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一期(291)
培養弟弟成為空戰英雄,國軍少將——陳家炳
陳家炳(1902-1987),又名陳家火,別號愛光,海南文昌人。早年文昌中學畢業,后入廣東省立農林專門學校畢業,1923年冬,入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學習。
1924年9月,在參加社會各界團體召開的“九七”國恥紀念大會上,代表陸軍講武堂在大會上進行了演講。
1924年秋,大本營軍政部陸軍講武學校并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編入第六隊學習(同學錄無照片)。
畢業后,任軍校教導第一團排長,1925年參加了第一次東征。同年8月,粵軍第一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調任第四軍獨立旅(旅長張發奎)任連附、后獨立旅擴編為第十二師(師長張發奎),任上尉連長。參加了第二次東征和討伐盤踞在瓊崖的軍閥鄧本殷的南征。
1926年,任第十三師第三十七團連長,1927年調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校)入伍生第一團政治指導員。
1928年,先后任廣東航空學校招生考試委員會地理主考委員,廣東航空學校軍事教官。
同年,學生大隊大隊長周賓雁離職赴美,陳家炳接任學生大隊大隊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家炳的兩個弟弟,在陳家炳的幫扶下,先后進入航空學校學習。其二弟陳家煥(又名陳崇文)考入廣東航空學校第六期,抗戰中曾擊落敵機,自己也曾在空戰中負傷,后來成為國民黨空軍的著名將領。其三弟陳家灼考入廣東航空學校第七期,也成為一名飛行員,抗戰期間,在一場空戰中犧牲。
1929年,調任虎門要塞守備營營長,1930年1月,在廣東海軍艦隊的掩護下,配合海軍陸戰隊登陸海南島,平定親桂系的叛亂,因功升任海南守備第一團上校團長,并駐守海南。
1931年,因主政廣東的陳濟棠通電反蔣,親蔣的陳家炳辭去軍職,出任了海南儋縣縣長。
1934年,離開海南赴南京,入中央軍校,任第十二期入伍生第一團中校團附。1935年10月,調任中央軍校軍官高等教育班第四期(主任陳芝馨)上校組長。
1936年秋,兩廣事件平息后,蔣介石將陳濟棠所辦的燕塘軍校改為中央軍校廣州分校(1938年改為中央軍校第四分校)。陳家炳奉命隨陳芝馨回廣州接辦燕塘軍校改名的廣州分校,任第十二期學生總隊大隊長。
1937年起,先后擔任該校第十三期、第十四期學生總隊上校總隊長,第十五期學生總隊少將總隊長。
1938年,第四分校內遷到廣西宜山,1939年,調赴重慶,擔任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第四期第一大隊(大隊長郜子舉)第一中隊(中隊長沈發藻,黃埔二期)分隊長。
1940年,調回已經搬遷到貴州獨山的第四分校,擔任第十七期第二十三學生總隊少將總隊長。
1942年后,據說陳家炳曾出任過中央各軍事學校畢業生調查處主任秘書,后升任副處長,時間應該不長。
此后,在抗戰期間,先后擔任西北干訓團教育處督育員,第一軍風紀巡察團組長,第一戰區司令部點檢處副處長,西北校閱督訓處少將處長。
抗戰勝利后,1946年入南京中央訓練團任少將團員,1947年,入陸大將官班乙級第三期學習,1948年畢業后,回廣東任粵南(一說是粵東)師管區(司令林英,黃埔一期)少將副司令。
1949年,任第二十一兵團第三十二軍少將高參,同年隨軍退往海南島,調任海南防衛總司令部第二路司令部政工處少將處長。
1950年,人民解放軍進攻海南島時,陳家炳在戰斗中負傷后,隨軍撤退到臺灣。后任臺灣“國防部”少將高參。
1970年退役,聘為臺灣電力公司顧問。1987年12月病故。
網上陳家炳的簡介,都說其死亡時間是1980年,是不對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臺灣的“海南文獻委員會現任人員職名錄”里,一直有他的名字。
2005年,全國人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時,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陳家后人頒發一枚《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以表彰陳氏兄弟在抗戰期間作出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