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初三女生在大連的街頭,發現一家快餐店門前鋪設的地磚上,有20多塊上面疑似有化石的痕跡,好像角石、鸚鵡螺、海百合等古老海洋生物。經專家鑒定,這些的確屬于化石,而且距今的時間非常久遠,大約在4.8億至4.4億年之間,具有一定的科普價值。
古老海洋生物化石的形成過程
這些化石的前身是角石、鸚鵡螺、海百合等古老海洋生物。當這些生物死亡后,它們的軟體組織很快會被微生物分解,但骨骼、外殼等堅硬組織得以保存下來。
角石具有堅硬的外殼,這些外殼在生物死亡后能夠較好地保存下來,成為化石的潛在來源。鸚鵡螺和海百合的堅硬部分,如外殼和骨骼,同樣具有保存為化石的潛力。
此后經歷了沉積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生物遺骸被水流或風力搬運到沉積環境中,逐漸被泥沙等沉積物覆蓋。沉積物在壓實過程中,會排擠掉其中的水分和空氣,使得生物遺骸與周圍的沉積物緊密結合。
接下來是成巖作用過程。在沉積物被埋藏后,隨著溫度和壓力的增加,沉積物逐漸固結成巖,形成沉積巖。在這個過程中,生物遺骸中的有機物質被逐漸替換為無機礦物,如鈣質、硅質等,從而實現了生物遺骸的礦物化。
地殼運動和抬升作用。數千萬年至數億年后,由于地殼運動,這些含有化石的沉積巖被抬升到接近地表的位置。地殼的抬升使得原本深埋地下的化石得以暴露或接近地表,為后續的侵蝕和發現提供了條件。
化石為何會出現在地磚上?
在遙遠的奧陶紀(距今約4.8億至4.4億年),大連地區曾是海洋環境,生活著豐富的海洋生物,如角石、鸚鵡螺、海百合等。這些生物在死亡后,其遺骸被水流或風力搬運到沉積環境中,并逐漸被泥沙等沉積物覆蓋。
隨著時間的推移,沉積物在壓實過程中逐漸固結成巖,形成沉積巖。在這個過程中,生物遺骸中的有機物質被逐漸替換為無機礦物,如鈣質、硅質等,從而實現了生物遺骸的礦物化,形成了化石。
在大連地區,沉積巖是常見的建筑材料之一。特別是在大連的復州灣到長興島這一帶區域,以及旅順等地,就存在著很多這種藏有化石的沉積巖(石灰巖)。這些巖石在開采過程中,很可能包含了已經形成的化石。經過切割、拋光等加工處理后,這些含有化石的巖石被用作地磚等建筑材料。
當地磚鋪設在街頭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日常的風吹雨打,一些地磚表面的沉積巖層逐漸磨損或破損,使得嵌入其中的化石得以顯露出來。
這些化石為我們提供了了解遠古海洋生物和地球歷史的重要線索。通過觀察和研究這些化石,我們可以了解數億年前古生物的樣貌、生活習性以及它們之間的演化關系。
這些化石需要進行保護嗎?
這些化石保存了數億年前的海洋生物信息,是地球歷史和生物演化的重要見證。它們不僅展示了奧陶紀時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態環境,還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古生物、古氣候、古地理等方面的寶貴資料。
同時,化石具有極高的科普價值,可以作為生動的教材,幫助公眾了解地球歷史和生物演化的知識。在大連街頭,這些化石無疑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和了解古生物的機會。
根據《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具有科學價值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國家保護。大連街頭的這些化石雖然不在《國家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名錄》中,不需要進行特殊的保護,但仍具有一定的科普價值,因此也應受到相應的保護。
對于已經鋪設在街頭的化石地磚,建議可以采取原地保護措施,如設置保護標識、加強日常巡查等,防止人為破壞和污染。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考慮將這些化石遷移到更安全的場所進行保護,如博物館、科研機構等。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保護化石資源,還可以為公眾提供更便捷的科普教育服務。%ME_PASTEBI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