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6 攝于京都愛宕念佛寺)
有一年多沒有發碎片觀察和思考了。我也不知道為啥沒發,可能這一年多有點忙碌吧。
年底了,整理了一番,發覺居然有 100 條了。各位可慢慢瀏覽。望有啟發。
1.
以前看到有人在車后排、飛機上、路邊攤隨時掏出 MacBook 辦公,總覺得羨慕。這種工作可以遠程,又充滿靈活性,還在熙熙攘攘人群中透出一種認真嚴肅的美。
現在體會了才知道,別說美了,這種野外辦公,又容易暈車,又提不起效率,又使不上勁。那就是惡心他媽給惡心開門——惡心到家了。
2.
翻到了這輩子收到的第一個 offer,大四上學期。后來去讀研了,沒接。
也有同學就接了這份日薪 150 的工作。不知道他們今天過得好不好。
3.
這兩年提自由職業乃至超級個體的聲音很多,有的已經在激進地勸人辭職,擁抱曠野。還有的干脆講財富是不可能靠上班積累的。
我自己早是個體戶,幾年前也一直講非大廠敘事,彼時很多朋友會迷茫何去何從,這兩年反而不想多提了,出來能做什么,信息已經足夠對稱。
其實反過來看,大廠和打工依然還是適合大多數中國寶寶體質的方案,我身邊朋友里,多數的財富積累還是靠工資。走小路搏一把可能暴富,幾率不大,暴窮的倒是不少。
而有運氣有機遇以及有能力在溫室外面生存的,本就是少數。我自己很多年前的副業收入就超過主業,但這幾年才有勇氣出來。有些自媒體看到了商機,向連想做什么都沒想清楚、更沒有實際驗證過的朋友,反復宣揚超級個體和狗屁工作,是不負責任的。
先抓好手里的牌,等摸到別的牌,讓自己在牌桌上。別做掀桌子一樣的決策。
4.
重慶雞公煲是福建莆田人在上海創制的一道菜。
5.
參與分配,還是參與增長,這是一個問題。
6.
路過望京公園門口,冬風吹來,鼻腔凍癢,有種闖入 90 年代的錯覺。
7.
在一個成熟到什么都有細分的社會里,就會看到這樣的產品。每個手機型號都有自己的攻略,連 Pro 版本和普通版本都有區分。
@Jun_C 從日本發來的照片。
8.
半拿鐵日漫系列結束啦,這是最后一段朗誦的稿子。
寫給指嘎嘎的風扇,寫給在微涼的晨風,寫給鍵盤上的可口可樂,寫給前排女生的馬尾辮,寫給籃球場上投出的三分球。寫給在課桌偷偷用書擋著看的龍珠,寫給在被窩里舉著手電筒看的阿拉蕾,寫給借我看漫畫的哥們。
寫給廣袤的阿拉巴斯坦,寫給荒蕪的那美克星,寫給有各種奇怪外星人的大江戶,寫給希臘圣域的黃金十二宮,寫給有三道巨大城墻的帕拉迪島,寫給彎路特別多適合飆車的秋名山。
過去很久了,柯南還在射擊毛利小五郎的脖子,金田一還在用爺爺的名聲思考兇手,路飛還是在喊著我是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山治還沒有找到 All blue,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武藏、小次郎還在找小智的麻煩。
過去很久了,鳴人已經在頭疼兒女教育的問題,星矢也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阿拉蕾成了企鵝村村長以后,村子里的大家還好不好呢。戈薇跟犬夜叉在一起了,他們的生活還是不是幸福呢。哆啦A夢還是住在大雄家里,大雄有沒有更有勇氣一點呢。櫻木花道的傷有沒有治好呢,他還會不會說自己是天才呢。他們好像停留在了某個夏天,我們先走了。
夏天結束了,這是日語里經常提到的一句話,就跟今晚的月色好美啊一樣,有著一種文學的美感。簡單的五個字,代表的很多,代表還沒有寫完的暑假作業,還沒有打夠的游戲,還沒有睡夠的懶覺,還沒有吃到的最甜的西瓜。代表的是還沒有看膩的西游記還珠格格和武林外傳,還沒有奏響的魔獸爭霸的戰歌,還沒有等來的圣斗士的最后一集。夏天結束了,代表的是還沒有寄出去的信,還沒有打出去的電話,和我們還沒有結局的青春。
就像瀨戶內海里說的,暑假過去了,好像什么都沒做,好像什么都沒發生。但夏天結束了,我很懷念它。
9.
作為 AI 領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帶隊做出曾經打敗圍棋世界冠軍的 AlphaGo、DeepMind 的創始人哈薩比斯,與其資深科學家江珀,共同獲得了 2024 年諾貝爾化學獎。非常意外,震驚了化學學界,因為這種跨領域在歷史上極為少見。
哈薩比斯是最早的人工智能創業者,DeepMind 也是過去最重要的人工智能公司之一。哈薩比斯清楚演示的重要,最初的研究是圍繞各種游戲(包括桌面游戲), AlphaGo 作為深藍的后輩打敗圍棋高手后, 也成功做出了出色的星際爭霸 2 的對戰人工智能。
2014 年,DeepMind 被 Google 以 4 億英鎊收購。
DeepMind 開發出的人工智能 AlphaFold 能夠高精度地預測蛋白質結構。在生物學領域,理解蛋白質結構對于理解其功能和開發靶向治療藥物至關重要。另外,他們還利用深度學習工具GNoME發現了超過220萬種新的晶體材料。
對了,哈薩比斯年輕的時候還參與開發了一個有簡易人工智能的知名游戲,即主題公園。
今年的諾貝爾獎已經下定決心得罪傳統學界,一意孤行頒給「AI」了。我盲猜一個文學獎頒給山姆·奧特曼。
更多內容。歡迎看一本根據半拿鐵人工智能風云錄系列整理而來的新書《人工智能風云錄》。
10.
