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在微頭條上聊了下,覺得沒說透,再多聊點。
首先一個問題,為啥要雞娃?
顯然雞娃是有超大收益的。80后的家長們雞娃激情并不高,二十多年前我高考那些年補課極少。一度以為我呆在小地方沒這習慣,后來上了大學,身邊那些同學一大半都是大城市的,他們補課也不嚴重。
我還專門搜了下,我出生那年有2500萬人,等我高考那年,上了本科的只有250萬不到,不到10%左右。多說一句,現在本科錄取數量已經達到了450萬。
那為啥家長們突然間就瘋了?
主要是中國加入世貿后,連續爆發了幾個大風口,最早的外企,后來的通信,房地產,互聯網,電商,自媒體,以及現在的AI,讓高學歷的人確確實實占到了便宜。
尤其外企和移動互聯網。
外企不多說了,可能年輕小伙伴不知道早年外企的人有多爽,動不動比咱們本國公司收入高好幾倍,各種補助什么的也非常多。那時候進外企,跟現在進入大廠的“天才計劃”差不多,運氣好幾年就能一線買房。
而移動互聯網,這個更奇葩。以往大家拉到投資,會買設備買硬件,唯獨軟件公司,錢主要給碼農們花了。而且急需人才那幾年,又是各個公司擴張期,疊加大學供應還沒上來,導致2010年到2020年這十年,絕對是碼農的高光時代。
后來風投撤了,爆發點也沒了,大學又瘋狂供應計算機人才,直接把行業給均值回歸了。比較離譜的是,現在很多計算機系畢業生,工資連15年前的2010年都不如,大家感受下那時候的收入。????????????
這個過程中,一些人通過讀書獲取到了巨大的收益,讓周圍的人羨慕不已,讀書改變命運嘛,于是加大投入,搞起了軍備競賽。
最先想到的就是卷補習班,補習班巔峰時期,撐起了另一個行業,大家可能想不到,就是自媒體。
自媒體早期最主要的廣告主就是培訓機構,出手闊綽,而且很穩定。把自媒體變成了個高薪行業,又吸收了大量從業者。
而培訓機構本身也創造了一大堆高薪崗位,那些講課好的老師,動輒年入百萬以上,還互相搶。
正是這些高薪崗位,疊加培訓中心激進的宣傳,讓越來越多的家長加入了這場軍備競賽。
但是高考作為排位賽,注定絕大部分人上不了好大學。于是又往國外卷,去國外讀也成了中產們的一條路。很多人在海外讀兩年,花幾百萬,最后語言關都沒過,論文也是花幾萬塊錢找人寫的,就這樣稀里糊涂有了個外國學歷。
這些人回來的早還好,回來的晚一些,就只能去留學中介了,跟搞傳銷似的。
這兩年烈度已經降了不少,但是依舊有不少人瘋的不成樣。有不少孩子從小學就晚上學到十一點,早上六點多就得起,周末到處跑著補課,幾乎全年無休。
說真的,我看這些孩子都覺得可憐。換位思考下,作為家長,連個“996”都受不了,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的強度遠高于“996”?
