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川省政協委員韓志超:建設產業園,打造供應鏈,促進四川“藥食同源”產業發展
作者:盛學友
發布時間:2025-01-22 13:29:26 推廣 來源:中國報道
韓志超委員
四川省第十二屆和十三屆政協委員、四川荒漠化治理基金會副理事長、四川天高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志超,一直是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重點關注的對象。
作為四川省政協委員,韓志超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通過大量的調研,為四川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寫成多份高質量的提案和建議,其中,四川抗疫1號提案獲得政協表彰、《關于打造川酒共享品牌賦能我省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的第1132號提案,被列為四川省政協重點提案。
針對積極參與“人民政協同心共建現代化四川專項行動”的單位和個人,四川省政協十三屆第34次主席會議研究決定,對65個單位及391名委員進行通報表揚,韓志超委員在本屆表彰大會榮獲先進個人稱號。
2025年1月19日開幕的四川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韓志超委員帶來的關于“藥食同源”的提案,引起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的關注。就此,韓志超委員接受了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副主編盛學友采訪。
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
在四川大力推進健康中國戰略過程中,您是基于四川什么樣的考量,把“藥食同源”產業發展——作為今年的一個重要提案提出來的呢?
韓志超委員:把“藥食同源”產業發展作為我的一個提案,主要是在健康中國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從四川省委、省政府對中醫藥發展的高度重視和四川省得天獨厚的中醫藥基礎條件考慮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藥食同源”的國家。在《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等著作中均闡述了“藥食同源”的基礎思想,相關理論和應用,形成了燦爛輝煌的華夏“藥食”文化。
四川是中醫藥大省,享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更有“無川藥不成方”的盛譽。
近年來,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產業發展,中醫藥全面融入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2024年10月,四川省委書記王曉暉指出:要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醫學相融互促,持續擦亮川藥“金字招牌”。
同期,四川省政府副省長楊興平在成都調研保健食品生產、藥食同源產品開發等工作時也強調:加快推進特殊功能食品產業發展,把特殊功能食品產業納入醫藥健康產業鏈統籌謀劃,推動構建營養健康食品新質生產力,更好服務人民群眾健康需求。
目前,“藥食同源”產業作為新時期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產品消費潛力必將進一步被釋放,成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增長點,促進經濟,惠及民生。
據《2024年中國藥食同源產業發展狀況及消費行為數據監測報告》顯示,藥食同源市場快速升溫,預計在2024年將突破千億元大關,2030年將高達2200億元。
在這個背景下,我提出了這個提案。
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您是基于怎樣的國家相關產業政策,提出四川省“藥食同源”產業發展這個提案的?
韓志超委員:國家關于“藥食同源”相關政策的沿革,至今歷經將近40年的時間了。國家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發布及不斷規范,為我的這個提案的提出,奠定了政策基礎。
早在1987年,原衛生部就公布了“藥食同源”品種名單(第一批)共計61種,截止目前,共有102種物質納入“藥食同源”目錄管理。
2014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在原“藥食同源”目錄基礎上,出臺相關標準,使相關產品生產更具有規范性。
2021年,國家衛健委制定并發布了《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明確了藥食物質的定義范圍。
國家還出臺《食品安全法》及相關配套法規,對“藥食同源”產品的生產、銷售進行了嚴格規范,進一步健全了“藥食同源”產品從原料采集、生產加工、市場流通到消費者使用的全程質量管理體系。
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及“十四五”健康產業規劃中,明確將“藥食同源”產業作為推動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跨界融合,創新研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在健康中國發展戰略背景下,“藥食同源”產業迎來哪些發展機遇?目前還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韓志超委員:隨著消費者對健康和自然產品越來越關注,“藥食同源”產品由于其天然、功能性的特點,突破了傳統的食療領域,進一步融入到公眾日常飲食、健康管理以及醫療保健等多元化的應用場景中。
“國潮養生”帶火了藥食同源“養生熱”,年輕人喝中藥奶茶、吃各類藥膳日益流行起來,上海一家冰淇淋店甚至推出了中藥冰淇淋。可見,藥食同源產業已經迎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
雖然市場成長空間巨大,但是產業發展方面仍有不足,主要表現在:起源較早、種類較多,基礎良好,但規模總體偏小、效益偏低、市場薄弱......特別是產品種類單一、消費者缺乏認知、品牌建設滯后等問題仍十分突出。
造成這些突出問題的原因,還是不少,分別是:基礎研究不足、優勢企業較少、品牌價值未形成、產業標準化程度低、質量參差不齊,目前和國外同類企業差距較大等。
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機遇很多,問題也不少,那么,在機遇與問題并存的情況下,經過您調研,您認為四川省“藥食同源”產業有哪些優勢?還有哪些不足?
