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因為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如果不想錯過馬靖昊說會計的文章,記得將我們設為“星標”,多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您的訂閱列表里。
星標方法點擊頁面左上角藍色馬靖昊說會計進入主頁,再點主頁右上角"...",然后選擇“設為星標”(賬號旁顯示五角星標記表示成功。)
導語:筆者常強調會計科目的靈活性與潛在風險,而“在建工程”與“固定資產”無疑是這一觀點的最佳注解。
在會計江湖里,財務造假就像一場精心策劃的“魔術表演”,而“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無疑是這場表演中最常用的“道具”。為什么這么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隱蔽性:非流動性資產的天然“保護色”
會計科目眾多,但造假者最愛的還是“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原因很簡單,它們是非流動性資產,不像流動資產那樣頻繁變動、容易被盯上。流動資產造假,那可真是“壓力山大”。拿應收賬款來說,這屬于流動資產,要是造假,就像把一顆定時炸彈——利潤和現金流嚴重脫節的矛盾放在眼皮底下,而且應收賬款還有壞賬計提這一關,一年之后得分析,要是造假的窟窿太大,稍不留神就會被戳穿。而“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則不同,它們的建設周期長、價值高,且定價復雜,這為造假者提供了廣闊的操作空間。
二、定價模糊:造假的“自由發揮空間”
“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的定價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簡直就是造假者的“樂園”。建設廠房、購買設備,這些項目的金額往往巨大,而且涉及到復雜的工程預算、市場行情等因素。這就使得造假者可以在其中大做文章,故意抬高價格,套取資金。舉個例子,本來建個廠房成本是5000萬,造假者通過虛增一些不必要的設計費用、材料采購成本,把總價抬到8000萬。這多出來的3000萬,一部分可能被他們貪污了,另一部分則通過一些手段,比如購買公司自身的產品,讓這部分資金又流回公司,這樣一來,賬面上看著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增加了,利潤也上去了,可實際上,這就是個“資產黑洞”。
三、長期“消化”:造假者的“保險箱”
造假者最怕的就是造假行為被發現,而“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就像一個“時間膠囊”。它們屬于長期資產,一旦這些資產被確認入賬,只要在造假的那一年蒙混過關,之后基本上就高枕無憂了。與流動資產造假不同,非流動資產造假不需要時刻擔心如何彌補窟窿。造假的金額可以通過折舊的方式,每年折舊一點點,讓這個“資產黑洞”在不知不覺中化解。這樣一來,虛增的資產就像被“化作青煙駕鶴西去”一樣,逐漸消失在無形之中,很難被發現。
四、減值“隱身術”:造假的“終極退路”
對于長期資產造假,還有一個“終極退路”——減值準備。如果造假被懷疑,造假者可以來個“金蟬脫殼”,通過計提減值準備,把多出來的資產價值“化作青煙駕鶴西去”,一筆勾銷。而這種減值在會計準則中是被允許的,很難引起懷疑(推薦閱讀:對西方會計的批判!)。這招簡直絕了,不僅掩蓋了之前的造假痕跡,還能讓賬面看起來合理,真是“一石二鳥”。
五、案例警示:萬福生科的“魔術表演”
萬福生科的財務造假就是一場精彩的“魔術表演”。他們通過在在建工程中虛增成本,洗出一部分資金。回流企業時不僅增加了經營現金流量,還同時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資產黑洞”。這種手法,利用了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的隱蔽性、定價模糊性和長期“消化”能力,讓造假行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被發現。因為企業可以通過折舊和減值等方式,將這些虛假資產的成本逐漸化解。直到東窗事發,人們才驚覺,原來他們早就在這兩個科目上“大做文章”。
六、結語:警惕非流動性資產的“陷阱”
“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之所以成為財務造假的“熱門科目”,是因為它們具有非流動性資產的隱蔽性、定價模糊的“灰色地帶”以及折舊與減值的“完美掩護”,讓造假者有了可乘之機。因此,警惕非流動資產造假應是監管的重中之重。作為投資者和監管者,要像,警惕非流動性資產的“陷阱”,別讓這些“魔術表演”蒙蔽了雙眼。
用精煉的語言闡述深刻的財務邏輯,如文章得到您的認可,希望您看完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點一下右下角的“在看”,以示鼓勵。長期堅持原創不易,多次想放棄,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一路陪伴,一起地老天荒,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