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科普讀物和教材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但是,倘若有人說一部科普作品“寫得像一本教科書”,那么隱含的意思恐怕以負面居多。
但是,這也要看什么場合和語境。我讀完《深海淺說》,就覺得它簡直像一部出色的教科書。請別誤會,我不是說它像一部講授深海的教科書——作者汪品先院士在“引言”中已經申明:本書“不是教科書”。我想說的是,《深海淺說》堪稱“元科普”的典范,對于科普創作,尤其是元科普作品而言,確實起到了教科書般的引領、指導作用。
經常有人說:“汪院士的科普真是不一樣。”那么,請問:怎么就不一樣了呢? 我以為,簡而言之,那就是:汪品先院士做的許多科普,都是很到位的元科普。
恰好,“元科普”這個名詞,也是我在汪先生出席的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和使用的。時間是在2017年5月19日,我在會上做了“元科普與科普產業化”的發言。汪先生當即表示,關于元科普,其實他已經考慮了很久,只是還沒想好用什么恰當的詞語來表達這個概念。
兩個月后,2017年7月16日《文匯報》“科技文摘”專版以整版篇幅論述“期待我國的‘元科普’力作”,也刊登了汪先生的“書面發言”。他說:
元科普這個概念的提出,相當有意義。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跨學科的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學科的交叉口,往往就是創新的源頭。可是,學科越分越細,誰來為學科的鴻溝之間架設橋梁? 解鈴還須系鈴人,由做出發現的科學家本人來做是最合適的,因為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其中的曲折、關節和甘苦。這種第一手的科普作品可以讓人最迅速,也是最準確地掌握該項發現的核心內容,令行外人一目了然,從而拓展跨界能力,對于創新的意義是相當大的。
汪先生還說:
元科普的好處還在于防偽。中國目前的科普創作氛圍還比較浮躁,產生了很多拼湊摘抄、令人不堪卒讀的科普次品。甚至很多文章在科學性上就有硬傷,甚至反復轉抄、以誤傳誤。一旦元科普盛行,就可以堵塞科普界偽劣產品的銷路,改良科普文壇的環境。
《深海淺說》一書,正是汪先生對此身體力行的成果。想當初,為了更清晰、準確地闡釋“元科普”這一概念的內涵,我舉了幾個著名的例子。例如,愛因斯坦和英費爾德合著的《物理學的進化》、詹姆斯·D.沃森著的《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個人經歷》、斯蒂芬·溫伯格著的《最初三分鐘:宇宙起源的現代觀點》、利昂·萊德曼著的《上帝粒子:假如宇宙是答案,究竟什么是問題?》、約翰·C.??藸査怪摹赌X的進化:自我意識的創生》等。當時,我沒有舉《深海淺說》這個例子,因為汪先生還沒有寫這本書。但是,做個事后諸葛亮,我相信這本書的種子早已在汪先生的腦海中生根、發芽,漸成雛形了。
在此,我們不妨再回顧一下,談論科普,為什么要用這個“元”字?
《辭?!分?,“元”的釋義有十幾項,主要意思包括:“始、第一”;“為首的”;“本來、原先”;“主要、根本”等。用“元”字修飾科普,就是科普中的元典之作。
更具體地說,元科普是工作在某個科研領域第一線的領軍人物(或團隊)生產的科普作品,這種作品是對本領域科學前沿的清晰闡釋;對知識由來的系統梳理;對該領域未來發展的理性展望;以及科學家親身沉浸其中的獨特感悟。
《深海淺說》對本領域科學前沿的闡釋清晰而引人入勝。例如,20世紀晚期,美國古海洋學者布勒克為解釋北半球氣候突變,提出了“大洋傳送帶”假設,《深海淺說》對其成功之處做了生動的介紹。然而,作者突然出人意料地筆鋒一轉,寫道:“近30年來,‘大洋傳送帶’的概念在學術界根深蒂固,似乎已經是天經地義的真理。但是學無止境,正在學術界為這項發現熱烈歡呼的時候,最近的科學發現卻從根子上對‘大洋傳送帶’提出了挑戰?!苯又?,在“南大洋才是中心”這一節中,作者介紹了21世紀的一系列研究工作,并引出結論:“多少年來,總是說北大西洋決定著全球的洋流,決定著全球的氣候?,F在終于弄明白:從海洋學上講,南大洋才是世界大洋的中心……世界各大洋相互連接,其中心并不是北大西洋,而是南大洋?!?/p>
又如,《深海淺說》介紹始于1968年的大洋鉆探,是200年來地球科學歷史上影響最大、成果也最亮的基礎研究國際合作計劃。書中的講述震撼人心:“從組織的角度看,大洋鉆探也是國際科學史上的奇跡:一項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計劃,居然能歷經50 年而不衰。目前也正在研究2050年前的科學計劃,總共吸引了5000位各國科學家參與,可稱為‘深海研究的奧林匹克’。”
《深海淺說》對知識由來的系統梳理層次分明,不僅對“深海”這個總題目的探索歷程有高屋建瓴的綜述,而且對其中諸多重要方面也各有言簡意賅的概括。例如關于海底地形測量,書中是這樣寫的:“海底地形測量技術,從用繩子測點,到聲波測線,再到遙感測面,經歷了‘點—線—面’的三部曲,在近幾十年來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絕大部分海底至今缺乏詳細的地形圖,關鍵在于遙感技術應用的局限性……由于受幾千米厚層海水的阻擋,人類對于海底地形的了解還不如月球背面,甚至不如火星?!弊髡咴诖苏故玖藘煞瑯颖壤叩牡匦螆D,一幅是深海海底,一幅是火星表面,差異一目了然。讀者自然明白,海底地形測量依然任重道遠。
