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藍橡樹(ID: blue_oak),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級兒童情商管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 兒童閱讀推廣人。
北大教授林小英做客《十三邀》的節目引起了廣泛共鳴和討論。
在節目中,林小英犀利指出教育的種種弊病:教育的功利化、唯分數論、學生的時間和空間被填滿、沒有時間探索自我……于是,學生們不堪重負、意志消沉、感到焦慮。
不光是初高中生,這些教育弊病下沉到小學,乃至學齡前。“我們家最忙的是孩子”,不是一句玩笑話。孩子們童年補習班和興趣班填滿,也承載著家族的希望。
重壓之下帶來的情緒超載,不少孩子患上了Hurried child syndrome(忙碌兒童綜合征),成為一個時代的“疾病”。
被催促長大的孩子,
童年正在消失
Hurried child syndrome(忙碌兒童綜合癥/揠苗助長綜合癥)是心理學家大衛·愛爾康德(David Elkind)在其1981年出版的著作《忙碌兒童:成長得太快》首次提出的心理學概念,特指兒童被暴露在超出他們自然發育階段的壓力和要求中。
這類孩子的典型特點,就是被家長安排得過滿,極力被期待在學業上取得佳績,并且被要求像小大人一樣行為和做事。
雖然這本書里描述的是1980年代的美國父母行為和美國兒童的壓力,但所寫內容放到今時今日的中國,情況卻如出一轍。
例如“忙碌兒童綜合征”的表現之一,就是在學齡前不斷參加各種學科和特長的培訓,要“贏在起跑線上”。
這種超出年齡發育階段的學業安排,過多的課外活動,以及過早接觸到成人世界的問題和媒體資訊,各種不切實際的期待,帶來被迫快速成熟的壓力,往往會影響孩子的行為、情感反應和整體健康。
書中提到,美國母嬰屆曾流行一款育兒袋,懷孕時綁在媽媽肚子上,可以模擬母親的心跳。當時的廣告宣稱,提前使用這款育兒袋,可以使寶寶出生時會更放松,哭得更少,注意力更集中。
這種聽著就不靠譜的廣告噱頭,近些年在中國仍廣受追捧,只是科技手段進階了,提前熏陶古詩、兒歌、英語也加入其中。科技讓起跑線再度前移,如今越來越強調“贏在子宮里”。
孩子出生后,父母、學校、社會的各種要求和壓力隨之而來,高要求和高競爭,會持續地擠壓他們玩耍、放松和自然成長的空間,使得他們深受焦慮和沮喪的困擾。
現代教育的模式和家長們的過度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孩子們的天性。生活已經被安排得密不透風,使得孩子們習慣了被安排,早已失去了玩的主動性。
《焦慮的一代:童年的大規模重塑如何導致心理疾病的爆發》的作者喬納森?海特教授(Jonathan Haidt) 指出——
“2010年代后,青少年抑郁、焦慮和自殺率暴增。Z世代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問題,由于過度保護的養育方式,虛擬世界的侵入,焦慮、抑郁、社交隔離等問題的顯著上升,使之成為了‘最焦慮的一代’。”
看似無微不至的教育,實際上培養的只是“優秀而抑郁的綿羊”而已。
我們感慨:為什么從前物質條件差,心理問題卻很少?答案可能是:這一代孩子童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比996、007還要忙碌的“牛馬學子”生活。
他們被各種要求匆匆催熟,來不及結果,就已經凋零。
別讓過勞的兒童,
為父母的短視買單
腳步匆匆,行程密集,這就是中國兒童的日常。
無論是天還沒亮就得上學的周中,還是連午飯都得帶到培訓班吃的周末,滿當當的計劃表,沉甸甸的書包,拎著的琴盒,扛著的畫板,上不完的課,考不完的試,寫不完的作業,還有無窮無盡的嘮叨和批評,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承包了童年里的幾乎所有時間。
中國學子上學時長,位居世界第一;
上海學子花在作業上的時間,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青少年近視率高達 80%,位居世界第一;
青少年肥胖人數達到了5300萬人,位居世界第一;
學生群體每晚平均睡眠時長僅7小時,超過6成的孩子睡眠不足……
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每五個人里有一個……
當忙碌成了童年的代名詞,也成了刺傷孩子的利刃。
“孩子邊打點滴還邊在上網課”、“孩子坐地鐵都在趕作業”、“孩子在電梯里站著都能睡著”……
孩子壓彎腰的書包,抱滿懷的練習冊,偌大的黑眼圈,甚至早生的白發,無比控訴著——“現在的孩子太累了!”
