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茶飯不僅是過年必備的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過了臘八就是年,春節臨近,吳起縣吳起街道王存花一家早早就準備起了年茶飯。
冬日的午后,望著升起的裊裊炊煙,記者沿著棗樹灣社區的一條小路上坡,不一會兒就到了王存花家的小院兒。剛進院里,我們就被從屋里飄出的香味吸引,透過窗欞,只見屋內熱氣騰騰,歡聲笑語。
“這‘十三花’一做,年味兒自然就來了。”王存花一邊熟練地切肉裝碗一邊笑著說,“老漢,再往灶膛里添點硬柴火……”
“十三花”是吳起年茶飯代表之一。相傳,吳起“十三花”形成于明末,發展于清,成熟于康乾盛世,流傳至今,最初只是百姓餐桌上的日常飲食,后經過發展演變逐漸形成后來的“十三花”。
今年70歲的王存花是“十三花”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5歲時便跟隨父親學習年茶飯的制作。“‘十三花’分十三道下酒菜和十三碗主食菜,下酒菜為五葷四素共九道涼菜和四道大菜,五葷一般有豬頭肉、豬耳、豬蹄等,四素根據家庭情況而定,四道大菜一般是全雞、全魚、全肘、粉湯丸子;十三碗主食,也講究個九葷四素。”王存花介紹說,“十三花”不僅做法復雜,擺盤上也有很多講究,豬頭肉要放在上席(貴賓席),豬耳是兩盤,左右兩邊各放一盤……
“那個年代,家里的娃從小就要學著做飯了,要給父母分擔家務,有時候學得不認真,父母還動手教育了……”王存花笑著說。
“可不是嘛,15歲時母親就開始教我做年茶飯了,我現在手藝可比她都好了。”王存花的女兒馬志霞接過母親的話來自豪地說。
馬志霞的兒子張亞兵今年才14歲,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一些美食的制作技藝。
“媽,你看我炸得好不好,這個咱們多弄點,我就愛吃這個。”“兒子,炸得金黃了就能翻面了……”馬志霞寵溺地笑著說,“兒子現在也快趕上我了。”祖孫三人圍著鍋臺忙活著,不一會兒,金黃酥脆的油饃饃就出鍋了,“年味兒”也在濃郁的香味中飄來。
“‘年茶飯’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了,所以每樣都做得很多,熬人得很。”王存花笑著說,一家人聚在一起感覺很幸福,可能這也是父親想讓自己傳承下來的原因。
“婆,明年我給咱做‘十三花’。”張亞兵高聲說。
“好好好……”王存花滿臉欣慰地應和道。
隨著最后一道菜上桌,灶膛里明火已熄,暗火尚存。
王存花一家人圍著圓桌坐下,歡聲笑語伴著飯菜的熱氣騰騰彌漫整個小院。這或許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樣,也是“年味兒”的傳承。
( 記者:劉陽 方大燕 張鵬飛 編輯:楊淑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