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有一個地方名為巴中。這里不僅盛產著名的農產品——銀耳,更是被譽為著名的紅色圣地“紅軍之鄉”。
巴中之所以被稱為“紅軍之鄉”,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地理優勢:
巴中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位于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為紅軍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在革命戰爭年代,這種地理優勢使得紅軍能夠在巴中地區扎下根來,開展游擊戰爭,并逐步發展壯大。
革命歷史地位:
巴中曾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和首府,這是中國第二大蘇區。
1934年11月1日,紅四方面軍在通江縣毛浴鎮召開黨政工作會議,確定了“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十六字”訓詞。
在這里,紅軍建立了穩固的革命根據地,廣泛發動群眾,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建立了紅色政權。三年間,共有12萬巴中兒女加入紅軍,其中4萬多人英勇犧牲,他們為中國的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紅色遺址:
巴中地區擁有豐富的紅色遺址和遺跡,是一座不可移動的革命文物寶庫。例如紅軍烈士陵園、紅軍石刻標語群等,每一處遺跡都承載著紅軍的英勇事跡和革命精神,被譽為“中國革命的露天博物館”(這片紅色土地上,留下了豐富的紅色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有革命舊址、遺址、石刻標語等不可移動的革命文物397處511點、館藏革命文物3萬余件、紅色街區3個、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7個、烈士陵園11個、紅色村鎮2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2個,有全國最大的紅軍石刻標語——平分土地、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川陜蘇區將帥碑林。巴中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總量占全省近四分之一、總量全四川省排名第一)。
這些遺址和遺跡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我們緬懷先烈、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通江,這里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安葬著25048名紅軍烈士!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中無名的烈士就高達17225位……
1932年12月,我紅四方面軍以無與倫比的決心和勇氣,成功進軍四川與陜西交界地帶,并在那里以通江縣為心臟地帶,創建了輝煌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在接下來的兩年多的光輝歲月里,紅四方面軍在川陜蘇區英勇奮戰,歷經超過200次的激烈戰斗,從巧妙化解敵人的三路圍攻,到主動出擊,發動三次凌厲攻勢,直至最終將敵人的六路圍攻徹底粉碎。盡管殘酷的敵人有優勢裝備,讓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在那個物質匱乏、自然環境惡劣且醫療資源稀缺的年代,我們紅軍戰士從未退縮。數千名英勇的紅軍傷病員,其中許多正值青春年華的勇士,在戰場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然而,面對戰友的犧牲,紅軍在妥善處理遺體并深表哀悼后,毅然決然地再次踏上了革命的征途,展現出堅定不移的信念與決心。在陵園中,每一座墓碑都莊重而簡潔地銘刻著紅星,這是對英雄們的崇高敬意。盡管戰亂頻仍和信息記錄的不完善,導致許多紅軍烈士在入葬時身份無法確認,但他們作為紅軍前輩,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在這些英雄的墓碑上,那顆醒目的紅色五角星,不僅是對他們英勇無畏精神的最高贊譽,更是紅軍永恒的象征與標志……他們盡管沒有留下名字,也都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我們如今望去,還能看到他們當年頭頂紅星列隊出征的英姿。
“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用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
因此,四川省巴中市憑借其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中國革命歷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豐富而珍貴的紅色遺址遺跡,光榮地被譽為“紅軍之鄉”。這一美譽不僅彰顯了巴中在革命歷史長河中的卓越貢獻,更是對其在革命斗爭中所展現出的英勇頑強精神的充分肯定。巴中地處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這里曾是紅軍將士們浴血奮戰、英勇抗敵的主戰場。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留下了無數革命先烈的足跡和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跡。這些紅色遺址遺跡不僅見證了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更成為了后人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場所。巴中市政府和人民深知這份紅色遺產的珍貴,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他們通過修繕紅色遺址、舉辦紅色文化活動等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巴中的革命歷史,感受紅軍精神的偉大力量。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期許,激勵著人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繼續發揚紅軍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