棠鎮壓太平軍的手段是殘酷的,正因如此,成為他今后為人詬病的一大問題。
是年9月,左宗棠又被任命為陜甘總督,奉命剿滅陜甘回民起義軍,這也便是他為人詬病的另一大問題了。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從回民起義的本身來說,他們反對滿州貴族的民族壓迫是正義的。但一些起義的上層領導分子中,同時出現了引狼入室,走分裂主義道路的危險傾向。
其中,尤以新疆回民領袖金相印為代表,他勾結中亞軍閥阿古柏,入占新疆。在英俄的支持下,公然建立了獨立國。
陜甘回民領袖白彥虎,挾持部眾,投奔新疆與阿古柏合流,后又投奔沙俄,受到保護。
總而言之,縱觀當時陜甘各地回民領袖,或與阿古柏結合,或與阿古柏同盟,互道聲氣,互相支持,以英俄帝國主義作后盾,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些都是不能不看到的。
19世紀70年代,阿古柏侵占了新疆和俄國出兵占領伊犁的現實,極大地震驚了清政府。
而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清朝雖已急劇沒落,但鎮壓太平天國和各地起義軍又讓清軍的武器裝備和戰斗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清廷內部對于是否收復新疆發生了極大的爭執,左宗棠力主不放棄,于1875年率六七萬清軍,抬棺西征,以示誓死收復新疆之決心。
當時左宗棠所率六七萬清兵,大多參加了鎮壓太平天國和各地起義軍、戰斗力極強的湘軍老兵,戰斗力極強。
左宗棠帶領湘軍一路西進,并令筑路軍隊,沿途遍栽楊樹、柳樹和沙棗樹,名曰道柳(后來叫“左公柳”),以鞏固路基,防風固沙,限戎馬之足,利行人遮涼。
不到一年,清軍平定北疆。此后左宗棠率清軍兵分三路進軍南疆,一直到1881年,左宗棠順利收復新疆,新疆重回中國版圖,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
英國人包羅杰在《阿古柏伯克傳》一書中總結清軍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的歷史功績:
“這是一件近五十年中在亞洲發生過的最值得注意的事件,同時也是自一個多世紀以前乾隆征服這個地區以來,一支由中國人領導的中國軍隊所曾取得的最光輝的成就。”
不過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左宗棠下達了“不留生俘,降了也殺”的命令,采取了嚴厲的手段以確保戰后不再有叛亂或復叛的可能。
這種做法引發了爭議,左宗棠因此被稱作“屠夫”,但也有人認為,左宗棠的決策雖殘忍,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是為長遠的國家安全與穩定所必需實行的軍事手段,因為這一決策,才換來了新疆長達30年的太平局面。
新中國成立后,同為湖南人的王震將軍率部向新疆進發,重走當年左宗棠率部走過的路,直言:
“解放初,我進軍新疆的路線,就是當年左公西征走過的路線。在那條路上,我還看到當年種的‘左公柳’。走那條路非常艱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條路就更艱苦了。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則,祖國西北大好河山很難設想。”
也正因走過相同的路,王震將軍一向推崇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功,他說:
“阿古柏是從新疆外部打進來的,其實他是沙俄、英帝的走狗,左公帶兵出關,消滅阿古柏、白彥虎,收復失地,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這是抗御外侮,是值得贊揚的。”
此外,王震主政新疆期間,成立了生產建設兵團從事開墾,其制度延續至今,其中依稀可見當年左氏治疆策略的影子。
后來,王震將軍又對左宗棠的后人給予了特別關照。
1983年夏,王震將左宗棠曾孫左景伊邀請到家中,同他長談近3小時,直言:
“左宗棠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歷史情況下,立排投降派的非議,毅然率部西征,收復新疆,符合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左公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后人發揚的。”
“像左宗棠這樣一個人,年過花甲,率師出征,收復新疆,為中華民族立了大功,有功就是有功嘛!我同意一些歷史學者對于左宗棠率領三湘子弟收復新疆一事做出肯定的評價。對于歷史人物,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人物,都要講大節大處,不要算細賬。我也是搞農民運動的,是革命的,土豪劣紳騎在農民頭上和我們作對,我們當然要加以鎮壓。左宗棠鎮壓農民,這當然是不好的,但我們要看大處。”
在一段風雨歲月中,位于長沙市郊的左宗棠墓遭盜墓賊毀壞。新時期來臨,左宗棠后人想要修復左宗棠墓,因社會上對其先祖的評價仍存異議,不敢貿然行動,左景伊于是給王震寫信求助。
一周之后,王震即告知他:修墓之事已通過國務院轉告湖南地方辦理,讓他不必再操心。
1985年11月,長沙舉行左宗棠逝世100周年紀念會暨左墓修復落成儀式。
王震親臨會場,公開表態:
“左宗棠為中華民族立了大功。評價歷史人物,賬不要算得太細,搞得太繁瑣,有些事可以求大同,存小異,發揚百家爭鳴的精神。”
素材來源:
[1]譚洪安,樊海英.王震親臨左宗棠墓修復落成儀式[J].黨史博覽,2016,(04):29.
[2]馬昌夏.也談左宗棠的“過”[J].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05):81-8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