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春時節,你的家鄉有哪些傳統新年習俗?貼揮春,包餃子,吃湯圓,祭拜灶王爺?
你有沒有發現經歷全球化、現代化的洗禮后,我們越來越珍視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例如:齊魯文化、吳越文化以及我們熟知的巴蜀文化等,它們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承載著各地獨特的歷史記憶和精神內涵。
尤其傳統新年,因在地文化的差異其民間習俗更是截然不同——東北人看冰燈,山西人做花饃,廣東人過年前要“行花街”……
·體驗皮影的成都市民,攝影/盧祥龍
成都作為巴蜀文化的中心,自然擁有多元的傳統習俗,但隨著時代更迭和生活習慣的衍變等因素,它們漸漸淡出我們的日常。
或許,老成都們還記得,其實成都人過新年歷來有看皮影戲的習慣。皮影戲在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是春節期間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
01/
成都皮影,
從鄉村影戲到城市影戲
成都皮影,又被稱為“燈影戲”,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
明末清初,張獻忠、劉文秀等農民起義軍把湖北皮影帶到川北地區,后又隨著吳三桂的軍隊將云南皮影傳入四川,外省皮影跟四川本地文化結合逐漸形成川北“土燈影”。
·博物館里的皮影藏品,攝影/王效
清朝乾隆初年,陜西“渭南影子”傳入川北。嘉慶年間,“土燈影”與“渭南影子”傳入川西,至咸豐年間,川西民間藝人融合兩者的優點,創作出被外國友人譽為“最復雜的皮影”,即成都皮影。
彼時,成都皮影算是“時髦戲種”,受到滿城里旗人們的喜愛,在流傳和發展過程里開始吸收“京燈影”(京城燈影)的精華。同時,為了貼合“川人終是愛高腔”的文娛偏好,它被川劇票友們進行本土化改造。
·成都皮影戲版《白蛇傳》,攝影/張直
可以說,成都皮影的發展經歷了從外省傳入到本土化創新的過程,最終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清代舉人周詢評價成都皮影:“燈影戲各省多有,然無如成都之精備者?!?/p>
“成都皮影戲制作更精細、表演形式更復雜,象征著鄉村影戲到城市影戲的一種轉變,它不僅在民間流行,還受到城市階層的關注。”成都皮影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創立人之一趙洪說。
·成都皮影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創立人之一趙洪帶領愛好者體驗成都皮影戲,攝影/劉海韻
他認為,這也是成都皮影戲逐漸走向舞臺化的過程。清末民國時期,茶館、戲園是成都皮影戲演出的重要場所,尤其在農歷新年這樣的節日慶典,看皮影戲更是必不可少。正因有這樣的歷史淵源,如今,錦里古街、杜甫草堂以及周邊五鳳溪古鎮、洛帶古鎮、黃水鎮等地,還能在民俗慶典上觀賞到皮影戲表演。
那過去皮影戲的演出全貌又是怎樣的呢?即便從小受父親影響投身皮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趙洪表示,皮影戲過去要么是家族傳承,要么是班底承襲,沒有影像留存導致諸多演出細節都無證可考,保留的碎片資料只能窺見其部分樣貌。
·成都博物館(成都·中國皮影博物館),攝影/慕樹
不過,幸運的是,在成都博物館五樓,還藏著一座中國皮影博物館,這是第一個“國字號”的世界最大皮影博物館,館藏皮影木偶珍品更是達到20余萬件。另外,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學博物館、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都從不同維度收藏、保存著皮影相關藏品或表演。而一些他地的皮影幾乎已經消失。
02/
基于傳統的創新,
煉就一出東方神話大戲
無論是皮影戲,還是蜀錦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社會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不過,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上中國傳統文化,并投身其傳承與傳播,例如: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拜訪大量非遺傳承人和文藝工作者,近期系列視頻再現了漆藝、蜀錦、絨花等傳統手工技藝。
的確,除了通過師徒傳承制度,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民間技藝正在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活態承襲:一方面,許多文化機構組織夜校培訓和表演活動;另一方面,不斷跨界并結合現代科技手段等,推動其形式更迭創新。
成都太古里新春大型公共藝術裝置“開新戲Tales of the Spring”(下文或簡稱:開新戲)就是一次大膽的跨界嘗試。
這座公共藝術裝置由成都太古里攜手混合媒體藝術家葛曉晨打造——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蜀地民間傳統藝術皮影技藝的同時,更從上古奇書《山海經》汲取靈感,創作出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藝、審美兼具的創新之作。
