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長期處于痛苦之中,往往是因為心胸狹窄。而心胸狹窄的根源,正是自私。從古至今,無論是家庭中的矛盾,還是戰爭中的血淚,幾乎都源于個人的自私自利。即便是在今天,許多人情緒問題的根本原因,依然與此息息相關。
大乘佛教提出了一種慈悲觀,正是對治心胸狹窄的妙藥。慈悲,是包容,是擴大心量。擁有慈悲心,任何痛苦都無法讓你動搖。一個沒有慈悲的人,往往對許多事情都充滿不滿;而擁有慈悲的人,無論看到什么,都能從容接納,心情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寬廣。
懂得如何愛人,便是生命覺醒的開始。只有把內心的紛爭與矛盾放下,世界才能歸于平靜。寧靜,是內心的和諧,也是人生的永恒。如同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你或許會覺得他很煩,但如果他是你的孩子,盡管他再怎么調皮,你也會寬容地接納他。對待眾生,我們也應當懷有這種心態,把他們視作自己的孩子。若能做到這一點,無論發生什么,你都會選擇原諒、忍讓與包容。盡管這難以被多數人接受,但世界確實需要這樣的心態。
真正的仁慈,不僅僅是一種感情的流露,更要付諸行動,去接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佛教中記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便是一種無私的象征。為了能幫助更多苦難中的眾生,菩薩化現出千只眼睛,化現出千只手。若我們每個人都懷有這樣的心態,盡量去做,世界將變得更加溫暖與幸福。
同樣,這種慈悲的心態也應延伸到對待動物。只有擁有廣大的慈悲心,自己的痛苦才能像雪花般消融,融入大悲心中。在此時,痛苦便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無限的快樂。這個時刻,才是真正的幸福。
很多人只看到慈悲的表面意義,認為行善、布施或捐款就是慈悲。若能覺醒,你會發現,真正的慈悲不是一味地行善救人,而是完全接受自己內在的陰影,用無分別的心態去喚醒并幫助眾生覺醒。
比如,同樣是救人,一個醫生只愿意為嬰兒治療,另一個醫生則愿意為無惡不作的罪犯治療,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慈悲呢?
有些人平時有空便捐款或做義工助人,但一到深夜或獨處時,他們便開始焦慮不安,直到他們再次投入到行善的活動中,才會覺得安心。老實說,這種不敢面對自己內在陰影的行善,并不是慈悲,而是一種逃避,一種為了麻醉自己不安的行為。
當一個人無法看到并全然接受自己的陰影時,他就無法真正地施展慈悲。沒有覺醒的人,會選擇性地去幫助別人。而真正覺醒的人,會看到那些酗酒、荒淫、嗜賭、作惡的人,就像看到了自己內心的陰影。他們會意識到,自己曾經也有過類似的痛苦、迷茫和執著,只是自己已經面對并超越了這些。所以他們能夠體諒這些人的苦,不會把他們當成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如果時機成熟,覺醒者甚至愿意伸出援手,幫助他們覺醒。
在覺醒者的眼中,每一個人都是珍貴的,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覺醒的潛力和本質。
然而,大多數人看到別人沉溺欲望、犯戒時,往往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們進行斥責,并自以為是地給他們下因果的定論。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佛性,是否能夠覺醒,完全取決于他們自己。如果因為別人迷失了自己,就輕易地將他們“打入地獄”,那么世上還有誰值得救贖呢?
很多人在經歷過無明的階段,做了很多蠢事,受盡了痛苦折磨,才逐漸覺醒。那些沒有經歷過自己內在陰影的修行者,也必然會放下某種優越感,通過穿越黑暗的慈悲,才能迎來全然的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