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南極海域,一場跨越 39 年的神秘“重逢”引發了全球關注。
2025 年 1 月 9 日,“海神號”游輪正行駛在從南喬治亞島前往南極半島的途中。當旅客聚集在甲板上,準備迎接即將經過的“龐然大物”——A23a 冰山時,卻有了意外發現。A23a冰山,面積相當于 8 個北京朝陽區或 3000 個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重量高達 1 萬億噸,堪稱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漂浮冰山。它從 1986 年從南極的菲爾希納冰架分裂出來后,便一直擱淺在威德爾海,直到 2020 年 8 月,在洋流和風的推動下,才再次踏上漂流之旅。
這場相遇并非僅僅是對冰山的感嘆,而是發現了浮冰之間生銹的油桶。部分游客迅速搜到了《紐約時報》1986 年的一篇報道顯示,原來,這座冰山里藏著失蹤了 39 年的蘇聯科考站——德魯日納亞 1 號站。回溯到 1975 年 12 月,蘇聯科考隊在菲爾希納冰架上建立了德魯日納亞站。而后,意外發生,站點離開原所在地。
接下來的 30 多年里,A23a 冰山猶如一艘擱淺的巨輪,牢牢固定在威德爾海,如今,隨著冰山底部的融化,它再次踏上漂流之旅,被冰封其中的蘇聯科考站也將隨之重見天日。數千萬年后,當冰川擦痕浮出水面變成陸地時,或許會有人再次觸摸到這段歷史。本篇文章,讓我們一同走進南極冰山世界,探尋被歲月塵封的科考站的秘密。以下,Enjoy:
本文來自果殼(ID:Guokr42)
作者:深思
編輯:Steed
2025年1月9日,上午8點多,南極海域,凜冽寒風呼嘯而過。海神號游輪正從南喬治亞島前往南極半島。人們聚集在甲板上,因為根據航程,他們即將經過一個“龐然大物”—— A23a冰山。
這座巨大的冰山,面積相當于8個北京朝陽區,或者3000個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重量達到1萬億噸,相當于1000萬艘航空母艦的總和。這樣的體量,讓它成為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漂浮冰山。
冰山A23a的面積和軌跡BBC | Hindu
這座冰山正借助洋流和風力,沿著南緯60度線漂流。不斷融化的冰山釋放出了礦物質,磷蝦們吃得不亦樂乎,海鳥和海狗又將磷蝦吃掉,靠在浮冰上休息——南極的生態如此不斷循環。
船上的南極游客們興致勃勃地觀察著:“一只海燕,一只海狗,一只油桶……”
等等,油桶?!
古怪的油桶 | 陳Sir走地球
生銹的油桶靜靜地躺在浮冰之間,顯得極為古怪和突兀。
而且油桶不止一個。它們零散連成一線,仿佛指引著某個方向。眾人抬頭望去,不由倒吸一口涼氣——此時的氣溫是0攝氏度左右,但這景象比冰冷的空氣更讓人震驚。
在冰山的頂部,埋藏著一排大小各異的油桶。此時的A23a冰山像張開了一口黃牙,凜冽不羈地望著小小的海神號。
被凍結在冰山中的油桶,下面一長條都是標準的200L油桶 | 陳Sir走地球
哪來的油桶?眾人有些摸不著頭腦。這里離南極大陸可不近,怎么會有這么多廢棄物?
看這腐蝕的程度,油桶似乎被遺棄了很久。此處靠近南極半島,每年最多能下50厘米厚的雪,而南極又被稱為“白色沙漠”,空氣干燥凜冽,積雪沒那么容易融化,便一層層累積起來。一個標準油桶的高度是120厘米,大家看著油桶上方十幾米厚的積雪,開始猜測它們的年代和來源。
“二戰時的秘密基地?” “赫爾佐格在蘇聯建立的黑天鵝港?” “那個在北極,不在南極!” “石油公司的廢棄站點?” “《南極條約》規定,南極不允許進行任何采礦活動。”
正當所有人七嘴八舌時,傳出一聲叫喊:“找到了!”
