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大家印象里,非洲那片神奇大陸,黑人朋友那可是相當多。可您知道嗎?非洲有個特別的國家,基本看不到黑人的身影,白色人種占到了人口的95%以上。
這個國家對自己膚色的在意程度,可謂根深蒂固。雖然作為非洲國家,卻認為黑人是低等的種族,因此不允許黑人進入,以保持民族血統的純潔。
它就是摩洛哥,非洲國家中第一個對中國實行免簽的國家。
這里的女性以美貌著稱,她們皮膚白皙,眼睛深邃,頭發卷曲,有著獨特的迷人風姿。
在社會文明如此發達的時代,摩洛哥依然保有一夫多妻制。不過這的法律規定,男人要想娶第二個老婆,得先過兩關。今天咱們就來嘮嘮摩洛哥這點兒事兒。
第一章:摩洛哥黑人少這事兒,背后全是戲!
要說摩洛哥這膚色背后的真相,咱們得先打開地圖:摩洛哥,處在非洲的西北角,跟咱們印象里典型的非洲國家不太一樣。
東邊和東南邊挨著阿爾及利亞,南部靠著西撒哈拉,西邊是浩瀚的大西洋,北邊呢,和西班牙、葡萄牙隔海相望,就這么個位置,注定了它的與眾不同。
“高冷門衛”成功阻擋黑人“大軍”
撒哈拉沙漠像個超大型“高冷門衛”橫在摩洛哥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間。這沙漠可不是一般的大,面積大得能讓你懷疑人生,簡直就是一片“死亡之海”。
想象一下,要是你是個想從撒哈拉以南非洲去摩洛哥的黑人朋友,那可就慘咯!你得頂著大太陽,在滾燙的沙子上艱難前行。
白天的沙漠,沙子熱得能把雞蛋烤熟,一腳踩下去,感覺鞋底都要被融化。而且還極度缺水,走上好多天,可能連一滴救命的水都找不到。
還有那時不時來搗亂的沙塵暴,狂風卷著漫天黃沙,瞬間讓你迷失方向,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
就算是現在,有各種先進裝備,穿越撒哈拉沙漠都跟冒險闖關似的,更別提古代了。所以啊,這撒哈拉沙漠成功阻擋了大量黑人“進軍”摩洛哥,就像一道無法跨越的天然屏障。
“本土地主”先到先得穩守地盤
在摩洛哥這片土地上,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就像兩個實力超強的“原住民地主”,牢牢占據著主導地位。 阿拉伯人在公元7世紀左右就來“報到”了。
這么多年過去,他們在人口數量、文化影響力等方面都成了“老大”。走在摩洛哥街頭,到處能看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子,清真寺、阿拉伯語,還有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都是他們留下的“痕跡”。
柏柏爾人更厲害,人家可是摩洛哥的原住民。
在阿拉伯人來之前,他們就已經在這兒快樂生活了好久好久。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生活方式,比如那些造型奇特的建筑,像一個個神秘的城堡;還有精美的手工藝品,每一件都飽含著他們的智慧和心血。
這兩個民族加起來,在摩洛哥人口中占了絕大多數,就像一個堅固的“聯合陣營”。所以,黑人朋友想來大規模定居,一開始就面臨著“原住民地主”的強大阻力,想“插一腳”可不容易。
“外來攪局者”改變人口結構
到了近代,歐洲列強就像一群“外來攪局者”,對摩洛哥產生了巨大影響。法國和西班牙先后跑來建立殖民統治。
法國人一到摩洛哥,就開始大張旗鼓地搞建設,修基礎設施、辦工廠、開學校,還帶來了一大批法國同胞。
西班牙也不甘示弱,在摩洛哥一些地方劃分了自己的“勢力范圍”,派了不少人過來。這些歐洲人來到摩洛哥后,和當地的阿拉伯人、柏柏爾人開始“打成一片”,相互融合。
西摩戰爭
這么一來,摩洛哥的人口結構就像被“重新洗牌”了一樣。歐洲白種人的大量涌入,讓摩洛哥的白人比例蹭蹭往上漲。
相比之下,黑人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大規模融入摩洛哥社會,難度就更大了。
而且,歐洲列強在這兒搞統治的時候,也沒想著要鼓勵黑人來摩洛哥,所以黑人在摩洛哥的“隊伍”一直壯大不起來。
第二章:想娶第二個老婆,得先過兩關
在愛情的世界里,大多數人都渴望“一生一世一雙人”,可在摩洛哥,婚姻模式卻有著別樣的風景——一夫多妻制。
一夫多妻這事兒,聽起來挺“帶勁兒”,可在摩洛哥實行起來麻煩也不少。
想要娶多個老婆,也不是說干就能干!
在摩洛哥,雖然法律允許一夫多妻,但千萬別以為男人們能像在超市挑商品一樣,隨意往“婚姻購物車”里添加老婆。法律規定,男人要想娶第二個老婆,得先過兩關。
第一關,經濟實力大考驗。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得向法官證明自己有足夠的錢,能養得起多個老婆和孩子。
想象一下,法官坐在高高的審判席上,嚴肅地問:“你有能力給每位妻子都提供獨立的住房、充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還要負擔孩子們的學費嗎?”這時候,男人們要是拿不出讓人信服的資產證明,那就只能望“多妻”興嘆咯。
第二關,得取得現任妻子的書面同意。這就好比你要帶個新朋友回家常住,得先問問家里那位的意見。要是現任妻子不點頭,這事兒就黃了。
你能想象丈夫拿著同意書,小心翼翼地求老婆簽字的畫面嗎?說不定老婆還會傲嬌地說:“看你表現,表現好了再說!”