有位媽媽在網上提到,兒子8歲生日那天,最想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一個什么都不用干的周末”。
她說:“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覺到孩子內心的痛苦,這種痛苦深深地震撼了我。”
童年充斥的全是焦慮和壓力,層層重壓之下,有多少孩子在瀕臨崩潰的邊緣茍延殘喘,又有多少孩子早已對未來失去了憧憬和信心。
日趨繁重的學業是最能壓垮孩子們的那座五指山,在那些自嘲般的調侃里,藏著道不出的無奈和心酸——
“舉頭望明月,低頭寫作業。”
“生當作人杰,死亦寫作業。”
“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寫作業。”
“垂死病中驚坐起,今天還沒寫作業。”
“人生自古誰無死,來生繼續寫作業。”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寫作業。”
“××奶茶一年繞地球三圈算什么,中國學生的作業一天就能繞地球三圈了。”
當所有人的關注點都停留在“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用成功論導向的教育方式,逼著孩子做到更高、更快、更好的標準時,我們卻都忘了,孩子很小、很累、很脆弱。
警惕“童年過勞”帶來的后患無窮
2023年發布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
“近幾十年來,孩子們失去了獨立于成年人直接監督和控制的玩耍、漫游、參與其他活動的機會,是導致心理問題頻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密不通風的“過勞童年”再不喊停,當“忙碌兒童綜合征”徹底壓垮孩子的身心時,帶來的后患難以估量。
1、感受不到自己的“內在小孩”
《玩耍是最認真的學習》里,援引大量研究指出:“孩子們保持心理健康、適應未來種種壓力的那些基本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社交能力,抗壓能力,創造力……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和小伙伴在一起、沒有成人監督的游戲里培養出來的。”
擁有自由支配、無詳細安排的時間,這對于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活潑好動的特質至關重要。可惜從小被大人的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的“忙碌兒童”,創造力的探索空間所剩無幾,在長大后也深受影響。
① 思維容易固化,缺乏創新力
在家長事無巨細,照顧甚微的保護下,孩子已經習慣了活在毫無喘息的一方天地下,只會用線性、傳統的方式思考問題,能力因而受限,難以從新的視角面對挑戰。
② 可能陷入“弱社交”和“心理宅”
“缺時間、缺空間、缺玩伴,已經讓這一代孩子深陷社交不足、沉迷虛擬世界、對真實世界缺乏興趣的心理危機,其危害程度可能遠超抑郁癥。”
“弱社交”帶來的“心理宅”,導致孩子們已經無法享受游戲互動的樂趣,而且無法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長期以往,會陷入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中,影響著孩子們健康的身心成長。
2、時常處于緊繃狀態
《忙碌兒童:成長得太快》書中強調:如果在孩童時錯過非結構化游戲,又稱自由玩耍,指由幼兒自己發起、自己主導的、開放式的游戲,長大后往往很難放松和享受休閑活動。
① 休息時感到內疚
不敢停下來,只要保持忙碌,才不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小時候,沒有在學習就認為自己“墮落”了,長大后,沒有“努力賺錢”就覺得在虛度光陰。
這種“休息負罪感”會使人長期處于高壓之下,沒有喘息放松的機會。
② 難以享受愛好
習慣了追求卓越,使得凡事都要求有所收獲。小時候學琴就必須考級,長大后做事就希望能賺錢。