有人搜到了《紐約時報》1986年的一篇報道:蘇聯南極科考站消失在了冰中。
1986年10月15日的《紐約時報》 | The New York Times
這篇報道轉載了蘇聯《消息報》的新聞:1986年的10月5日,南極上空的蘇聯衛星發現南極海岸的一大塊冰架斷裂。很不湊巧,在這塊冰架上,竟然有一座蘇聯科考站——德魯日納亞1號站(Druzhnaya 1)。
這塊斷裂的冰架,就是后來的A23a冰山。就這樣,這座科考站連同它的所有設備,都隨著冰山向大海漂去——隨后擱淺在了威爾德海。
當時距離這座科考站建成啟用,僅僅過了11年。
分裂前后的菲爾希納冰架,以及德魯日納亞1號(左上)的位置 | 美國地質調查局
1975年12月,蘇聯科考隊在菲爾希納冰架上建立了德魯日納亞站,站點離冰架邊緣只有約1.5公里,因為那里有一個天然的冰港,是物資船停靠的好地方。
在它被啟用的11年里,德魯日納亞站完成了附近冰川和海域的地質測圖工作,建起了十六棟住宅活動板房、軍官室、發電廠、廣播電臺、倉庫和浴室等建筑,甚至有一條跑道供滑雪起落架飛機起降,還有直升機停放和加油的區域。
德魯日納亞1號站的歷史照片 | ААНИИ
這個科考站后來被改名為德魯日納亞1號站,以便區分陸續建立的其他同名基地。
為應對南極地區極端的氣候條件,德魯日納亞1號只在夏季常駐150人,到了冬季則開啟“封閉”模式,即不再有人駐守,進行設備保護,直到下一個夏天的到來。
當它隨著A23a漂向威德爾海時,正值南極的冬季,所幸如此,當時科考站內空無一人。
A23a和船的大小對比 | threads
時間來到1987年2月,《紐約時報》再次報道了這座科考站的命運。蘇聯派出了遠征船卡皮坦·康德拉季耶夫號(Kapitan Kondratyev)來追蹤冰山。登陸小隊乘直升機飛上冰山,發現科考站毫發無傷,但已經被埋在了厚厚的積雪之下。他們決定搶救站內的貴重設備和建筑預制件,把它們搬到剛剛建立的德魯日納亞3號科考站內。
再然后,這座科考站便在歷史長河中失去了蹤跡。
接下來的30多年里,沉重的A23a冰山深插在泥濘的海底,就像一艘擱淺的巨輪,牢牢地固定在威德爾海。它將南極大陸積累了數千萬年的物質融化在海水中,仿佛一片巨大的維C泡騰片,供養了附近的海域。
遠處壯觀的冰懸崖就是A23a冰山 | Ashley Bennison/BAS
這種供養以它的軀體為代價:隨著冰山底部的融化,海底再也無法牢牢束縛它。
2020年8月,洋流和風終于推動了A23a,再次踏上了漂流的旅途。不少科考船和游輪都曾經近距離觀察過它,但被冰封的德魯日納亞1號科考站似乎被忘得一干二凈,直至今日。
A23a冰山的“逃跑”路線,大小變化是地圖投影的誤差 | Brockmann
在A23a余生的旅途中,它將不可避免地前往更溫暖的海域,逐漸融化、崩壞,碎裂出成千上萬塊浮冰,最終消失。而凍結在其中的蘇聯科考站,也將和冰山中的礦物質一起被釋放到海中,隨著洋流漂到南喬治亞島的海岸,甚至更遠的地方。
紐芬蘭島的冰川擦痕 | Andy Fyon
但這個故事并不會就此結束。在這個過程中,A23a冰山在海底拖曳出長長的痕跡——科學家稱之為"冰川擦痕"。這些痕跡只做一件事:“把字刻在石頭上”。1986年至今發生的一切,都被藏在南極的海底,像冰封德魯日納亞1號科考站一樣靜靜等待。
數千萬年的滄海桑田后,它們會浮出水面,變成陸地。那時,或許會有一雙手撫摸著它們,再次驚嘆這個巨大冰塊與冒險的故事。
參考文獻
[1] 陳sir走地球 @ 小紅書
[2] https://www.nytimes.com/1986/10/15/world/soviet-antarctic-research-station-is-lost-in-the-ice.html
[3]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68777025
[4] 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UNODA-1959
[5] https://www.nytimes.com/1987/02/22/world/russians-recover-lost-ice-station.html
[6] https://www.ivki.ru/kapustin/stations/ussr/temporary/temp.htm
本文來自果殼(ID:Guokr42),未經授權不得二次轉載,如有需求請聯系sns@guokr.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