要知道一個常識,睡眠也是個記憶加深過程,睡不好,學習不會好。而且生長激素是在深睡眠時候才分泌,很多小孩從小就睡眠嚴重不足了。既影響學習效率,又影響生長發育。
所以說不少家長已經瘋了,覺得孩子睡覺都耽誤學習。問題是他們不但不覺得自己瘋,還陷入了自我感動無法自拔,還搞點精神綁架,動不動"為了你我們怎么怎么樣"。
不過到了今年,我平時偶爾看小紅書或者公號評論區,發現了大量的關于這類問題的反思,覺得現在可能觀念在轉變。
原因也很明顯,一方面學歷確實含金量明顯在下降,不多說了。
最關鍵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被父母搞出來了抑郁癥,一旦出現抑郁癥,就得休學,甚至這輩子都毀了,還不如慢慢學。現在的初高中里,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這類案例,大家多多少少有點害怕落在自己身上。我周圍親戚就有孩子進精神病院的。
這些年也跟這些家長偶爾接觸過,他們共同的感受是,只有當孩子出了問題,才意識到學習什么的,算個屁,健健康康比啥都強。
前幾天在微頭條聊這事得時候,一個精神病院工作的讀者跟我聊,說那些送去他們那里及時干預的孩子,基本都是中產家庭。
那些經濟不好的家庭,除非孩子出現自殘和其他過激行為,家長一般不會覺得孩子精神出了問題。看到孩子情緒和精神異常,第一反應會覺得“想得太多”,“就是閑的”,還有更過激的,家長覺得“打一頓就好了”。
具體發病率多少,我現在查到的數據是2%左右。這個看著不高,其實很高了,因為主要集中在那種相對高壓環境里,有明顯的聚集效應。可能很多中學一個都沒,但是重點中學有一堆。
如果沒有抑郁癥或者其他精神類問題,家長使勁壓孩子是沒有任何負擔的,打著“為你好”、“階級跨越”等旗號使勁折騰孩子。把自己半輩子一事無成產生的不甘、憤懣、挫敗感,全部投射在孩子身上,反正再怎么折騰也不會有啥事。
但是這些年問題兒童越來越多,讓這事就變成了一個奇怪的游戲。
類似你去參加一個馬拉松,如果你是前2%,那你收益一般,并且逐年降低,但是有2%概率跑成個殘廢。
這樣的游戲,就越來越沒意義了。還不如悠著點,哪怕走到終點呢。
其實國家這些年搞素質教育,也是不想讓大家雞了,主要也是教育部的專家們很清楚,學習這玩意,不用心肯定是不行,逼的太狠也過猶不及。還不如出去鍛煉鍛煉,畢竟學習是一時的,好身體是一輩子的,所以體測越來越重視。
甚至之前各方都猜測,覺得現在這個經濟形勢,國家會不會放開補課增加就業?這不前幾天出了新通知:
基本上鐵了心要把“雙減”推下去。
用意也很明顯,“雞娃”是個極度符合“鐘形曲線”的行為,也就是說,適度投入,效果很明顯;投入再多一些,效果急劇下降,并且可能是有害的。
那怎樣才算“適度”呢?
都是明擺著的,如果讓你每天醒來就干一件事,不準玩手機,不準溜達,一直到晚上一點多睡覺,第二天還要早起,幾乎全年無休,你行嗎?
誰都不行,這種模式維持時間久了,誰都得出問題。
所以最基本的幾條:
1、八小時睡眠得保證吧?不然發育都會出問題,而且長期睡眠不足,記憶力注意力都會出問題。
2、最起碼得走五千步吧?屬于基本運動量了。
3、每天得曬會兒太陽吧?總得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娛樂吧?
如果這些基本問題都達不成共識,你絕對會把自己孩子給折騰死。
太多人就是太迷信“吃苦”,覺得只要吃了苦,凡事就都解決了。這要是搬磚的話,多吃點苦確實能多搬幾塊。但是高考,個人發展,都屬于“復雜體系”,不吃點苦不太行,但是純吃苦也解決不了啥問題,甚至可能會讓問題徹底惡化了。
我反正是堅決不雞的,正常按照學校的安排來,能啥樣就啥樣吧,我目睹了那么多學霸,堅持認為學霸這東西都是天生的,父母只要不拖后腿,學霸自己是會出頭的。
剩下的普通人,適當推一下就可以了,太使勁,肯定會適得其反。
還有一部分人天生沒法學習,這種是很多的,人群里至少三分之一以上,對于他們來說學習就是酷刑。
隨便找個老師問一下,他們也都知道。一個班30個人,有兩三個天然適合學習,有十來個沒啥天賦但是愿意學,還有十來個在那里裝學,看著按部就班,但是腦子好像是封閉的,啥也灌不進去。還有兩三個孩子純頑劣,屬于班里的問題小孩,班里一大半的麻煩都是這兩三個給搞出來的。
此外我這段時間還想清楚了另一件事,很多人以為當上學霸考個名校這輩子就牛逼了。
說真的,并沒有。我都畢業十幾年了,咱當初也一路重點中學重點班然后985,周圍同學都是學霸。十幾年過去了,當初的同學絕大部分月收入在兩萬附近或者不到兩萬,很多繞了一圈又回國企了。還有不少到不了這個收入。
名校文科專業,還有那些冷門專業,收入更低。
一小部分進了大廠,如果沒被甩出去的話,堅持挺到現在,混十幾年,一兩百萬還是保底的,但是并不多。
混大廠對智商要求并不高,主要是身體得好,很多人熬三四年身體就廢了,只有一小部分人底子好習慣好才能挺過來。???????