這種“付出要有回報”的心理,使得人即使是面對感興趣的事情,也會潛意識要求自己高標準完成,所以很難單純享受樂趣,放松時刻也變成了任務和壓力。
③ 總活在“未完成”的焦慮里
習慣了生活匆匆忙忙,過于在意未完成的任務,就很難專注的享受當下。總覺得時間太少,要做的事情太多,容易心煩意亂。
邊玩耍邊想著作業還沒寫完,邊聚會邊想著還有報表沒上交。腦海里放不下“待完成”事項,情緒就永遠處于緊張和焦慮的狀態下。
3、完美主義,害怕失敗
《心理學前沿》期刊2019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人們之所以會有完美主義傾向,是因為在孩童時期渴望滿足外界的高期望并應對外界批評,從而產生了較大壓力。
外界長期的高要求,使得孩子在達不到標準時,會對自我產生負面評價。兒童時期持續的負向反饋,也容易導致成年后恐懼失敗。
① 害怕犯錯
越追求完美,就越害怕失敗。而恐懼會導致人瞻前顧后,難以做出抉擇。
每一個有拖延癥的孩子,其實都是因為深感自己無法按要求完成,因此逃避面對,希望能拖就拖。長期以往,持續的擔憂就帶來惡性循環,壓力倍增。
② 抗拒新挑戰
新挑戰意味著新的要求,長期身處高壓,使得人會潛意識抗拒新挑戰,新經歷。但也容易因此錯過了學習和自我提升的機會。個人和職業發展可能會停滯不前,且錯過寶貴的生活經驗。
③ 強加要求,身心疲憊
完美主義很容易為了盡善盡美,而把自己逼到極限。對卓越的持續追求,會讓人不自覺超負荷工作,承擔過多責任,對自己強加要求,最終導致身心俱疲,無法兼顧健康和生活。
一項關于我國中小學生的調查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年里,我國中小學生的厭學率已經攀升至73.3%。
消極、冷漠、拖延、逃避、遲到、注意力難以集中、暴躁易怒、焦慮和害怕……當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同時出現以上多項過勞跡象,我們就需要警惕,關注孩子是否陷入“忙碌綜合癥”帶來的后遺癥。
讓孩子輕裝上陣,
松弛面對人生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幫助身心緊繃的孩子松綁,讓他們活得更從容、更松弛?
1、不著急填滿,在留白中學習
教育最重要的環節是留白。
在劍橋大學,每個學院門口會有一個草坪,大得像球場,小得如池塘,但必備這樣的放松場地,供學生可以散步聊天、閑坐看書、躺著看云,那是空間的留白。
而教育需要的是時間的留白。好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安排得密不透風,而是解開枷鎖,放手讓孩子自主管理去探索、試錯、成長。合理規劃日程,鼓勵自由玩耍,孩子才有機會培養獨立思考、享受生活、感受自我。
2、 保護好孩子的求知欲
猶太人認為:教會孩子問“why(為什么)”,比直接告訴孩子“what(是什么)”更重要。
比起填鴨式的大水猛灌,鼓勵孩子去觀察、思考、提出問題,并在質疑中尋找答案,是激發孩子好學的原動力。
盲目的上課、刷題、考試,不如在培養孩子的思辨精神,實踐中去咀嚼、消化和頓悟,融會貫通后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才是打開思路,幫助孩子越走越遠,越走路越寬的有效途徑。
3、允許孩子犯錯
最新的研究表明:當從錯誤中得到教訓并得到成長時,大腦會啟動獎勵區域。這種受益良多的快感,會讓人對錯誤有正面反思,不會反對去嘗試新東西,而愿意思考新的解決辦法。
錯誤是一枚硬幣,反面是成長。
孩子每一次出錯,都會讓他們往正確的方向更進一步。父母需要降低期待,給予成長時間,友好對待犯錯行為,糾錯不“揪”錯。幫助孩子正確看待錯誤,建立“成長型思維”。
網球俱樂部在選撥小球員時,不看重那些一開始就得分高的孩子,反而更喜歡那些比分落后,但能夠堅韌不拔,一分分把比分扳回來的選手。
因為這種跌倒后能夠迅速爬起來,原地滿血復活,越戰越勇的選手,才能爆發更強大的戰斗力。
養育的重點,不是讓孩子負重前行,而是輕裝上陣。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要在意的不是起跑線上跑得有多快,而應該看是否積攢了足夠的體力、耐力和意志力,去跑到終點。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