作為 AI 領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深度學習的創始人、神經網絡的堅守者,杰夫·辛頓和霍普菲爾德獲得了 202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非常意外,震驚了物理學界,因為這種跨領域在歷史上極為少見。
神經網絡在出現之初就受到了重大打擊,一方面失去了幾位天才,MP 神經元的發明人沃爾特·皮茨和沃倫·邁卡洛克,以及感知機的發明人羅森布拉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創始人之一明斯基花了大量精力針對性批評感知機,把神經網絡扼殺在了襁褓里。
在神經網絡的寒冬期,杰夫·辛頓堅守了接近 30 年,在 2012 年的圖像識別大賽上證明了神經網絡的力量,從此天下變了色。我們迄今為止使用的 AI,幾乎沒有不采用神經網絡算法的。
杰夫·辛頓還給自己的神經網絡重新起了名字:深度學習。開天辟地之后,AI 進入千家萬戶。當年杰夫·辛頓的空殼公司(只有三個人,沒有任何其它資產),接到了 Google、微軟、百度和 Deepmind 的同時報價,并以 4400 萬美金賣給了 Google。
對了,杰夫·辛頓的空殼公司里有他兩個實驗室的年輕學生,其中一個叫薩特斯基弗,他后來創業,成為了一家新公司的首席科學家,這家公司叫 OpenAI。
更多內容。歡迎看一本根據半拿鐵人工智能風云錄系列整理而來的新書《人工智能風云錄》。
11.
之前一直對不少硅谷大佬為什么支持特朗普很有疑惑,近期 Chris Hughes 發表了一篇文章,聊了聊這個問題,一定程度做了解答。我大概整理如下。
- 加州長期以來就是民主黨票倉,硅谷精英無論從文化(更加精英)還是從價值觀(更加激進)都看似更接近民主黨。
- 但除了馬斯克大張旗鼓成立了資金雄厚的委員會支持特朗普,馬克·安德森和本·霍洛維茨也表示了明確支持,扎克伯格也據稱跟特朗普關系更好。
- 拜登哈里斯政府是歷史上扶持創新企業抗衡大公司最強的一屆政府,并對壟斷企業提出批評。過去三年,美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司法部起訴了四大天王 FAAG,Facebook ,蘋果,亞馬遜和谷歌。同時還對加密貨幣、人工智能等做出了很多積極的控制。
- 特朗普政府針鋒相對,認為過分的激進會帶來惡果。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新世紀互聯網浪潮的屠龍少年,已經成了龍,這些龍將在意識形態上更接近共和黨。
- 哪怕民主黨共和黨的政治理念和派系似乎有區分度,但硅谷精英賭的也不是左派右派。他們賭的其實就是那個人。
- 旗幟鮮明和說到做到的哈里斯,當然不如朝三暮四見異思遷的特朗普,更值得“相信”。
- 用 Chris Hughes 自己的話說:“特朗普控制著他的政黨,科技領袖們知道,唯一真正重要的聲音,是他聽到的最后一個在他耳邊低語的聲音。”
最后順便說一句 Chris Hughes ,他是 Facebook 聯合創始人,早期主要負責測試和產品管理,2007 年離開 Facebook ,帶走了 5 億美元。之后積極投身媒體業與政治活動。
來源:《Why Do People Like Elon Musk Love Donald Trump? It’s Not Just About Money.》
12.
“頗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給誰是好。
不做半點事,朝也拜,夕也拜,教我如何。”
13.
我身雖然不在班,我心依然還有班味兒。
14.
在特斯拉中心修車,聽到工作人員在功放電話,對面說:
“中國美國萬一打仗了,我買的這個車,美國給我鎖了怎么辦?”
15.
一個年輕人,憑著一腔對行業的熱情創業,事業越做越大,還結成了聯盟,被巨頭發現了威脅,把他收購。在大廠里被安排了個閑差,掛個虛名。后來還是過于隨意,惹了禍,被行業 HR 集體拉黑,多年沒有翻身。
終于納了投名狀以后,再次從基層干起,跟著領導從小項目做起。領導熟悉他的把柄,他更不敢造次。項目里,再也不瞎提意見、瞎講方案、瞎去執行,習慣了有問題去請教公司各個部門的領導,出面解決問題。既省事兒,又不得罪人。
最后 KPI 完成,拿了一大筆獎金,成為了沒有理想但有了地位的職業經理人。
這是互聯網創業者的故事嗎?不,這是孫悟空的故事。
16.
近期發現,我們在向聽友征稿的時候,讓大家發稿到官方郵件的效果,遠不如讓大家在自己小紅書發個帖,再加上半拿鐵的 tag,就很容易搜得到。很多人早就不用郵箱了,小紅書則是日活。
每個時代的需求場景遷移都是意想不到的啊。
17.
