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一場屬于年輕人的成功撤離
最近我突然意識到,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過年不是為了團聚,而是一次蓄謀已久的撤離,一次階段性成功的逃亡。
他們或者在一線城市996,或者在異國他鄉孤身一人,或者剛剛被裁員,或者剛剛離婚,或者被催婚,被PUA……總之,生活和職場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他們都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短暫地逃離這令人身心疲憊的“戰場”,回到那個小縣城,重新做回父母的孩子,安靜一陣子,思考一陣子,調整一陣子,過渡一陣子——這幾乎是他們人生中唯一可以名正言順地什么都不考慮,什么都不用想的時間窗口,他們暫時地卸下防備,放下所有的項目DDL,忘記還沒找到的工作,忘記一個人的孤獨,躲進“避風港”,做回“正常人”。
我們總是把“以愛之名”掛在嘴邊,就像那首《一封家書》,字里行間全都是思念和愛,但細細一品,歌詞里寫滿的其實都是一個不得不遠走他鄉的普通人,生活里的無奈。
你自己品。
以前我其實不太懂,為什么很多年輕人回個家要帶那么多東西,大包小裹,恨不得搞個集裝箱。如今我明白了,一部分人是嫌麻煩,懶得再去采購;另一部分人,則是在緩慢地轉移戰場,他們可能需要在家鄉呆上好幾個月,至于到底呆多久,要看他們能否真正積攢夠再次出走的勇氣。
我有個朋友,1月4號那天跟我說,今年過年不打算回家,要留在北京準備春招。隔了三天,突然跟我說,已經訂了回長春的火車票。我很納悶,問他說,你不是說要準備春招嗎?他說,哎,投了好幾家,要不就是不合適,要不連個回信都沒有,心態崩了,想想還是回長春呆一陣子吧,回爸媽家,至少生活成本低很多。
我其實特別懂他,盡管我已經工作了快10年。但今年的我,也和他一樣,經歷了心態崩盤,在一個無人的夜晚,一個人默默崩潰,然后又花了好幾天,消化掉這種足以吞噬人的情緒。
有句話我一直不同意但又無法反駁:我們這一代人,是沒有退路的。
這話的意思是,10年前,一線城市容不下肉身,我們還可以回二線城市;二線城市容不下肉身,我們還可以回縣城。但如今,連縣城的房價也已經飆升到讓人望而生畏的地步。
但我還是覺得,我們有退路。只不過,我們的退路不是退回家鄉,而是回到自己的內心。
我們并非沒有退路,回家只是為了更好地重新出發。
我之前寫過一個觀點,人的一生需要經歷很多次斷舍離,才能真正地成為自己,每一年,每一天,我們都是在一次次的斷舍離中,緩慢地更新自己。
身在一線城市,我們需要速度和效率,需要直奔主題,需要去和同齡人比較,拼了命去完成一個又一個“世俗意義上的成就”,然后才能安睡。可心靈是需要休息的,人不可能一直像一只被不斷抽打的陀螺,永不停歇地旋轉,我們需要給自己一段無用又寬松的時光,去和過去的自己作別,去站在旁觀者的視角,重新去認識自己,去重新梳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邏輯,去重新感受這種心靈的寧靜平和,去重新積攢再次出走的勇氣,然后才能更好地出發。
如果說,人有兩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開竅,那么,一次有儀式感的“撤離”,就是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一次難得的開竅的契機。
我們的第一次生命,是混沌的,我們被周邊的環境和人輸入了大量的信息,又在這種信息的喂養下,形成了我們的價值觀和看世界的方式,我們以為我們懂了很多,但其實我們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
我們必須嘗試去脫離原有的環境,與我們曾經熟悉的一切作別,換一個環境,換一種看世界的方式,站在一個新的視角,去俯視自己,觀望周邊的世界,我們才能真正地開竅。
你需要真正地去思考,你到底是怎樣的人,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你要摒棄掉那些“他們說”,真正地屏蔽掉那些錯誤的輸入,只遵從你自己內心的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斷舍離,才能擺脫“路徑依賴”,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我特別鼓勵那些因為失業,求職受挫,因情感問題糾結,被現實壓力逼迫到喘不過氣的年輕人,真正地去“離開”一陣子,去做短時間的“廢人”,去做回父母的孩子,去做回自己,真正地在一個與世隔絕的,毫無壓力的環境里,用旁觀者的視角去回望自己,去思考人生和生活的意義,去重新認知自我,然后才能做出最忠于自己內心的選擇。
通過【暫時的撤離】,在適當的時機,把人生的播放倍速調慢,而不是在錯誤的路徑上一直堅持,是所有人一生中都需要習得的能力。
相信我,我們終其一生,都是在與過去的自己作別。
每一次有儀式感的撤離,都是一次斷舍離,一次開竅,重新出發,你將成就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