即便過了這兩關,往后的日子也不輕松。法律還要求丈夫對每個妻子都得一視同仁,送禮物不能一個大一個小,陪老婆的時間也得均勻分配,不然就等著老婆們“河東獅吼”吧!
一夫多妻的前世今生
要說這一夫多妻制的形成,那得從歷史的長河里找答案。摩洛哥在很早以前戰爭頻繁,男人們經常被拉去打仗,傷亡慘重。家里沒了頂梁柱,女人和孩子怎么辦?
為了保障女性的生活,也為了讓家族延續下去,一夫多妻制就慢慢出現了。一個男人娶幾個老婆,就能照顧好幾個家庭,讓更多的女人有依靠。
這就像一把保護傘,為那些在戰亂中失去丈夫的女人遮風擋雨。
而且,在當時的農業社會,勞動力可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多一個老婆,就多一雙勤勞的手幫忙干農活、做家務。家里的地能種更多莊稼,家務也能被打理得井井有條。
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夫多妻制推動了家庭經濟的發展,就像給家庭這輛馬車加上了更多的動力。
2024年,摩洛哥提議對《家庭法》進行改革:
一夫多妻制仍將被允許,但允許女性在婚前合同中反對一夫多妻制……在沒有這種反對的情況下,丈夫可以在第一任妻子不孕等特定情況下娶第二任妻子。——《摩洛哥20年來將首次修訂《家庭法》:妻子有權反對一夫多妻》·澎湃新聞
現代觀念沖擊下的一夫多妻制
在現代社會,摩洛哥的年輕人就像一群充滿活力的“變革先鋒”,對一夫多妻制發起了猛烈的沖擊。尤其是在城市里,年輕人們接受著先進的教育,思想越來越開放。他們向往浪漫的二人世界,追求那種一對一的專屬愛情。
在他們眼中,一夫多妻制就像一件古老的“舊衣裳”,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的潮流。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種制度是否公平,尤其是女性。她們接受現代教育后,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追求男女平等,不再愿意和別人分享丈夫。
第三章:中國與摩洛哥 跨越時空的深情厚誼
在世界版圖上,中國位于亞洲大陸的東方,背倚廣袤陸地,面向無垠海洋;摩洛哥則雄踞非洲西北端,毗鄰大西洋,與地中海相望。看似遠隔天涯的兩個國家,卻有著千絲萬縷、饒有趣味的聯系。
交通不便得古代,人們遠行主要靠駱駝商隊和帆船。即便如此,中國的精美貨物還是跨越千山萬水,抵達了摩洛哥。
中國的絲綢,質地輕柔順滑,色彩絢麗奪目,在摩洛哥貴族間掀起了一股時尚風暴,身著絲綢服飾,成為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中國瓷器也漂洋過海來到這里。摩洛哥人初見瓷器,被其細膩的質地、精美的圖案深深震撼。這些瓷器不僅實用,更是藝術珍品。人們將其擺放在家中顯眼位置,當作鎮宅之寶。
近代,世界格局風云變幻,中國和摩洛哥都遭遇了艱難險阻。中國遭受列強的侵略與掠奪,陷入內憂外患的困境。但中國人民從未放棄抵抗,始終頑強抗爭,尋求民族獨立與解放。摩洛哥同樣面臨著殖民統治的壓迫。
法國、西班牙等國先后染指摩洛哥,試圖瓜分其領土、掠奪其資源。摩洛哥人民奮起反抗,為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浴血奮戰。
盡管遠隔重洋,兩國在各自的斗爭中,卻有著相似的堅韌與執著。雖然沒有直接并肩作戰,但彼此的奮斗精神仿佛產生了共鳴。
這種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而不懈奮斗的精神,成為連接兩國的無形紐帶,讓彼此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了一種惺惺相惜的默契。
隨著時代的發展,交通變得便捷,摩洛哥于2016年開始對中國游客實施免簽政策,更是為兩國人民的交流打開了一扇便捷之門。
在摩洛哥的古城里,中國游客穿梭于狹窄的街道,欣賞著阿拉伯風格的建筑,感受著濃郁的異域風情。
摩洛哥游客也對中國充滿向往,來到中國,游覽萬里長城,當他們一步一步登上長城的臺階,俯瞰著壯麗的山河,不禁被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所折服。
在故宮博物院,他們驚嘆于古代皇家建筑的宏偉與精美,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古老的中國王朝。
在經濟領域,中國和摩洛哥的合作日益緊密。摩洛哥的特色產品,如磷酸鹽、橄欖油等,也大量進入中國市場。
磷酸鹽在工業生產中有著廣泛應用,為中國的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橄欖油則因其豐富的營養和獨特的風味,受到中國消費者的喜愛,走進了千家萬戶的廚房。這種雙向的貿易往來,讓兩國在經濟上實現了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中國與摩洛哥的關系,從古代的相互傾慕,到近代的相互砥礪,再到現代的全方位深度交融,一路繁花相送。
這不僅是兩國人民的幸事,更是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典范。相信在未來,兩國的友誼必將如陳釀的美酒,越久越香醇,攜手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更多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