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消費者喝掉了超過213.1億杯現制茶,相當于每秒鐘就要喝掉676杯,平均每人一年15杯……2024年,中國市場的奶茶消費仍在走高,各大品牌的門店之爭已經下沉至低線城市甚至是鄉鎮。
暫且不管大眾是被平均了奶茶消費還是拉了奶茶消費的后腿,奶茶就是近年來餐飲賽道里的一道亮麗風景,而哪座城市可被稱為“奶茶之城”,品牌強、門店多、消費量大等都是衡量指標。深圳、鄭州、長沙、成都、重慶、昆明、廣州……都有機會加冕。
門店數量深圳第一,年輕群體的消費力與經濟活力
遍地開花的奶茶店,是一座城市經濟活力的表征之一。
2024年,深圳以1.3萬家門店數量,超過廣州,成為“奶茶第一城”,年輕群體多是深圳遙遙領先的重要原因。
今年早期的數據顯示,深圳有超過13000家奶茶相關企業,廣州有超過8000家。廣東雙子星之外,南寧和成都的奶茶相關企業都超過5000家,南寧領先不足50家。排在其后的分別是4000家體量的重慶、蘇州、合肥與東莞,以及接近4000家的惠州和徐州。
但分布在各個城市里的奶茶品牌,數量及其規律就略顯混沌。
全國餐飲門店數量TOP20里,能夠和沙縣小吃、蘭州拉面一決高下的,只有超過2萬家門店的蜜雪冰城,只若論門店數量,蜜雪冰城完全可以對其他奶茶品牌說一聲,“一起上吧,我趕時間?!逼渌绻跑?、書亦燒仙草、茶百道、滬上阿姨等有5000+門店的奶茶品牌也有一席之地。
奶茶消費氛圍好還是不好,各個城市都有話要說,但門店數量奶茶銷量,硬核數據才最有說服力。“奶茶之都”的名號,要靠實打實的銷量喝出來。這一點上,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們贏了,一杯杯喝成了全國前列,而成都的消費者也不遑多讓,一杯杯喝出了西部奶茶之都。
品牌創始地挑花了眼,一座城有一個奶茶代表品牌
一座城有一個代表性的奶茶品牌,如果有兩個或者更多知名奶茶品牌,那就更美妙了,此時,成都、上海等都驕傲地挺起了胸膛。
鄭州有蜜雪冰城,臺州有古茗,成都有書亦燒仙草和茶百道,上海有滬上阿姨,深圳有奈雪的茶,武漢有益禾堂,廈門有快樂番薯,昆明有霸王茶姬,江門走出了喜茶,茶顏悅色來自長沙……一邊拼制造業,一邊也要拼服務業,成都把茶百道送進了全球獨角獸企業陣列,這份魄力其他城市羨慕不來。
在未走出總部所在地成為全國性品牌之前,深耕本地市場是各大奶茶品牌的必答題,這也有了“鄭州火車站蜜雪冰城5米一家店”“茶顏悅色僅湖南及周邊就開店500家”的種種傳奇。資深奶茶消費者很輕易地就和本地奶茶品牌共情,若是味道不好、新品不多自家人可以想罵就罵,愛之深責之切,但外地人可不興隨便質疑。而關于品牌和城市的深度綁定,各方都樂見其成。
品牌誕生地之外,區域總部也是各城競爭的焦點。這一次,成都處于領跑地位,蜜雪冰城的亞洲總部落戶成都,霸王茶姬的事實總部也搬到了成都。畢竟,成都奶茶店門店數量位居全國第四。
新一線城市群星閃耀,京滬去哪了?北方城市不愛喝奶茶么?
誰是“新式茶飲第一城”的辯論賽,有點資格的城市各有發言。
一般來說,中國城市的各種排行榜上,北京和上海永遠位居前列,但在奶茶這個細分賽道上,以北京為代表的北方城市本就式微,而上海而未顯示出足夠的統治力,反倒是一大把新一線城市喝著奶茶唱著歌,輕易拿捏。
奶茶拋開營銷就是供應鏈的比拼,供應鏈方面,茶源和奶源,多在北方和福建的城市,水果供應商則是云南、廣西的城市占優。京滬引以為傲的的資金量和頂格消費力在這方面優勢并不突出,反倒不如消費更親民一些的深廣和其他低線城市。最直觀的例子是,通宵營業的奶茶門店數量最多的城市基本在南方,深圳仍是第一位,位列第九的北京是唯一躋身前十的北方城市。另外,北京進入奶茶萬店俱樂部的時間靠后,這個小圈子里表現更出色的是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東莞和重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