韓志超委員:四川作為中國重要的中藥材和農業大省,在食藥同源產業發展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四川作為“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素有“無川藥不成方”的美譽。我們四川省獨特的地形地貌,孕育了豐富的中藥材資源,現有中藥資源9000余種,道地藥材品種86種,大宗藥材312種,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其中不乏川芎、天麻、川貝母、銀杏、烏梅等與食同源的藥材。
全省擁有包括人參、黃芪、枸杞等在內的藥食兩用動植物資源超過200種。四川省豐富的生物資源,為食藥同源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統計,2023年,四川省已有超過1000家從事食藥同源產品開發和生產的企業,涵蓋了種植、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市場規模已突破100億元,成為推動四川省農業和醫藥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四川省“藥食同源”產業的優勢與不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種植與加工方面,涼山、雅安、甘孜等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是藥食同源的重點區域,成為了重要的中藥材和藥食同源原材料產地,推動了區域農業經濟的轉型和升級。
成品生產方面,企業總體分布不均,在成都集中了全省大多數食藥同源企業,如成都潤馨堂藥業有限公司、四川活態藥業有限公司、科倫藥業溫江產業化基地等。
零售市場方面,以德潤堂等為代表的老字號醫藥企業,以及以安岳檸檬集團、通江銀耳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龍頭企業,在全國甚至國際市場上具有一定影響力,在推動藥食同源產品的開發和推廣中發揮了“火車頭”帶動作用。
總體上,我們四川省食藥同源企業研發能力還不夠強,產業鏈不完善、不夠優,食藥同源產品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還不夠高,中小企業雖然具有較強的區域特色,但是創新活力還不夠強。存在各自為戰,區域之間聯動整合不夠,中小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限,產品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亟待進一步提升。
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對于四川“藥食同源”產業發展,您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對當前存在的機遇與面臨的問題,以及產業優勢與不足,有著客觀的分析與研討,在機遇與挑戰并存情況下,您對此有什么樣的具體建議,來推進四川“藥食同源”產業發展?
韓志超委員:為促進四川省“食藥同源”產業補鏈、延鏈、強鏈提升行動,就建設與四川中醫藥大省相匹配的“食藥同源”產業大省,我主要從五個方面,對我省“藥食同源”產業發展,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是,規劃建設省級食藥同源產業園和研究中心。可以在成都、雅安、甘孜州、涼山州等地選點,推動集藥食兩用動植物種植、研發、生產等為一體的綜合產業園區,聚合資源要素,打造天府“食藥同源”特色產業示范帶,實現我省“藥食同源”產業規模化、產業化運作。
二是,打造“藥食同源”供應鏈。積極引導現代化企業投入“藥食同源”產業,利用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組織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銜接,加速一二三產業融合,提高“藥食同源”類農產品的附加值,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三是,鼓勵專業醫院以獨有的公信力推廣“藥食同源”。2024年,北京、江蘇、浙江、河北等多地中醫藥大學、中醫醫院等都紛紛推出中藥月餅。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中藥“藥食同源”文化,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內食堂在十二節氣的每個節氣都研發推出了特色中藥藥膳,比如立冬時節推出的當歸生姜羊肉湯,就來源于“醫圣”張仲景的方子。
四是,整合四川省高校及研究機構資源,設立“藥食同源”產品和營銷體系的課題,以此開展基礎研究、配方研究及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不斷突破創新,提升產品的國際化水平。
五是,搭建省級食藥同源行業協會。推動建立我省“藥食同源”類企業行業協會,研究制定“藥食同源”新規范、新標準,形成同業互助以及異業聯動機制。可以舉辦“食藥同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助力川牌食藥同源企業走向國內外市場,形成四川新的特色名片。(盛學友)
(盛學友,民革黨員,資深法治媒體人。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副主編。從事法治記者30多年,采訪全國兩會10多年。作品曾獲中央省市級獎項。事跡被央視、經濟日報等全國多家媒體報道。)
中國報道
往期部分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