01coffee 附近這條華星路是我所知整個西湖區最丑的路。統一土灰色的招牌底,透著濃濃的城鄉接合部味道,居易碰到得頭暈,東坡看了要吐血。但能想象到,恐怕有關街區改造的政績已經給某些官員拿走了。可嘆。
18.
桑給巴爾的監獄島是當年黑奴貿易的集散地,印度洋的周轉中心。這里立著一塊紀念威廉·謝潑德的碑,寫著一句莎士比亞的詩句,特別動人:
「不必再害怕驕陽炙烤,
不必再害怕寒風刺骨。
這世間的工作你已完成。
帶上薪水,回家吧。」
19.
作為山東人,夏天一到,就想吃豆橛子。
20.
1688、釘釘、夸克和閑魚被稱為阿里的四小龍:跟核心業務有距離,獨立發展得還不錯。那么騰訊有沒有自己的四小龍?
補一句,我沒有說這么比阿里就更好。只是覺得是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之前以產品名聲在外的騰訊,為什么沒有好玩的產品出來了。看起來阿里組織孵化創新的問題還要更大,卻有些新產品出來。
有微信所以不需要四小龍是公司能成立的結果,但好像不是不做別的產品、做不出別的產品的原因。
21.
觀察到現在自媒體的主要矛盾,是迎合受眾的短期刺激性話題的需求,與滿足受眾長期信任關系和持續連接的矛盾。是為了眼球,還是為了走心的矛盾。誰都想活得久,但誰也都更想先活到明天。
22.
今天偶然發現,《電腦報》居然還活著。
23.
正在坐網約車,司機師傅說,小米汽車已經發明了飛行模式,可以起飛,高架上賊好用,不怕堵車。可惜目前只能飛 500 米,續航有待提升。
24.
現在出現了新的白嫖術語,叫「內容共創」。所謂共創,內容我們做,需求他們提。但不給錢。
25.
終于跟谷大白話合上影了。憑一腔熱情傳播文化的字幕組,是屬于我們這代人的巴別塔。感謝@姬十三 攢的局。
26.
文森特·梵高是浮世繪愛好者,收藏了很多浮世繪,也臨摹過浮世繪作品。
1. 雨中之橋,仿歌川廣重,1887 年
2. 藝妓,仿 Eisen, 1887 年
3. 朱利安·坦吉的肖像,1887 年,背景中都是浮世繪,包括了藝妓
4. 割耳后的自畫像,1888 年,背景里也可見浮世繪
5. 順便貼一張梵高的照片,1873 年,跟自畫像有所不同
6. 補一張,杏花,1890 年
27.
想買本雜志,高德搜了幾個報刊亭,沒有標明經營狀態,開車到現場,全都停業,有的連亭子都搬沒了。在小紅書搜了下,真找到幾家,都在醫院門口。很有意思,可能是人流量大,加上很多人看病需要排隊。這跟機場賣雜志有點像。
今日感慨:紙質雜志很難;小紅書好用。
28.
讀《微信背后的價值觀》最感慨的依然是張小龍對用戶和產品的探究精神。其實說白了很簡單,就是搞清楚各種人事物背后的邏輯道理。
這點不少互聯網從業者都過于缺乏,才導致概念橫生、黑話遍地。許多產品經理面試也是得意洋洋左一個「線上化」右一個「中臺化」,用戶半句話都不提,說起來全是大廠味兒。
不是任何詞包裝下就有價值的,這個可以用在護膚品的營銷里糊弄人(像火山泥,聽起來就很屌),在真實業務里沒用。如果一個倉庫的安全管理只需要派倆人前后巡視、做好培訓,為啥非要線上化?工程師貴還是巡視員貴?
聽說中臺化火的時候茅臺也請外包公司做了一套,最后屁用沒有。中臺化的前提本來就是多業務、多前臺,茅臺全鏈路單一清晰,又沒有30個 BU,有啥用。
本質上,用什么詞一點兒都不重要。好的黑話和概念也能降低溝通成本。怕的是一腦門子只是為了實現一個詞,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啥。
反過來想,全中國最大的產品的負責人講他做產品的道理,都是老嫗皆懂的,憑什么你講產品邏輯,必須得是深不可測的?
寫于 2021 #舊帖新發
29.
「這里風景好美啊,就像電腦屏保一樣。」
時代變了,形容詞也變了。
30.
不上班兩年了,頭發多了,臉色紅了,睡眠好了,今天體檢,脂肪肝也沒了。
31.
有一種極其油膩的方式是,反復顯擺人脈和轉述別人的話。
- 我是山東人。
- 哦我認識一個菏澤的縣委副書記,他跟我說過…
- 我之前在阿里。
- 哦我表哥在阿里當領導呢,他早就說拼多多…
- 我挺喜歡這個電影的。
- 哦這個電影的片尾曲是我大舅姑的三侄女寫的嘿,她說這個電影啊…
有效溝通是表達自己的看法,有信息和觀點的碰撞,雙方有來有回。偶爾轉述可以,自己空空蕩蕩的,塞別人吐出來的東西,不惡心嘛。
轉述別人的信息,又沒法互動,也沒法證偽,變成吹牛逼大賽,毫無意義。你倒是把你大舅姑叫來啊。
32.
