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又稱春節,是我國最盛大的一個傳統節日。它不是一個單獨的節日,而是很多節日組成的一個節日群。從進入臘月起,一直到正月,幾乎每天都是節日,每天都有單獨的含義或者多個含義。
而其中最大的節日,就屬于正月初一的春節了,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過年。而過年也不是突然就過年了,還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那就是進入臘月后的小年。
小年的日期,并不是固定的,一般是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在北方,以二十三為小年,在南方,以二十四為小年。小年,就是過年的開始,從這一天開始,新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
小年的節日習俗很多,但其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就是祭灶。
祭灶的對象,就是灶王爺。民以食為天,所以在古代,民間家家戶戶都會供奉灶王爺。灶王爺就是灶君,就是民間俗稱的灶君菩薩、灶公灶母、東廚司命。早在先秦時期,祭灶就被列為“五祀”之一。孔子在《論語》中也說:“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也說明祭灶的習俗由來已久。
在民間傳說中,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家的大神,專門察看人間的善惡,每年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這天,就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把世人一年的善惡稟告給玉皇大帝,然后再以此給世人降禍或降福。
所以在小年期間,人們為了避禍得福,就會祭祀灶君。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將酒水、食品、糖果等供品放在廚房灶神的牌位下祭祀。祭祀完畢,還要把灶神像燒掉,說是這樣就能把灶神送上天。灶龕的兩側,還會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和“一家之主”的橫批。
在祭灶的時候,全家老小齊上陣,有一個算一個,都要參加祭祀、磕頭、行禮,有的人家還會為灶神的坐騎撒馬料,從灶臺一直撒到廚房門外的小路。
在祭祀灶王爺的時候,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就是在祭祀的供品當中,一定會有用腳丫糖做成的糖瓜、糖餅、年糕,希望這些食品能夠粘住灶王爺的牙齒,讓他見到玉皇大帝后說不出話來,自一家人犯下的過錯,就可以逃脫懲罰了。還有供品中的美酒,也是為了讓灶王爺喝醉不能說話,目的還是為了防止灶王爺回到天上后,揭露人間的短處。
祭祀灶君,不但含有對灶神的敬畏,也有巴結賄賂的功利目的,這也是民間普遍的心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