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刷視頻比較多,萌生了一個問題:臺劇和港劇的最大區別是什么?
然后繼續刷更多的視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臺劇喜歡談戀愛,而港劇則更愛“搞事情”!
01
說到“臺劇”,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腦子里蹦出來的第一反應是“臺灣偶像劇”。
什么是“偶像劇”呢?我隨便列出幾個名字:《流星花園》、《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惡作劇之吻》……說到底,其實是一個主題:年輕男女談戀愛,也有著幾乎一樣的基調:霸道總裁愛上我!
以上這些,是80、90后的青春印記,其實再往前了說,臺劇更早風靡中國大陸的是“瓊瑤劇”。
80后的童年時期,可能不是很看得懂海峽對面的叔叔阿姨們談戀愛談得要生要死,但多少記得小時候自己的阿姨、嬸嬸,媽媽、大姑,討論婉君究竟該嫁給哪個哥哥,謾罵《梅花烙》中的惡毒公主。
而港劇,好像很少有“純愛劇”,他們喜歡把港人的方方面面都以光影的方式展現。所以,港劇涵蓋了武俠、商戰、宮斗、刑偵、醫療、年代劇。我們沒有辦法用一個詞來概括,因為每個類型劇都有代表作。
港劇不是不談戀愛,只是戀愛只不過是劇中的一個部分。
郭靖&黃蓉,他們情比金堅,但我們記得更多的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大時代》中,小猶太和龍紀文是展博的猶豫,但復仇是他的堅定主題;曾家園和聶寶言分分合合,但更多人欣賞的聶寶言的專業和冷靜;孫白楊有意無意地惹了3個女人,可這只是《金枝欲孽》中很小的一部分,看完全劇,我們的印象是: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所以,曾有人說,看TVB長大的人不容易“戀愛腦”,因為雖然愛情很重要,但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
02
臺劇和港劇,當然不是涇渭分明,有兩個主題類型的劇,他們都有經典代表作:宮廷劇和武俠劇。
港劇的宮斗劇,以《金枝欲孽》為代表,此劇是鼻祖也是巔峰。此劇之后,《宮心計》、《萬凰之王》之類的只能算是徒子徒孫。這一領域,也就是7年后的《甄嬛傳》可與之一拼。
其實,臺劇的宮廷劇比港劇更早一些。《一代女皇》、《一代皇后大玉兒》以及《戲說乾隆》是早年風靡一時臺灣宮廷劇代表。
臺灣同胞在打造這些有歷史人物為依托的宮廷劇的時候,也喜歡加入“傳奇”和“戲謔”的成分。
比如,《一代女皇》中的線索人物袁天罡。告訴李世民“武周代李”的是袁天罡,幫助武媚娘逃過身份甄別又救她下斷頭臺的還是袁天罡。命中注定和天意不可違,一路保著武媚娘最終變成了武則天。所以袁天罡,你告訴李世民是為了啥,讓他天天對著一個看不慣又干不掉的女人無可耐心又垂頭喪氣?這不是給咱們“天可汗”添堵嗎?!
《戲說乾隆》就更有意思了,乾隆皇帝微服私訪,懲奸除惡是真的,一路采花也是真的。長大后,回想起來才發現,春喜其實不是丫鬟,而是乾隆的答應。所以,為什么身為“皇帝女人”的春喜,腦子里能經常想著到底是賈六好,還是寶柱好,還能宣之于口、宣之于眾。理解不了一點,大概就是為了劇情需要。
香港的武俠,影響最廣、最深的是“金庸武俠”。“射神倚三部曲”除了張無忌有點拎不清,其他人兒女情雖長,但英雄氣未短。《天龍八部》早早寫死了阿朱;段譽雖然是個“舔狗”,但弱水三千只舔王語嫣一人而已;大是大非面前,虛竹寧愿再不見夢中的姑娘,也不肯幫天山童姥暗算李秋水。
小時候看《香帥傳奇》,覺得秋官好帥,長大才知道“盜帥風流”;香港有個拎不清的張無忌,臺灣的李尋歡在那里磨磨唧唧。當然,這可能和原著的有關。金庸武俠敘事更宏大,古龍則喜歡從人物出發;金庸喜歡聊社會事故,古龍側重講個人故事。
除了金庸、古龍,我很小的時候看過一部叫做《狂俠天驕魔女》的劇,大部分的劇情都不記得了,但有個橋段印象深刻。狂俠和天驕都喜歡魔女,別人問魔女的看法,魔女說,我肯定不會選擇天驕啊,他是金國人,我們既然要抗金衛宋,我又怎么可能嫁給金人。嗯,這是我早期在港劇中學到的愛國教育。
03
其實臺劇中,有一個類型的戲,是港劇中比較少的,那就是玄幻劇。早年的代表作是《新白娘子傳奇》,后來出了個《第八號當鋪》。
“白娘子”的傳說流傳千年,版本眾多,葉童老師演繹下的許仙最符合大眾對許仙的要求。楞是愣了點,但也算情深義重,對白素貞總算有那么些真情真意。《第八號當鋪》在原著的基礎上升華了主題,把韓諾對阿精的愛,換成了兩大陣營的對決。雖然到最后有些強行洗白的嫌疑,但難得有臺劇能放棄情情愛愛的框架,也算是個突破。
香港人神話、傳說類的劇集遠沒有他的武俠、刑偵、商戰、宮斗精彩。就算有,也會別出心裁。
比如《封神榜》,香港人愣是把昏君誤國,拍成了小女子為了反抗命運決定自己當皇帝。再比如《我和僵尸有個約會》,況天佑最愛的是馬小玲,但他最后決定娶的是王珍珍。愛情重要嗎?重要!但責任更重要。《我和僵尸有個約會》中的白素素依舊在等她的許仙,但她不會在為此水漫金山寺,在天人五衰之前,她寧愿耗盡法力為大家治病,她勸法海不要太執著。等待,是她一個人的事,與他人無關。
當然,港劇中有一個類型的戲,在臺劇中是比較少見代表作的。那就是年代戲。早年以《霍元甲》、《上海灘》為代表,后來出了一部TVB史上,豆瓣評分最高的劇——《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
我想,這大概是兩地不同的歷史背景造就的。臺灣早年雖然留下了日本人的影子,但1945年后,好歹是炎黃子孫自己管著自己。香港有百年屈辱史,被壓迫、被統治下奮起反抗、努力奮進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
我有個朋友,差不多前后兩年分別去過臺灣和香港,問她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說,她覺得臺灣人都很客氣,特別是女孩子說話都嬌滴滴的。而香港人更注重直接、快速、高效,他們講究效率,重視自由,強調發展。
什么樣的內核背景,決定了什么樣的外在表達方式,或許影視劇這種最能廣泛傳播的外在表達方式,就是最能反映兩地內核的內窺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