我對互聯網上反智評論一直有情緒化。直到有一天看到一條明顯誤會了視頻內容意思的評論,被群嘲后,評論者很樸素地解釋了她來自偏遠地區,確實沒受過太多教育,所謂高級的東西看不大懂,然后就沒人再嘲諷她了。
這種換位思考可以消解掉很多互聯網上的情緒。
比如我剛寫了篇吐槽阿里文化的文章,就有人惡語相向,乃至人身攻擊。我把他想象成費勁千辛萬苦,從小鎮一路考到名校,又在尸橫遍野的大廠招聘里存活下來的年輕人,正準備展開夢想中美好的大廠生活,看到這種文章可不得生氣嘛。太有理由生氣了。
這么消解,我內心居然也愉悅了。
33.
百度市值已經低于攜程了,很快就要跌過快手。這盛世,____。
34.
很多新能源車品牌會提出了新概念,比如汽車是家庭之外的第二大私人空間,或者汽車是額外的一個房間。在 1896 年米其林就提出過類似的廣告語——輪子上的客廳。歷史的連接很有趣。
35.
聽了很多主播談到自己的設備,發現大家有個常見誤區,就是以為錄音設備比環境重要,而且常會買小蜜蜂(領夾麥)。
幾條真實經驗和私人建議。
1. 環境三個要素:安靜,安靜,還是安靜;
2. 從音質而言,安靜的環境跟各種有吸音棉的高大上錄音室沒有任何區別,裝修并不會增強音質哦;
3. 開闊的大房間比閉塞的小房間好,小房間會有回聲或者混響;
4. 從設備收音效果來說,千元麥>iPhone>各種千元小蜜蜂>安卓機。不要覺得小蜜蜂既然這么貴,應該就比 iPhone 好,它的成本主要是用在便攜上的,錄制效果更好也是因為離嘴更近。安靜環境下的 iPhone,效果秒殺小蜜蜂;哪怕嘈雜環境下,兩個人各舉一臺 iPhone 在嘴邊,效果也超過小蜜蜂;
5. 從性價比考慮的話,一開始做播客,盲選 iPhone;錄單人播客,前期盲選 iPhone;
6. 如果有固定搭檔或者嘉賓,想升級設備,盡量直接上千元麥,而不是小蜜蜂,除非有大量戶外場景需要別麥;
7. 舒爾/羅德這樣大幾百的麥,就能達到非常出色的音質,再貴其實聽不出來。
36.
此生見過最好的烤地瓜海報,每次翻到都好饞啊。這是在日本一個小店,這種在地的品牌和內容可能也是國內發展的趨勢。
37.
好奇歷史,旁觀歷史,成為歷史。
38.
我極其討厭「砍碎屏幕」這個廣告,在迅速污染我為數不多的微信群,很無聊,也很沒有分寸。一點也不像微信會做的事情,很有百度風阿里味。是不是集團方面給微信的壓力在增加了?
39.
現在有媒體事件和社會熱點,很多人都先讓 AI 過一遍,評價一下,找問題,做總結。
可是如果以后事件的評價都參考 ChatGPT,總感覺比交給大 V 還危險。它跟大 V 一樣容易胡說八道,同時它更容易制造一本正經的學者假象、一以貫之的智者身份。也同樣可以夾帶私貨。
40.
讀早年的科幻小說,能體驗到別樣的科幻感。
劉慈欣 2001 年寫的《中國太陽》里,在未來已經能造出 3 萬平方公里的軌道反射鏡(人工太陽),能造出超大型太陽能電站,能造出容納 10 萬人的太空城了,北京地面的房價,還是 3500 一平。
41.
一個大廠員工去杭州財神廟求簽,大師說你后面會有財運。
沒想到還是被裁了。因為大師以前是脫口秀演員,喜歡諧音梗,他說的是“裁運”。
42.
Smartisan T1 發布會前夕,在給老羅準備舞臺。整十年過去了。
43.
有的代理機構,明明第一次介紹的時候詳細溝通過哪些商單可以接、怎樣的形式更合適、價格大概怎樣,還發了一個詳細的在線文檔開放權限供參考,嗯啊得答應得挺好。過了半個月,還是扔過來一個完全不靠譜的甲方原始 brief 直接問行不行。說不合適,還是一條條問為啥不行,再給一條條解釋。
既然只是做傳話筒,那為啥需要代理機構呢?既然就是轉發個微信消息,就是走云賬戶幫忙報個稅,每天跟失憶一樣聊合作,又是怎么能大言不慚要 30 個點的抽成的呢?
44.
勞動的外化表現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
馬克思。1844 年。
45.
Kyth 提到播客視頻化,首先想到的是會不會影響到以往的創作者。視頻化當然有價值,但很多創作者是并不擅長或者也沒有興趣做視頻的。這點很真實。對老用戶的照顧,對生態的權衡利弊,想得更多,做得更少,也是小宇宙之于其它平臺的差異點。
對比起來,之前參加某音頻平臺的活動,發布會上振臂一呼要扶持大伙兒做視頻化,現場的主播們都一臉懵逼,略感不適。更不用說還強調自己是“國內最早做播客視頻化”的平臺,把給領導匯報的話術當成是美談。
46.
今日社會之弊,在少數之優者,為多數之劣者所牽制。梁啟超,1902 年。
47.
則卷阿拉蕾是 1967 年出生,今年 57 歲了。
48.
Kimi Chat 的外鏈轉化大多數來自 B 站。
老牌產品/技術人的社區知乎的轉化,是 B 站規模的 5%。一個趨勢。
49.
