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是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原文。本章主要論述了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就是人之道,也是天之道。人們只有做到為而不爭,才能真正實現對眾生的利而不害。
人之所為,大致可以分成兩類:有為和不為;或者是:為和不為。也就是:是和否、做和不做。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當對眾生有利的時候,就要為,就要有為;當對眾生有害的時候,就要堅決不為。
有為和不為,這兩種情況加在一起,就叫做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普通人所遵循的有為之道,就只是個人之道罷了,也可以說它是殘缺的人之道。普通人大多都只能做到勇于有為,卻不知道什么時候應該勇于不為。
人之生也有涯。每一個人的所知所思所行都很有限,自然就很難真正理解和踐行全面的人之道,因而就只能追尋個人之道、有為之道。
最全面最正確的個人之道,就是人之道,也是圣人之道。人道就是圣道,就是天道,它們皆是殊途同歸。
人類的語言和話語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美言,另一種是信言。
假如你分不清這兩種語言的本質差別,我們也可以把這兩種語言叫做實言和虛言,或者真言和假言。
美言就是虛言,信言就是實言;
美言就是假言,信言就是真言。
虛與實相對,真與假相對,美與信相對。
古人云:“一陰一陽之謂道”。一虛一實、一真一假、一信一美也是道。
真、實、信是陰,虛、假、美是陽。陽在外,陰在內;陽易顯,陰易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就是說:實言不虛,虛言不實;真言不假,假言不真。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會被虛言、假言、美言的華麗的外表所迷惑,從而把虛、假、美的言語當作實言、真言、信言。
但是現實畢竟是現實,現實實際并不會因為你把它們當作實言、真言、信言,它就會變得真實可信起來。
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事物的真假、虛實、美惡、信疑,并不會因著人們的主觀意志而發生絲毫改變。
世間有兩種人:一種是行動派,另一種是語言派。或者說:一種人只動手不動嘴,另一種人只動嘴不動手。
善于行動的人,就叫做實干派;善于耍嘴皮子的人,就叫做詭辯派。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什么是善者?什么是辯者?
善者,就是善于動手的人;辯者,就是善于動嘴的人。
意思就是說:那些喜歡埋頭苦干的人,善于動手的人,行動迅速的人,往往并不喜歡與人爭辯,也沒有功夫與人爭辯;
那些總有時間與人爭辯的人,那些總喜歡耍嘴皮子的人,往往并不善于動手,或者行動緩慢。
實干的人總在埋頭苦干,善辯的人總在巧舌如簧。
假如你遇到了實干派,就不要指望他美言加身;
假如你遇到了善辯派,就不要指望他認真做事。
人的認知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是認知的廣度,另一種是認知的深度。
上下縱向延展,是深度;左右橫向延展,是廣度。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什么是知者?什么是博者?
其認知能夠上下縱向延展、深入淺出、明察秋毫、細致入微的人,就叫做知者;
其認知能夠左右橫向延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博古通今的人,就叫做博者。
喜歡專心致志、心無旁騖的知者,往往并不喜歡冒險、嘗新;
喜歡探險、創新、改變、嘗新的博者,往往也并不喜歡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質。
世間有聚就有散,有分就有合。世間事緣聚緣散,分分合合。聚是聚集,散是分散。積就是聚,就是積聚,就是積累。
圣人不積,就是指圣人不追求積聚,而追求發散。久聚必瞬散,多藏必厚亡。
聚則與天下為敵,散則與天下為友。
正所謂: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普通人重積不重散,猶如以一人之力而背天下人,其行必不可久,其結局必眾叛親離。故而圣人不積,為天下人謀福祉,天下人皆翹首以盼。
常言道: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或者說: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既以為人,己愈有;就是指在自己沒有金錢等物資去幫助別人的時候,就出人出力、盡心盡力的親自幫助別人。自己幫助的人越多,那么自己以后收獲的人情和幫助也就會相應的越多。
既以與人,己愈多;就是指在自己富有的時候,不吝惜財富地幫助別人、資助別人,那么未來自己收獲的財富與回報也只會越來越多。
正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并不是一句空話。世間沒有人是傻子,與人相處的唯一正確方式,就是以真心換真心。單方面的付出或索取都是必然不會持久的。
有些人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內欺瞞、蒙騙別人,但那實際上是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甚至是自掘墳墓。人活一世,不過就是相互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假如人不為人、人不與人,人類社會也就失去了長期存在的基礎。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既以與人,則天下為公;天下人人自積,既不與人,也不為人,則天下為私。
天下的有序長久運轉,只有利己可做不到,還需要利他。
利己以自存,利他則天下存。
萬事萬物皆因利而存,因害而亡。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世間能夠給眾生帶來最大利益好處的,是天道。人類外在的一切,包括人類自身,都是天道所賦予的。天道只會給眾生帶來利益好處,而不會主動傷害眾生。
或者說:眾生本身就是天道的一部分,天道只會對自己好,而不會對自己壞。
圣人之道也是如此。圣人也只會對自己好、對眾生好,而不會去傷害自己、傷害眾生。
為,就是有所作為,就是做好事,就是做對自己、對眾生有利的事。
不爭,就是不在爭搶的過程中傷害他人,就是不主動傷害人。
世間的傷害大多都是因紛爭而起,實質性的傷害也大多都是在爭執的過程中造成的。
要想對眾生有利,就需要有所作為;要想對眾生無害,就需要不爭。所以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為而不爭,不就是為了實現利而不害嗎?所以圣人之道就是天之道,也是最全面的人之道。
道德經本章所論述的核心,就是圣人之道,也是人之道。
無論信言、美言,無論善者還是辯者,無論知者還是博者,都應該為而不爭、利而不害,都應該不過多積聚,都應該為人、與人,都應該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共同建設好我們的家園。
常言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哪怕市井一匹夫,他也能為天下帶來利益好處。
人的一生不過就兩種狀態:要么給周遭帶來益處,要么給周圍帶去傷害。利比害好。天之道,利而不害。
有些人的一生,是利萬物;有些人的一生,是害萬物;所以本章也可以叫做利害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