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比奧更名魯比奧,藏著什么玄機?
文/葉雨秋
一條消息如平地驚雷,瞬間炸翻輿論場——中方竟然把“盧比奧”的中文譯名改成了“魯比奧” 。這可不是一個簡單的名字變更,簡直是驚掉所有人下巴!第一反應就是,這難道意味著他不再被中方制裁了?這背后到底藏著什么驚天秘密?一時間,全世界的目光像探照燈一樣,齊刷刷聚焦到外交部,都在屏息等待答案。
1月22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這個敏感問題就像一顆重磅炸彈被外媒記者拋出。當時那場面,空氣都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心跳加速,和我一樣,大氣都不敢出,滿心震驚地等著看中方如何回應這個棘手難題。
毛寧的回答更是把懸念拉滿,讓人驚得合不攏嘴。她表示還沒注意到這事兒,會去了解下,還特別強調英文名字才關鍵。提到制裁,毛寧嚴肅指出,中方制裁針對的是損害中國正當權益的言行。這回答,信息量巨大,讓人浮想聯翩。
一想到盧比奧,那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他可是美國出了名的反華急先鋒,在涉臺、涉港、涉疆等核心問題上,一次又一次瘋狂干涉中國內政,不斷推動各種對華惡意政策,對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傷害簡直罄竹難書。就他這樣的,中方怎么可能輕易放過,解除制裁?可這譯名毫無征兆的改變,又隱隱透露出些讓人捉摸不透的信號,實在太讓人震驚了!
這背后到底咋回事?難道真只是單純的譯名調整?還是藏著什么不為人知、影響深遠的外交大布局?實在是迷霧重重,讓人摸不著頭腦。家人們,你們覺得中方最后會不會因為某些原因解除對魯比奧的制裁呢?是他徹底改變惡劣言行才有可能,還是有咱們想不到的其他情況?
首先,針對記者關于將盧比奧譯名更改為魯比奧是否意味著他不再被中方制裁了?回應稱,制裁針對的是損害中國正當權益的言行。這個回答顯然沒有直接面對問題,但似乎已經回答了。
其次,不管譯名是盧比奧還是魯比奧,這些并不重要。因為“制裁針對的是他那些損害權益的言行”,潛臺詞就是與具體的人名無關。其實,言外之意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很顯然,這確實是個十分有趣的回答,只是不知那位聽得一頭霧水的記者能不能理解這博大精深的文化?我相信很多外媒的記者都是云里霧里的,恐怕只有求教于國內的同行才能慢慢明白。
我國將美國新任國務卿盧比奧的中文譯名更改為“魯比奧”。我不知道和2020年以來的兩次針對盧比奧的制裁是否相關。但是我覺得,這種玩弄,恰恰證明了“大國智慧”。
將盧改為魯莽的“魯”。就像宋史里面,將無數蒙元將領稱呼為“脫脫”,“速不臺”一類一樣。
“盧比奧”改成“魯比奧”,換了個馬甲就不是“盧比奧”了,你就不是你就成了另外一個人,就可以逃避制裁啦?這得有多高的智商才能想出這樣的邏輯來?這么想了也就算了,還真的這么去做了,這么做了之后居然還找上門要問制裁他的人還制裁不制裁他啦?
嗚呼!這都啥人哪?怎么還想用中文糊弄中國人?
中國制裁的是人!是人!是你!不是名字!這是低估了中國人的智商,還想拉低中國人的智商啊?
聽清楚嘍:你“盧比奧”別說改成“魯比奧”,就是改成“露比奧”,制裁的還是你,跟“露比奧”沒有一點關系。
假如盧比奧真想擺脫制裁,長點腦子,先把英文名字改了,再去把臉也改一下再說吧。
這個盧比奧也是鼎鼎大名的,曾經幾乎把所有中美關系的“紅線”踩了個遍。聲援“亂港”分子,為“臺獨”勢力張目,為“疆獨”“藏獨”搭臺,極力支持中美貿易戰,反對美國企業投資中國,多次污蔑中國“竊取知識產權”,還稱華為是“專利流氓”。盧比奧還多次在公開場合抹黑孔子學院,聲稱孔子學院有著所謂的“不良目的”。
對其瘋狂的反華行為,中國對他實施了制裁,禁止他和他的親屬進入中國境內,并凍結了他在中國的資產。
如今,他一躍成為美國國務卿,少不了跟中國打交道,盧比奧無法入境中國,與中國官員接觸也將面臨困難。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盧比奧無法接觸中方,那他的工作是一定會受到巨大影響的。如果其不改變對中國的態度,中方必定會堅定維護國家利益。
當然,不管他是盧比奧,還是魯比奧,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我可以告訴你的是,中方的制裁針對的是損害中國正當權益的言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