1 近期搜很多 AI 相關的工具和教程,B 站更全更準,還有評論區交流增量信息,在替代 CSDN 、百度貼吧這些地方。人在哪,內容就在哪。
2 Kimi 在 B 站的投放也還挺狠的。身邊不少公眾號、播客也接到了邀請。
3 長內容感覺都還挺適合 AI 和新能源車這種投放,未必只是年輕人喜歡它們的緣故,畢竟年輕人也刷抖音消費。感覺還是 AI 和新能源車是通常還是會花篇幅才能講清楚的,要在短視頻和直播里閃電輸出,最后就只好李一舟了。所以 B 站和播客確實還挺合適。
4 比較 B 站和播客,B 站似乎更適合容易視覺化呈現的產品,一圖頂萬言。播客可以講道理和講邏輯,講故事和講感情,不太好直接給感官刺激,有點像過去的知乎。
5 要做年輕人的心智,也就等于要花品牌預算。前幾年有高現金流的都是還在激烈競爭中的品類,新能源車、手機、拼多多和飛書/釘釘,今年加了一個 AI。未來還會有別的。有的品牌聽起來規模很大,但不會在品牌上付費,如果客單價低、帶貨轉化效果好,能直接當場賺到錢,就不會是 B 站和播客的甲方了。
50.
我在阿里的時候,淘系內部強調的是元宇宙電商。不明白但大受震撼,是我離開的原因之一。最近內部強調的又是 AI 電商,認為是未來。
過去用戶吐槽的信息,半點不入領導法眼。拼多多一做,熬夜去抄。
這才是組織涌現的問題:勤奮,努力,但不思考。做事忽左忽右,因為文化有限,結果隨機波動。
51.
快速眼動睡眠的一個功能是清除情緒緩存。相當于應了那句話,睡一覺就忘了,沒什么大不了的。
52.
買了一本歷史資料,第 200 期的大眾軟件。里面有黃仁勛、倪光南、陳天橋和姚壯憲的賀詞。
還有長篇的內容,回顧過去每年的流行軟件。2004 年的一半主流軟件都成了歷史塵埃。想到了用 Flashget 下載游戲的美好時光。光碟燒錄和虛擬光驅恐怕是 00 后都不知道的東西。
穿越歷史周期的,除了 Office、IE 和 WinRAR,還有 QQ 。最有意思的是,彼時正在與 Outlook 搶占郵箱市場的 Foxmail,是華中科技大學剛畢業兩年的程序員,在 1996 年獨立完成的,他的名字叫張小龍。
就在2005 年這本大眾軟件發布的前后,Foxmail 團隊連同張小龍被騰訊收購,命運轉動,時光交錯,中國互聯網的歷史開始改變。
53.
體制獎勵的不是工齡,而是忠誠。
54.
又在網上看到《阿里人的答案書》,都快忘了當初價值觀傳遞這么直觀和暴力了。
感慨的不光是荒謬和不適,還有在彼時的環境和場景里,它們是被接受的、被認可乃至對企業的成功非常奏效的。并不是做成了的企業開始奴役別人,而是只有提倡血腥奮斗的企業才能做成。
不要溫柔地走入良夜。曾經溫柔的公司,都沒了
55.
馬斯克向星辰大海成功發射的不止是重型推力火箭,還是一份文明備份。
56.
沒想到在第一本《讀庫生鮮》里看到谷大白話的這段,正巧寫到了我第二個紋身的希伯來文。這本書還有老同事六獸和許岑的文章,挺有意思的。
57.
最擅長借助用戶對抗政策方的可能是 Uber(體現了創始人Travis Kalanick 的風格)。
2015 年,紐約市長 Blasio 提出要準備提案限制 Uber 的運營數量,Uber 立馬開發了一個彩蛋版本的 Uber——Blasio's Uber,叫車巨慢,體驗巨差。當你頭疼的時候就會有這個彈窗:趕快給市長郵箱發抗議信吧。還貼心地提供了一個按鈕,一鍵直達。
事后,市長郵箱擠滿了抗議郵件,提案流產。
58.
Once you learn that, you'll never be the same again.
——Steve Jobs,1994
59.
紅利期不代表去了就變成金子。紅利期只是讓金子能發光了。
60.
交易決策的信號是重要因素,但未必是交易決策的唯一因素。一個喜劇人有天賦,每句話都帶梗,哪怕生產成本低,別人也不得不接受,因為別的地方可能沒有這種密度。長期看,部分生產成本的降低肯定會更凸顯創意、選題和審美等要素,讓這些稀缺要素變更貴;而削弱所謂后天的努力,比如需要投入時間才能掌握的剪輯、建模等工具使用的能力。
最近在看的視頻寫的是「耗時 501 小時制作」,標題應當有不錯的轉化率。不過想想這種標題轉化技法,未必只限于時間成本,比如「用世上最貴 GPU 打造」「頂配的復古徠卡攝像機拍攝」等等。像很多科技企業會請藝術家背書,表明聲音、畫面、相機的調教水平,實際上藝術家可能只是簡單參與,更像代言。
這種策略最終還是營銷策略,屬于交易決策的信號傳遞,但不屬于交易決策的核心因素。
類似的現象是供給豐富之后,信號多樣化了,光靠「羊羊羊恒源祥」和「收禮只收腦白金」就很難促成交易了。
61.