其次運氣得好,得有個領導罩著你,不然也走不遠,天天受氣,慢慢你自己就走了。
職場爬天梯就這樣,體力得好,還得有個賞識你的領導,不然是很難有大起色的。可能有小伙伴驚了,那如果碰不上怎么辦?絕大部分人都碰不上,那也沒辦法,絕大部分人的人生最后就是平平淡淡,混得好的才是比較少見的。
除了在職場爬天梯的,還有一些混得好的,一般是家里比較好,學習好不好都無所謂,他們打從一開始就沒準備上班,一畢業就開個煙酒茶葉店,或者其他什么店,剛開始肯定是要黃的,慢慢就好起來了。
還有一些關系更硬的,可以拿到大項目,不多說了。
還有一些是敢闖敢干的,疊加運氣好,也賺到了錢,比如以前干電商,自媒體來了搞自媒體,這兩年又在賣AI課程。
總體感覺個人發展主要是這么幾個分水嶺:
1、相同類型的工作,一線的要比其他城市收入高的多;
2、創業,如果成了的話,收入更高,但成功率很低。
3、進體制,不多說了。
或者說,賺大錢的,主要是創業和超級關系戶;大廠熬過來可以賺點稍微高一些的收入。剩下絕大部分,也就那樣。??????
說這些并不是勸別學習了,也不是學習無用,我的意思是,學習好固然好,學習不好也沒啥事。畢竟80%的人不是學習的料,出路很多,沒必要太焦慮。
換個思路,如果你的收入在兩萬以上,從社會適應層面講,你已經混得比大部分同齡985強了,甚至比一半以上的C9強了。
要知道,在咱們這個社會上,你去賺兩萬,要比考985和C9容易得多,我前幾天還聽給我家改電線的那個哥們說他一個月能賺兩萬多,他初中學歷。
你說我如果上了985,上了C9,賺兩萬的概率不是更高?
關鍵是你考不上啊,那東西說考不上是真考不上。基本從小就得班里前三,中考就得非常非常靠前,考上當地重點中學,苦學三年不能出問題,盡量不早戀,不生大病。
最后985錄取率是1.6%,C9的錄取率是千分之三。我自己經歷過,努力是一方面,其實大部分能考上的,可能一輩子最擅長的事就是學習。今后慢慢考不上985的都差不多。
能考上的其實沒大家想象的那么苦,覺得學習苦的你也考不上,不信你們問那群學霸去。
文章寫到這里也差不多了,還是得給自己加個buff,咱在這里說反對雞娃,并不是要躺平,而是說稍微推一下,量力而行,一切以健康為核心。如果考上了,精神有問題,還不如不考,路有很多,那些精神和情緒有問題的,名校畢業后也走不遠。???????????????
我有種預感,這幾年慢慢大家都會明白過來,教育還是要重視的,但是現在那種玩命式的玩法,越來越被大家反思,最起碼孩子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如果犧牲健康去搞學習,大概率最后啥都得不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