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日,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發布的照片顯示了中國第一輛祝融號火星車與著陸平臺的自拍。[圖片來源:中國國家航天局新華社]
澳大利亞堪培拉的大學和中國科學家在解開火星景觀如何在數十億年內演變的謎團方面取得了突破。
在周三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NU)和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火星上的地震活動,即火星地震。
該團隊在火星南部高地發現了六次火星地震,覆蓋了火星表面的三分之二。
研究人員表示,火星地震表明,火星南部和北部地區之間的地理差異,即所謂的火星二分法現象,可能是由火星內層的熱量傳遞造成的。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這項研究的合著者Hrvoje Tkalcic說:“與記錄良好的北半球地震相比,這些地震的數據揭示了地球南半球的溫度明顯高于北半球?!薄?/p>
他說:“了解對流是否正在發生,可以為火星如何在數十億年的時間里進化到目前的狀態提供線索。”。
他補充說,有兩種相互競爭的假設可以解釋為什么火星南半球的地殼更厚,海拔比北半球高5到6公里。
第一個假說,內生假說,指出數十億年前火星內部的熱傳遞形成了二分法。
第二種是外生假說,認為太空中的事件塑造了差異。
Tkalcic說,新發現是支持內生理論的第一個觀測證據。
中國科學院的孫偉佳說,火星南北地區的地形差異相當于地球上最高山脈的高度。
該團隊使用了美國宇航局InSight火星地震儀收集的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