在《讀庫》讀到一篇馬伯庸的《星座照耀中國》,特別有趣,摘錄了幾段。作為飯桌談資,效果應當不錯。
- 星座古已有之,周朝就有十二宮的說法,名字不太一樣。懷疑是古巴比倫傳過來的。
- 隋唐時期通過佛經著作翻譯進中國,大部分名稱已經確定了,包括摩羯座。有些名字有多種說法,比如處女座會說是雙女座。
- 很多十二星座的描繪出現在佛教古跡里。民間也有很多當做神祇的記錄。
- 很多古籍都有引用十二星座,比如《金瓶梅》。最知名的是蘇東坡,曾經說過:我跟韓愈啊,都是摩羯座,一輩子都得毀譽交加。此后很多文人感慨的詩句里經常出現摩羯。
- 真正統一十二星座名稱、結束命名亂象的人是康有為,他在天文學著作《諸天講》里,按真正的含義把陰陽宮改叫雙子宮,雙女座改叫處女座。
62.
過年回家看到我媽安卓手機里密密麻麻的流氓 APP,嫌棄的程度,就像我媽看到我吃剩的外賣盒。
63.
南方冬天又在下雨時候的被窩,是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64.
過去很多人對微信頗有微詞,尤其對微信所謂「節制」很有看法,認為微信不過爾爾。
當時在滴滴的老領導就跟我們講,如果讓某些公司來做,今天我們用得最多的產品將會是廣告大亂燉,大家也沒辦法。節制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還是相對意義上的。能經受住 KPI 和財報數字的追求,是真的很難。
65.
網紅:人 > 內容
創作者:內容 > 人
一個區分標準。
66.
寧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
這句話段永平引用了巴菲特,而巴菲特是在 1986 年股東信里引用了凱恩斯:
We agree with Keynes's observation: "I would rather be vaguely right than precisely wrong."
67.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68.
把愛好當工作未必一定是壞結果。
把愛好當生意是痛苦的,去一家愛好相關的公司打工也可能是痛苦的。真正能憑心意自主決策的工作,又是愛好,那就會是幸福的。
69.
年底了看朋友圈和即刻動態,總結聽歌記錄的、小紅書搜索人格的、小宇宙收聽報告這樣的都挺多,跟幾年前比,很明顯少見了一樣:各理財平臺的年收益報告。
70.
現在淘寶真的很難「淘」到什么好的東西,全靠小紅書發現好東西,再跳轉到淘寶去買。
這就是競價排名作為核心商業模式的底層矛盾了。在淘寶,只能發現賣家花了錢的內容,很難發現買家真喜歡的內容。
要跳轉淘寶,是因為不在小紅書直接轉化。小紅書目前商品的體系還不大行。我說的「淘」不是看到啥「商品」的推廣就買,而是看到有人分享的「內容」,然后發現這類商品挺好的,然后去搜了買。
71.
小紅書是新時代的個人博客,真正實現了人人都可以建站,低成本創作內容。
所以小紅書的搜索成了新時代的搜索引擎,因為有海量的個人博客作為內容。
72.
判斷力不等于創造力。
每周默念三遍。
73.
個人 IP 和公司的矛盾通常是不可調和的,只要個人 IP 不是主要股東,必然出問題。公司覺得你是我捧出來的,個人 IP 覺得都靠我才能成。麻煩的恰恰是這事兒沒法證偽,不能重來一次試試。
公司做了很多幕后工作得不到直接的正反饋,個人 IP 能接觸海量的用戶也容易心猿意馬。這樣互相更看不上了。
可是互聯網的記憶總是疊加在人格化的一方身上的。多少人還記得羅輯思維的另外兩位創始人呢?
74.
還在大廠享受光環拿著高薪的朋友,對在設法獨立謀生的朋友還是寬容一些吧。大廠里怎么能賺到錢,諸位心知肚明,對比來說,在外面想生存其實不易,沒有必要刻意嘲笑和陰陽在做生意的,在做自媒體的,尤其做內容付費的。
當然存在不體面的創作者,也存在有差評的內容產品,這跟賣別的產品沒有本質區別。產品就是要交付,承諾也需要完成。可是一提內容付費就是割韭菜,一提內容分享就必須給架在凡不免費就是垃圾的道德高地上,非常糟糕。
結果就是,稍微要面子的朋友都不愛分享了,不愿意出來講話了,更不會考慮用心創作乃至收費了。反而讓內容行業里剩下不少的,是不怎么在意交付、不怎么關心承諾的營銷號和工業化生產的賺錢機器。劣幣驅逐良幣,大家看到的內容,并沒有變得更好。
買產品了,作為用戶,可以好評,可以差評,天經地義。做產品的,被贊揚很合理,挨了罵也活該。作為看客,卻既嫌棄創作者,又嫌棄用戶,并自詡高貴,還講出了英雄主義的敘事感,在我看來是難以理解的。
75.
nb,被說服了。
76.
內容日常免費,偶爾付費,感覺就不是個合理的模式。要么免費,toB 賺錢,就像大多財經、數碼和科技自媒體一樣。要么就持續付費,就像財新、讀庫、知識星球一樣。
用戶轉移到付費的心智是很難接受的:既然有免費的,為什么看付費的?既然付費的質量差不多,為什么要多花錢?最后偶爾的付費節目就成了粉絲向的打賞,這很不健康,用戶并不是為內容付費。還不如帶貨。
反而從第一天就愿意付費的用戶,日后持續付費的意愿會更強。因為承認了內容的價值,也篩選出了有付費意愿的用戶。
77.