扶桑樹接天地,枝頭繁花盛開,福象、喜鹿、瑞鶴、靈蛇、錦兔、富甲六只瑞獸在神樹下歡騰嬉戲,這是“開新戲”描繪的敘事場景。
每只瑞獸雖取材于古籍,卻又融入大膽的創新設計。福象的頭部生出蝶翼,每次振動蝶翼,扶桑花粉便撒向四方,萬物欣欣向榮。躍動的錦兔尾巴續接著孔雀般的尾羽,寓意新歲初啟,迎來錦繡前程。靈蛇,首如龍,尾如蛇,兩者盤旋飛騰,象征生命流轉,蛻變新生……攜著神秘與祥瑞,瑞獸們從山川湖海、云霧仙境匯聚而來為新年——蛇年加持鴻運。
成都皮影以“大皮影”的特點著稱,其人物造型高大通常在50厘米以上,甚至高達1米,而且影偶的設計靈活,頭、身子和手指都可以分開,根據劇情進行靈活組合。
“開新戲”這座大型公共藝術裝置里,圍繞扶桑樹的瑞獸們秉承該特點。出于裝置制作需求,它摒除了成都皮影靈活演繹的功能,卻最大程度保留關節連接處的骨眼,讓身為觀眾的我們能看見傳統皮影其細微之處,也能享受現代審美悄然融入帶來的全新感官體驗。
從皮影的歷史上看,深受渭南影子、土燈影、京城皮影等影響的成都皮影順應先簡而后繁、先粗而后精的發展規律,繼而迎來鼎盛時代。
因形制更大的特點,也使得成都皮影有空間留給雕刻工藝去表現細部。這座公共藝術裝置里的瑞獸們刻畫極盡精致,流暢的線條,鮮艷的色彩,賦予影偶極強的表現力,也提高了其觀賞效果與藝術價值。
其實,皮影始終是一種二維藝術形式,通過平面的影偶在光影的投射下展現出戲劇效果。“開新戲”卻創造性地將細膩、精美的“二維皮影”畫面層層疊加組成立體三維圖像,全新的“皮影表演”不再必須依賴傳統皮影幕布,直接降臨于現實生活場景。
當夜晚來臨,四周燈光點亮,有種誤闖神秘仙境的錯覺,躍然于臺前的影偶們變得活靈活現,周遭一切變得似真似幻。
03/
深挖在地文化,
不只是尋找地方的歸屬感
在形式、內容方面的創新之外,“開新戲”這座落腳于漫廣場的大型公共藝術裝置延續了成都太古里歷來秉持的包容性、開放性。
無論是“請就座”“一起”“共融之境”“撇捺之間”,還是“悅動的山丘”,呈現于成都太古里的公共藝術裝置自始至終對市民、游客是歡迎接納的姿態——或可游逛,或可就座,或可跳躍。
每一座公共藝術裝置盡可能圍繞創意核心,通過各式各樣的方式來跟觀眾們進行互動。
像此次“開新戲”特別創造、設置了一個濃縮版的“勾欄”,即舞臺格局。
扶桑樹與瑞獸們處于戲臺表演的中心,戲臺之外的四方或鑄有頗具川西特色的竹椅裝置,或擺放繪有皮影戲的屏風隔絕直接的窺探。游逛的市民、游客們可以隨時就座與小憩,恬淡地從各個角度觀賞正在上演的好戲。
瑞鶴林立于池水之中,錦兔蹲坐于戲臺邊緣,靈蛇棲息在扶桑樹下……不管東西與南北,每一個角度看去,皆是一出東方神話大戲。
中國傳統新年期間,看皮影、觀燈會是兩種極具代表性的娛樂活動,它們相輔相成共同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
傳統燈會的燈籠上會繪制龍、鳳、麒麟等瑞獸,寓意吉祥、驅邪避兇,也寄托著國人的來年希冀。
“開新戲”靠近大慈寺照壁的一側便打造了一處旋轉燈箱。燈箱上描繪著戲臺中心的影偶主角,福象、喜鹿、瑞鶴、靈蛇、錦兔、富甲六只瑞獸。帶著新年的祈愿,觀眾可翻動祈福自己來年:或是蛻變新生、前程錦繡,或是更具健康運勢。
結合了現代燈箱技術和傳統翻牌游戲的玩法,讓參與者在翻動過程中看到不同的瑞獸圖案,不僅具有觀賞性,還極具互動性和趣味性。
人人皆是看戲人,人人亦是戲中人。
其實,通過“開新戲”,我們很難再見宋代市井中宋雜劇、說書、雜技等節目上演的繁盛全貌,但它的魅力在于結合更現代的語境以及表現形式,依然能帶領我們切身感受置身瓦舍的熱鬧,這份穿越時間與空間的體悟承接著綿延的生命力,既是過去的,也是當下的。
反觀“開新戲”這座公共藝術裝置,背后折射的是成都太古里對在地文化挖掘與精神內涵提煉的重視。在地文化是地方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園,也是地方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成都太古里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為城市公共空間注入新的活力,還通過不斷變化的裝置互動性設計增強市民與游客的參與感,成為成都文化的重要象征。
更重要的是,它們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表達與在地價值:自然與藝術的融合、時間與空間的對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城市與自然的共生……各個維度提煉、表達著成都這座城市表于外或藏于內的文化與內涵,諸如:成都“快耍慢活”的生活態度等。
與此同時,成都與各地于在地文化的交流、溝通中相互認同,共同構成中華文化的整體認同感。
回歸眼前,中國傳統新年即將到來,不同地域的春節習俗盡管大不相同,但都蘊含著各地同胞們對家庭、團圓、幸福的同一種追求——
不善表達的我們將豐沛的情感隱藏于無聲之中,看皮影戲、觀燈會……在熱鬧嬉戲的氛圍中,跟家人、朋友談天地、話家常,祈愿來年一切皆順遂。這每一個舉動都是最樸實且最真摯的表達。
展覽信息
開新戲 Tales of the Spring
2025年1月16日——2月12日
成都太古里·漫廣場
● ● ●
編輯丨小都
未標注圖源丨成都太古里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 | 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