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方將“盧比奧”中文譯名更改為“魯比奧”,是否意味著他不再被中方制裁?外交部回應”成為熱搜。
事情是這樣的,今天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紐約時報》提出一個試探性的問題。
《紐約時報》記者提問,中方最近將美國國務卿“盧比奧”的中文譯名更改為“魯比奧”。這種改變是否意味著他不再被中方制裁?
不得不說《紐約時報》的記者確實新聞直覺很敏銳,嗅到了中方描述的細微變化,從而聯想到中美關系的轉機?
要知道“盧比奧”是美國有名的反華鷹派代表,屢屢針對中國,因而多次被我們列入制裁名單。
如今特朗普上任,盧比奧毫不意外成了美國國務卿。那么問題來了,盧比奧被制裁,就不能進入中國,日后如何開展中美交流?
對于《紐約時報》記者的提問,我方的回應很有意思:
我還沒有注意到這一細節,我可以了解一下。
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他英文名字。
關于制裁,我的同事昨天已經介紹了中方的立場,我可以告訴你的是,中方的制裁針對的是損害中國正當權益的言行。
我們并沒有承認《紐約時報》記者的說法,也沒有否認。
這就等于留下回旋余地了。
近日,懂王再次登基,H先生去了,想必雙方已經談妥,關于盧比奧的事情處理辦法?
于是“盧”變“魯”?
中美關系要往好的方向走,這個方針基本不變了,能改變的只能是“細枝末節”,例如中文博大精深,翻譯也是如此······
不過,我們也提醒美方,中方的制裁針對的是損害中國正當權益的言行。
是的,我們制裁只針對那些損害中國正當權益的言行······
也就是給美方一個下臺階,給魯比奧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我們再再再一次對中美關系展示出最大的善意······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只“鷹”會不會愿做一只“鴿”吧?
畢竟,中文翻譯是博大精深的,既然可以從“盧”變為“魯”,當然也可以從“魯”盧變回“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