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漂白》的大結局,內心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滿足感。反派終于落網,主角們也得以解脫,正義似乎得到了伸張。然而,劇集稍顯短促,讓人覺得還有很多故事尚未講完。
從整體質量來看,《漂白》給人一種中規中矩的感覺。反派在肉聯廠的驚悚場景確實給人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但這種渲染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懸疑感。
整部劇看下來,除了演員們的演技在線和一些視覺刺激之外,缺點也相當明顯。
譬如劇中存在一些虐女情節、劇情漏洞,邏輯上也有些說不通的地方。
對于那些對劇情沒有太多要求的觀眾來說,這部劇或許能滿足他們對刺激的追求,但對于習慣觀看此類題材的觀眾來說,可能會覺得難以接受。
劇情之所以邏輯不通,角度著重在罪犯身上,根源其實在這兩個問題上。
深陷抄襲質疑
《漂白》播出后熱度飆升,劇粉們歡呼雀躍,熱度破萬。然而,這種狂歡背后卻隱藏著一個滑稽的對比:真正的創作者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
《漂白》突然深陷“抄襲”質疑,有媒體爆料稱該劇編劇抄襲了一位記者的深度報道。改編的案件雖然是基于真實事件,但當年警方公布的案件細節寥寥無幾。
正是這位記者通過走訪調查,記錄了案件的詳細經過,形成了一篇一萬多字的深度報道。這篇報道是有版權的,其他人在提及此事時都會注明“基于這篇深度報道”之類的內容。
劇集改編的小說被扒出和這篇深度報道在細節上不僅高度吻合,甚至有些用詞都一模一樣。
雖說案件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當時警方并未公布細節,所以《南方都市報》才派記者去調查。而調查的報道是記者花了兩個多月時間走訪全國收集材料寫成的,其中還有很多連警方材料里都沒有的獨家信息。
改編真實案件和改編真實案件的調查報道,完全是兩碼事。
前調查記者不會無端指責編劇抄襲,畢竟這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在國內抄襲成風、原創艱難求生的環境下,這種抄襲行為更加令人痛心。
這部劇的編劇不僅給“迷霧劇場”抹了黑,也讓觀眾對“迷霧劇場”劇情智商在線和品質保證的印象大打折扣。
除了抄襲,影視劇存在的美化罪犯,娛樂犯罪等問題更甚。
這部劇最讓人無語的地方就是用壞人營銷……比如所謂的“F4站姿”,這種營銷手段實在令人費解。
要知道,這部劇是根據真實案件改編的,受害者及其家屬看到這些內容會作何感想?難道還要繼續營銷反派的帥氣和霸氣嗎?
一個刑偵/懸疑劇為什么大篇幅在描寫犯罪過程…
這根本不是什么觀眾對大尺度內容接受不了的問題,一個正經的刑偵劇為什么會花費大量筆墨對惡人的形象進行刻畫,觀眾想看的難道是施虐過程嗎?
網友說真的很討厭把施暴過程拍得很細致的,不知道居心何在,生怕挑不起那些潛在違法犯罪分子的欲望。
劇中女主和她母親之間的關系也顯得非常套路化,拍攝手法粗糙,缺乏循序漸進的過程。
相比之下,《隱秘的角落》中劉琳讓兒子喝牛奶的段落就顯得高下立判。
其實,驚悚并不需要刻畫暴虐的動作,正常觀眾并不喜歡看被害人挨打的細節。
劇中對破案過程的描寫太少,讓人感覺警察似乎什么都沒做。案件分析、布控、證據保存等環節都缺乏細致描寫,導致警察形象顯得很弱。
相反,兇手部分卻占據了大量篇幅,人物心理也得到了詳細刻畫,觀眾說重點似乎變成了兇殺,而不是破案。
這是遭網友抵制叫下架的關鍵。
文學作品或許可以這樣描寫,但影視劇如此不怕造成負面影響嗎。請一堆大腕來演罪犯,還通過各種精致的細節把他們拍得帥氣、瀟灑、迷人。這種拍攝角度實在值得商榷。
因此,《漂白》根本無法與《我是刑警》相提并論,后者在立意上高出不止一星半點。
《我是刑警》從不給任何一個罪犯洗白或賦予“魅力”,一部劇到底在宣傳什么,觀眾是有眼睛的。
【注:圖片來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