創作者千萬不要以為特別積極的點贊評論用戶、把你吹到天上的用戶,和付費用戶是同一批人。一旦收費,大多數免費用戶會變臉的,就是這么殘酷。你得重新再找真正的目標用戶。
決心要走賺讀者和觀眾的錢的商業路徑,就打第一天起收錢,做出來的才更接近能收到錢的內容。這也是為什么小報童創立開始就不提供免費專欄的原因之一。
78.
很有本土特色的三個隱私怪象:
- 基層的物業在沒有任何手續情況下都能收集人臉。大家還都排著隊去送個人數據。
- 前陣子注冊公司用了自己的常用手機號,現在每天3個騷擾電話,雷打不動,屏蔽不了,屏幕一亮手指一滑已經成了肌肉記憶。
- 在某輸入法剛寫了半句,隔壁的淘寶已經猜到你特么喜歡什么了。
79.
《馬斯克傳》里提到馬斯克堅持讓工程師帶團隊,產品經理和設計師確實有點被壓迫,但最大的成效我們都看到了——成本能控制到極致。要不是馬鯰魚,火箭的成本還在一條水平線上,如今是斷崖下跌。
互聯網產品也是如此。過去對技術介入產品設計這件事極度反感,今天回想了一下,單純就是大廠里關系復雜,對各自地位沒有安全感,遇到的技術很多都是只要話語權不管設計上洪水滔天的。實際上懂產品的技術才是終極協同方案啊。
80.
播客聊天的氛圍分幾種,僅從聽感上劃分。
公路聊法,像是邊開車邊聊天的一車人,聊到哪算哪,比較松弛,可能有點零碎,但可能更多火花。
餐桌聊法,像是邊在吃飯聚餐,主題有點明確,飯局也許有目的,也松弛,不過有主線。
開會聊法,像是上班開會,聊得干,信息量大,每句話都精確,有點緊繃,好處是沒有廢話。
除了這三種主流的,還有一種是聽感上如喪考妣如臨大敵如履薄冰的,每句話聽在耳朵里仿佛指甲刮黑板。這種我愿意稱之為「休克聊法」。
81.
自由職業(包括個體戶,或者自己做老板)的自由體現在兩點:一是時間的自由。自由職業不比打工的絕對時長低,而是可以自行選擇開始結束時間,乃至在一周中的工作分布。而打工時是強行限定的。二是選擇的自由。遇到一件工作任務,在打工時是比較難拒絕的,而自由職業通常可以憑興趣選擇哪件做哪件不做。
除此之外,自由職業的工作跟打工并沒有區別。依然需要花費時間、解決瑣事、處理難題和投入生產。只不過這兩點自由,尤為珍貴,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人的生活質量。
82.
在聽說大 V 要嚴格執行顯示實名的時候,我的內心毫無波瀾
83.
跟一個 OpenAI 團隊的朋友聊,有個感觸是,大模型還是工程的問題,不是理論/算法問題或者硬件問題。
對人工智能有超強的洞察和預測、對算法有精妙的認知,是理論/算法問題;有芯片,能用起來芯片,是硬件問題。
工程問題是知道明確的終點和目標,一幫人怎么用軟硬件和算法解決的問題,不依賴于單純的天才洞察、采購財力、數據規模等等。
就像發現原子能的規律、有錢建工廠、儲備了很多鈾-235,和真正造出原子彈,這中間的 gap 一樣。有多復雜,看了《奧本海默傳》就知道。
吃的還是苦功夫,有價值的還是失敗率。
84.
之前打過比方,熟人社交是通訊錄,陌生人社交是廣場。通訊錄長期不變,聚集人的廣場會遷移。
陌生人社交目前面臨的根本問題可能是,現在不缺廣場了。
廣場有兩個作用:聚集人和篩選人。
聚集人而言,以前大量的互聯網用戶只是搜索引擎和淘寶的用戶,需要有 APP 把他們所謂數字化身放網上來,進入社交的場景,今天這個不缺了,誰還沒個小紅書大眾點評抖音視頻號。
篩選人而言,以前互聯網用戶也都只是消費者,今天大都在網上多少分享點啥。即刻上能談戀愛,大眾點評也能。評論區也具備了門檻最低篩選的功能,小紅書評論區里經常看到交上朋友的。
總的來說,時代變辣。回想自己最近幾年認識的朋友,都是從即刻、小紅書和播客。現在做陌生人社交,真正的競爭對手實際上是所有內容平臺。
85.
我是舊時代的殘黨。新時代已經沒有我能上的船了。
——白胡子
86.
留在大廠做中層和準高管需要克服的一個心態迷思,就是愿不愿意在抓住了巨大的時代機遇但似乎能力和眼界(看起來)不比自己優秀的領導下面工作,接受可能永遠無法獲得同等的收益的現狀。接受不了的,就陸陸續續出走了。但在外面,大概率也無法獲得同等的收益,只是心態上得到寬慰而已。
87.
一頭扎進不熟悉的領域做事情真的得謹慎。已經看過很多在其它領域聲名鵲起的大佬,做自媒體模仿所謂頭部賬號,把自己賬號做成大醬缸和垃圾場的了……
88.
