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語境中,對中國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不是太多,不是過度,而是仍然太少,太不夠了。
撰文丨艾川
根據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2024年,中國貿易順差達到9920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21%。
近1萬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不僅刷新了中國外貿的新高,也遠超日本、德國、美國等貿易大國,在歷史上創下的貿易最高紀錄。
剛剛舉行了總統就職典禮的特朗普,想必關注到了這一數據,被中國電動車逼得方寸大亂的歐洲,想必也關注到了這一數據。
2025年,中國與西方的貿易摩擦大概率會變得更為激烈,各種關稅正在醞釀中。
當出口前景面臨更大不確定性,中國經濟舉世無雙的巨大產能往何處去?
01
唯一的答案就是刺激消費。
這一年來,中國經濟的頭號關鍵詞就是刺激消費,盡管“直升機撒錢”式的刺激政策遲遲未出,但各種以舊換新、消費補貼式的刺激政策的確綿綿不斷。
而效果呢,見仁見智。
刺激消費的必要性在中國輿論場上幾無爭議,目前的焦點問題仍然是如何刺激。
在各種政策建議中,最直擊問題核心的無疑是“提高勞動者收入”,但知易行難,這又是一個需要久久為功的宏大議題。
在勞動者收入得到提高之前,我們還能做什么?
我們討論了太多政策端的問題,卻似乎有意無意地遺忘了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思考問題。
遺忘也就罷了,很多人甚至站在“反消費者立場”上探討刺激消費,以至于鬧出了南轅北轍的笑話。
最流行的謬誤是,消費者喜歡買便宜貨,因此導致了消費不足。話里話外,電商低價成為了替罪羊。
而經濟常識是,收入水平的徘徊不前,導致了消費不足;而消費不足,有可能會導致物價下行。
在勞動者收入徘徊不前時,如果想要刺激消費,理性的辦法是將價格形成機制交給市場,讓市場自由博弈。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如果暫時囊中羞澀,他們自然更傾向于在電商平臺購買低價商品。而電商平臺提供盡可能多的物美價廉的低價商品,正是刺激消費的題中應有之義。
消費者口袋里沒錢,電商平臺和市場上還缺乏便宜的商品,這不是刺激消費,這是壓抑消費。
從這個意義而言,無論是電商市場通過自由博弈而產生的海量低價商品,還是政府通過補貼“降低”商品價格,在本質上都是相似意義的刺激消費。
政府以舊換新提供大額消費補貼,怎么就沒人嘲諷消費者熱衷低價商品了?
只有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充分尊重低價商品的形成原因,充分尊重消費者購買低價商品的客觀現實,摒除對電商低價的偏見,才是刺激消費的正確打開方式。
02
既然要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探討刺激消費,一個在當下尤其有現實意義的就是消費者權益保護。
前幾天,擁有700萬粉絲的健身博主李維剛,被消費者爆出在直播間銷售的“原切牛肉卷”疑為合成肉。消息被證實后,李維剛表態將按最高標準“買一賠十”先行退賠。
也是這兩天,與輝同行被爆出,直播間售賣的三款羊奶粉產品均檢出牛源性成分。
這提醒我們,在電商的大千世界中,消費者仍是弱勢群體,各種“刺客”潛蹤隱跡,只等刀劍出鞘。
當消費者對商品質量人人自危時,又如何談得上刺激消費?
很多直播網紅都愛在上播時鼓吹“閉眼入”,但如果消費者權益保護缺位,閉眼入就等同于被割韭菜。
當然,這并不是說商家利益不重要。
這一年多來,圍繞電商僅退款有不少針鋒相對的討論。而與此同時,平臺和監管層也在密切觀察與互動中,目前的最新動向是各大平臺都對僅退款政策作出了一些調整。
事實上,僅退款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但凡是技術性問題,自然就會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作出動態調整,或緊或松,這也是市場博弈的正常形態。
而在技術性問題背后,真正核心的價值還是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
僅退款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尤其是一批“職業索賠人” 利用這一服務進行惡意“薅羊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政策的確也降低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
因此,當僅退款進入調整期,消費者權益保護更應當被重視起來。
作為技術性問題的僅退款可以調整甚至退場,但作為核心價值觀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永遠不可退場。
在國內,商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有可能淪為弱勢群體,這也不必避諱。但這絕不等于,中國消費者已經成為了強勢方。
在中國的語境中,對中國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不是太多,不是過度,而是仍然太少,太不夠了。
2024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梅菜扣肉里的“淋巴肉”;新京報曝光了油罐車混拉食用油;新能源車企爆雷讓車主陷入售后無門;不少爛尾樓業主仍然拔劍四顧心茫然;年末年初的國產仿制藥輿論風暴,更是引發了人們對未來醫療的無數猜測和擔憂;在直播帶貨這一新興商業模式中,主播翻車幾乎成為了一條定律……
看到這一樁樁一件件,誰還敢站出來說國內消費者權益已經不需要保護了?
03
消費者,才是電商的最大公約數。
自電商在國內誕生之日起,之所以能夠實現令人炫目的高速擴張,之所以能夠與電商鼻祖美國在全球市場各擅勝場,之所以能夠進軍海外,恰恰是因為秉持了“消費者本位主義”。
而今,當國內消費市場陷入需求不足,亟待通過刺激政策重拾增長時,更應當須臾不可停地堅守消費者本位主義。
這意味著需要充分尊重消費者的主體性。消費者喜歡買貴還是買便宜,喜歡買電商還是買實體,喜歡直播帶貨還是平臺購物,都應當得到充分尊重,切不可再有嘲諷消費者買低價貨類似的污名化。
這意味著需要充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僅退款也好,買一賠十也好,加大監管力度也好,歸根到底都是技術性手段,核心是正視國內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不足的現實。
讓消費者以自己的方式放心消費,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