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貽琦為何不愿意回國?
新中國政府為了爭取梅貽琦回國,很多人在高層授意下向梅貽琦寫信,其中有一封信卻意外被送到了梅貽琪妻子韓永華手中。
看完信里的內容,韓永華很是心動,她便故意對丈夫說道:
你看國內現在怎么樣?你要不要考慮回去看看?
結果,梅貽琦笑了笑,淡淡的說道,他們把國家治理的不錯。
但是接下來,不管韓永華怎么問,梅貽琪就是不表態是否選擇回去。
與此同時,在一幫同學的呼吁下,梅貽琦兒子梅祖彥決定回國,他對父親這樣說道,最近有不少留學生回到了國內,也傳來了很多解放后的消息,我也想一起回去建設國家。
對此,梅貽琦沉默了,他一生都在踐行民主自由,他尊重任何人的自由選擇。
但是這一次,面對兒子的選擇,梅貽琦的內心十分痛苦。因為他已經預測到了未來的一些情況,畢竟時代風暴這種事,蘇聯早就已經發生過一次。
于是乎,在送兒子回國的路上,他流著淚這樣對孩子說道:
此次一別,或許是我們父子最后一面,你回國是有用的,我就不行了。
實際上,當初梅貽琦選擇南渡的時候,就曾對朋友們這樣說道:
我不能留下來,我留下來只有兩個結果,一個是當反革命,另一個就是當傀儡,這兩種結果我都不想要。
梅貽琦攜巨款赴臺,培養出人材
1955年,梅貽琦前往臺北,蔣校長對他的到來歡迎之極。因為梅貽琦一起帶來的還有天文數字班的庚子賠款基金,誰不歡迎?
后來梅貽琦重新創建新竹清華大學,他帶來的庚子賠款沒有建造任何一座大樓,而是全部為學校添加各種研究設備,以及聘請世界名師前來講學。在這樣的背景下,靠著有限的資源,臺灣硬生生培養出了兩名諾貝爾獎科學家:
一名是來自臺灣工學院的丁肇忠,他獲得了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另一名就是來自新讀清華的李遠哲,他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丁肇忠
李遠哲
1962年,梅貽琦在臺大醫院特二號病房去世,他沒有留下任何房產,也沒有留下任何存款,唯獨只有貼身攜帶的手提包里,密密麻麻的全都是清華基金使用的賬本。
《南渡北歸》如何問世
如今回望歷史,“清華四哲人”中只有梅貽琦選擇出走,往后的歲月里,他們的命運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的故事聞之嘆息,聽之落淚。
那么,在那些年里,這些民國大師遭遇了怎樣的幸福晚年呢?過去,這些歷史都被隱藏在迷霧之中。
但是幸好如今還有一名叫做岳南的作家,他歷經十年走訪親歷者,寫了一部多達200萬字的《南渡北歸》。可惜作為一部枯燥的史學著作,注定沒有多少人愿意去看,甚至也沒有多少人愿意去收藏一套。
大師雖已遠去,但是我們怎么忍心讓他們的風骨?消失呢?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去了解這套《南渡北歸》,讓我們一起去走進他們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