對某些行業悲觀的時候(比如產品經理),某些人分析過程沒耐心讀、討論邏輯懶得了解,只看結論就批評說這是制造焦慮,行業好著呢是你不行。等勢頭過去,都在感慨之時,反而不能再提,提就是說風涼話了。
對某個公司樂觀的時候(比如瑞幸),某些人不關心單店模型的概念、take off 的價值,只看結論就批評說瑞幸造假了這公司不行。等勢頭過去,又后悔不早點加盟兩個瑞幸門店。也不能提,提就是沒本事猜不到是個 V 型曲線。
所以最后干脆就是課題分離、 fuck off 吧。我說我理解的世界,誰愛怎么理解怎么理解。有句話說得好,評論從來不是定義被評論的人,而是定義評論者自己。
89.
這個月聽到最好的一個洞察是:房產就是一個城市的股票。
當然這句話也許在房圈早就很有名了?
90.
據日本商業期刊報道,任天堂新員工的留存率高達98.8% (日本平均新員工留存率為70%)。該數據以2019年入職任天堂的員工為統計對象,到2022年時,每100名新員工中僅有1人離職。
做的產品是天,工作體驗似乎也是天
91.
半佛團隊寫手們修煉文案能力,不是翻同類賬號,不是聽播客講爆文邏輯,不是看知乎小紅書分析,是訂閱了《讀庫》學習。
類似的,真正資深的股民和個人投資者,很少憑借雪球和公眾號做決策,看財報和英文媒體,跟業內人士交流更多。
容易想到一句話,「吃點好的吧」。輸入 80 分的東西,輸出能及格尚且不錯了。心懷米其林,做出必吃榜也不錯。日常吃翔,連翔都做不出來。
92.
蘋果公司為什么了不起,除了賺錢的層面,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
這么說吧,黑燈跟我說過,在接觸 iPhone 和 iPad 之前,他作為視障人士是無法體驗大多電子設備和互聯網的。
93.
聊知識付費和聊播客商業化是一樣的概念。反復說單純概念意義上,媒介的差異、形式的優勢和破圈的困難,不如對比下實際的內容品質。被斥為垃圾場的短視頻都用八小時剪幾分鐘的成片率來保證質量了,播客有的閑聊 15 分鐘還沒進正題。
為什么國外的知識付費市場繁榮?為什么國外的播客都能賺到錢?有的主播/創作者常常恨鐵不成鋼,講用戶素質,講付費意愿,講好酒太怕巷子深,就是不聊怎么把內容做更好。不如墻外漲漲見識,降降 ego。
內容就是產品,產品的品質才是破圈、獲客乃至盈利的根本。
94.
另外存在的常見誤解是,播客這樣的內容就可以不在意效率,就是刻意做得慢、做得松散。這是個巨大的誤解,因為所有的內容,用戶需求里總有一條是效率。
喜劇播客里諧星聊天會就是以梗多且共鳴多受歡迎,講書播客里縱橫四海也是幾乎沒有半點廢話,黑貓偵探社,瘋投圈,商業就是這樣,皆是如此。
那頭部的生活類,情感類播客呢?也是一樣,看似是閑聊陪伴,實際上提供的也是「情緒價值」。單位時間提供的價值更高。更多人期待的是,有更多共鳴、更多理解和更多會心一笑。如來都來了,正是如此。
效率不代表快就是好,而是同樣的功用,用戶總是追求單位時間更有效的內容。
可能會有朋友質疑,照你這么說,三分鐘解說電影比看電影更好咯?當然不是,電影是表演、畫面、音樂、音效等等整體的體驗,三分鐘解說往往只是故事梗概,相當于只看了電影的濃縮劇本,內容不是高效處理,而是失掉了大多信息,就像一首歌不自己聽,是讓人總結了歌詞大意一般,天差地別。
總的來說,好的內容的標準從來沒變,就是有效率地創造價值。
95.
都說短視頻平臺的培訓課都是靠信息差賺錢。
只不過,賺錢靠的是「你不知道一些知識,但我知道」,跟靠的是「你以為你需要一些知識,但我知道其實你不需要」,是兩種信息差。
96.
信息不對稱還是目前社會生活里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我買房賣房過程中,都常常因為朋友的一句話,就發現完全不一樣的個人經驗,有的省很多事兒,有的能避開很大的坑。
不得不說一嘴,小紅書正在彌合這種信息不對稱,對普通人有很大的功用。遇事不決搜一下,看看素人用戶的說法,再輔以評論區路人的旁證,已經是我日常社會生活的標配了。
97.
接上條。很多人對小紅書的敵意往往是出于人格化之后的想象,小紅書好像就是個提供單一服務的人,見過不好的一面就有點嫌棄了。
其實不是,小紅書是社交媒體平臺,也是工具。平臺提供了場合讓我們能找到對的人,和內容,這種開放性很重要。行為決定使用體驗。
就像任何工具一樣,很難有所謂公允客觀的好用不好用。一支畫筆在我手里是廢的,在畫家手里就是神器。
98.
@雨白Rosie 之前喝茶時說的一句話記憶深刻:中了彩票,最怕覺得是自己本事。
過去這些年是經濟騰飛大家吃盡紅利的時期,認清這件事,就不會以為都是自己本事,不管是做了幾個功能的產品經理,還是想了幾個方案的廣告創意。
終究會越來越清醒的。
99.
如果年輕時沒有聽過。會不會被人群淹沒。
100.
新年自省:
寧敲金鐘一記,不打破鼓千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