又如,“阿爾文號”深潛發現深海熱液的故事,曲折而精彩:1977年地質學家去找煙囪的航次,意外發現了熱液生物群;1979年生物學家去找熱液生物的航次,卻發現了黑煙囪。先前國內對此的科普闡述幾乎都不準確,說是“阿爾文號”深潛加拉帕戈斯群島時意外遇上了黑煙囪,《深海淺說》特地糾正曰:“深海熱液的發現是學術界多年努力取得的突破,并不是偶然的巧遇。”這也再次凸顯了“元科普”這個“元”字的重要性。
《深海淺說》對未來發展的理性展望,涉及面很廣。此處僅以“深海生物資源”為例。作者首先提出:“什么才是‘深海生物資源’? ‘深海生物資源’能不能開發? 如果‘能’的話又該如何開發? 這一系列問題,已經擺到了海洋科學界的面前。”
確實,這些問題遠比乍一想復雜得多。作者告訴我們,人類在海洋捕魚,相當于在陸地上狩獵。在陸地上,人類從狩獵轉向農牧業,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而在今天的海洋,人類卻在變本加厲地向“工業化捕魚”的方向發展,這必然造成原有陸架和近海漁場的資源枯竭,漁民紛紛向深遠海發展,其結果就是1980年代起全球性的漁業資源下降……
深水生物新陳代謝緩慢?!渡詈\說》寫道,深海生物資源不能像開礦那樣開發,不能像收割莊稼那樣去深海水底捕魚,深海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另辟蹊徑,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生物基因資源。“其著眼點不在于從深海索取動物蛋白,而在于深海的生物多樣性?!鄙詈I镉懈鞣N各樣的“特異功能”———適應高溫高壓、在還原缺氧環境下繁盛、非人類尺度的長壽,等等,“提供這些特異功能的基因就是無價之寶,有著給人類帶來特種福利的潛力。”
生活在熱液口、泥火山和冷泉口、玄武巖孔隙里的微生物,具有我們完全陌生的生命活動方式,一旦解開這些生命之謎,將會進一步展示深海對于人類社會的價值所在。
《深海淺說》在全書最后一節“人類與深?!敝写蛄藗€比方:“人類對陸地的認識已經獲得了大學文憑,開始讀研;而對海洋的認識至多有個小學畢業的水平,還沒有考入初中?!笔前。仿湫捱h,人類要有自知之明,自強不息,努力進取??!
閱讀《深海淺說》,令我不時拍案叫絕,讀畢卻又覺得還不太過癮。書中提到了我國的一些成就,例如“近年來我國快速發展深潛設備,接連涌現的‘蛟龍號’7000m和‘深海勇士號’4500m 載人深潛器,以及多臺遙控深潛器,都已經成為深海探索的尖兵”;也提到了2018年春,“深海勇士號”和加拿大ROPOS遙控深潛器,“分別下南海對西沙的深水區和北部的海山進行探索,都在1000~3000m 的深海底發現了成片分布的珊瑚林”等;但我還想更多地知道我國科學家,特別是汪先生本人及其團隊在深海探測領域所取得的重大進展和成果。不過,作者在“引言”中已經有話在先,“為了集中主題,提高效率”,本書并不打算專門匯報國內進展。我想,也許不久以后,我們將會讀到汪先生(或其團隊)專門介紹國內進展的新書。也許,這本新書的書名會是《華夏深海譜新曲》吧? 到那時,我們就可以更充分領略中國科學家們親身沉浸在深海探索事業中的獨特感悟了。
《深海淺說》清楚地表明:如果把科普比作一棵大樹,那么元科普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它不同于專業的論文綜述,也不同于專職科普工作者的創作,而是科學前沿領軍人物送來的一股“科學之泉”。
《深海淺說》也表明,這樣的元科普作品,為其他種種科普作品提供了堅實的依據——包括可靠的素材和令人信服的推理,真實地傳遞了探索和創新過程中深深蘊含的科學精神。
汪先生在“引言”中告訴我們:“撰寫這本《深海淺說》,就是想提供一份既能獲取深海知識,又能當作消遣讀物的科普材料……從深海的基礎知識,一直講到深海的開發利用,說明海洋既不能當作聚寶盆,也不該用作垃圾桶。在學術方面……爭取既能反映國際科研的最新進展,又能追溯歷史,揭示科學發展的過程?!贝_實,作者想做的,不僅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
科普,是科學家義不容辭的職責。但是,一線科學家們首先要致力于科研,他們應該或能夠花多少時間和精力來做科普呢?
因人而異。但也有共同點,那就是盡可能把時間和精力優先用于做別人難以替代的事情,而“元科普”正是非由一線科學家來做不可的事情。我認為,汪先生在百忙之中花費時間和精力創作《深海淺說》,是將做科普的勁兒使在刀刃上了?!渡詈\說》是公眾期盼的、當之無愧的、有示范性的元科普精品,它填補了中國深??茖W元科普的空白,值得方方面面的人士一讀再讀。
作者簡介:
卞毓麟,天文學家、科普作家、科技出版專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客座研究員,上??萍冀逃霭嫔缇帉彛虾J锌破兆骷覅f會終身榮譽理事長。
來源 / 我們如何書寫科學: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獲獎圖書佳作評介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