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是以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是寧波最閃亮的一張歷史名片。
天一閣門票價格為30元,學生及60至69歲老人可享受半價優惠,而70歲以上老人則可免費入園。
天一閣,這座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的藏書樓,由當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歷經四百余載風雨,依舊屹立不倒。
范欽一生酷愛藏書,無論為官何處,皆悉心搜集公私刻本,無法購置的則雇人抄錄,經史百家,無所不包。他將搜羅到的書籍悉數寄回原籍寧波月湖之畔的故居——東明草堂,而后在此基礎上,建造了天一閣藏書樓。
步入西門,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青磚小院,面積約幾十坪,窗瓦雕刻繁復,精美絕倫。青苔覆蓋墻壁與樹枝,高聳的馬頭墻訴說著古樸的歷史印記。
院落中央,范欽手捧書籍的坐像栩栩如生,背后墻上則是已故民間老藝人胡善成的堆塑杰作《溪山逸馬圖》。駿馬或馳騁山林,或嬉戲溪邊,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據悉,此堆塑以蚌殼灰、稻草灰和泥等材料精心堆塑刻畫而成,工藝繁瑣復雜,實為罕見。天一閣內,此類堆塑比比皆是,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
院落右側,一扇小門通往東明草堂,這里是天一閣建成前范欽的藏書之所。范欽,字堯欽,號東明,故將其書室命名為“東明草堂”,亦稱“一吾廬”。東明草堂為天一閣之濫觴,沒有它,便沒有后來享譽古今的天一閣。如今的東明草堂為1980年重建。
天一閣,亦稱寶書樓,取“天一生水”之意,以水制火。此樓坐北朝南,前后開窗,為兩層磚木結構的硬山頂重樓式建筑,高達8.5米,斜坡屋頂覆蓋青瓦。
一層有六個房間,二層除樓梯間外為一大通間,以書櫥分隔。閣內曾藏書七萬余卷,多為宋明木刻本和手抄本,不乏稀有珍本和孤本。
然而,如今的天一閣已不再藏書,那些珍貴的典籍已移至新建的北書庫妥善保存。北書庫位于入門處范欽坐像左側,書櫥與書籍均按原貌擺放,透過玻璃,可見其中陳列著眾多宗譜族譜。其布局管理之精細,堪比銀行賬表庫房。
天一閣前,開鑿有“天一池”,與月湖相通,蓄水防火。康熙四年(1665年),范欽曾孫以福、祿、壽為總體造型,用當地海濱和島上的海礁石堆成“九獅一象”等景點,風物清麗,格調高雅,盡顯江南庭院式園林特色。
千晉齋前,竹刻對聯“石潭白魚自出沒,草屋老樹相因依”出自清代趙之謙之手。其內陳列的晉磚,乃民國時期寧波拆舊城時,北大教授馬廉所藏,后捐贈給天一閣。
穿過長廊,步入月亮門,便來到了以東園為中心的園林休閑區。眼前豁然開朗,園林內建有百鵝亭、凝暉堂、明池、假山、長廊、碑林等景點。清澈池水與假山、亭廊相映成趣,粉墻黛瓦的馬頭墻倒映水中,錯落有致,典雅古樸,如詩如畫。
百鵝亭原為祖關山明代墓前的祭亭,后移建于此。其四方頂棚結構精巧,圖案雕刻細膩,雍容華麗,乍一看,仿佛木刻而成,實則是一座石亭,仿木建筑之典范。
凝暉堂位于百鵝亭對面,為磚木、石柱結構的清代建筑。其內陳列著明清帖石,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明代神龍本《蘭亭序》石刻,被學術界公認為存世蘭亭序傳本之冠,其刻石時間甚至早于紹興蘭亭的那塊蘭亭序石刻。此外,還有文徵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銘》等佳作。
最后,便是以秦氏支祠為中心的近代民居展區。秦氏支祠由照壁、臺門、戲臺、大殿等組成,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于一體。其中,戲臺最為華麗,雕刻、金飾、油漆交相輝映,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