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西安秦嶺下的比亞迪汽車制造廠區
在《》報告中,我們提到國產車企2025年不約而同的戰略支點都是智能駕駛,我們也看到今年將是智駕平權的元年。
在這一大潮中,比亞迪憑借最大的出貨量,拿出了all in智駕的決心。老粉絲們認為這是比亞迪第二增長曲線的開始,但迪子面對的挑戰應該是其從未遭遇過的。
智駕不同于電動,電動化時代的成功,不意味智能化時代的成功。對比亞迪所謂的“智駕平權”戰略的前景,不可依據過去的經驗“線性外推”。
01
立命于制造,比亞迪值得被致敬
我們一直去稱道德國和日本的工匠精神,但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制造業,可以說把工匠精神推向了另外一個維度,那就是極致性價比。在近身肉搏的中低端乘用車市場,比亞迪仍可維持單車1萬元的利潤。
其實從1995年成立至今,比亞迪30年的發展都是死磕制造技術,即使這3年從舞臺邊緣走向聚光燈下,其成功都是得益于,崇尚“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制造基因,風暴式的顯性表達:
比三電核心技術,在三元還是鐵鋰之爭中,做電池起家的比亞迪,劍走偏鋒推出刀片電池大獲成功,旗下的弗迪也成為了全球唯一整車廠扶持成功的案例。
比汽車架構,在大眾摩拳擦掌要靠ID在新能源中大殺四方的時候,比亞迪的DM架構卻是最成功的。
比垂直一體化,王傳福早期創業經驗及公司初期造車時的供應難題,就奠定了其產業鏈垂直整合的基因,所以跟比亞迪打價格戰,大家基本都沒有底氣。
比路線之爭,是純電還是增程,比亞迪證明混動才是YYDS。
比品牌矩陣,吉利拿出了極氪、銀河、幾何、領克……,比亞迪有主打的海洋、王朝系列,還有中高端破圈的騰勢、方程豹和仰望,價格帶從5萬到100萬全面覆蓋。
比品牌出海,奇瑞在前,新勢力在后,而一翻開歷史,大哥比亞迪1995年就在歐洲設立了子公司。
這也是在過去3年鋰電新能源行業潮起潮落中,比亞迪成為股價表現最好的企業,核心原因就是憑借制造優勢,在中低端市場三個價格帶上稱王。
圖:國內分價格帶份額排名 資料來源:HTI
“六邊形戰士”比亞迪最大的短板在智能駕駛。
過去,讓均價不到15萬的車企在智能化砸重金,也不合乎邏輯。但隨著比亞迪要突破高端化,那智能化不得不上,更何況,2025年是智駕快速增長的一年,行業大勢碰上比亞迪的高端化,不由得比亞迪要在智駕上“殺瘋”了。
由于比亞迪是國內新能源車銷量第一,轉型智駕,對產業鏈的震動勢必不小,據了解已經有不少供應鏈企業收到了比亞迪體量不小的訂單。
02
招兵買馬、投錢合作,豪賭智駕
比亞迪對于智駕的豪賭,是全方位的。
1.招兵買馬
市場一直認為,比亞迪聚焦的主流市場為中低端,而智駕成本高、技術風險大,所以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布局是相對克制的。其實比亞迪不是為了追今年智駕的熱點才倉促上馬的,其在智能駕駛上早已開始大肆招人。
在2022年時,比亞迪規劃院智駕團隊只有100人左右,根據上市公司年報披露,2022年全公司員工人數一共57萬人,人均薪酬13.9萬元,典型的制造業公司。
而在不到兩年時間內,為了all in智駕,據了解比亞迪智駕團隊已擴充至 4000 人,這一人數是什么概念呢?和某遙遙領先品牌的智駕團隊的規模基本相同。
2024 年初,比亞迪重新整合其智能駕駛研發資源,將多支研發團隊并入“汽車新技術院”。并且在差不多同一時間的比亞迪夢想日上,發布了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發展全新戰略——整車智能。
2024年12月16日,比亞迪宣布成立先進技術研發中心,整合原整車仿真技術部、大數據平臺部等部門員工,包括 AI 實驗室、AI 超算開發部、大數據平臺部等,專注于 AI 算法、AI 基礎設施及大模型技術與平臺的研發。
也不用找產業鏈去確認消息,從這些動作來看,至此比亞迪全力應戰智駕,已經明牌。今年開年的新車貼“高科技標簽”,就是一例。
2.向市場頭部“偷師學藝”
小米的雷軍,在造車上毫不避諱地“偷師學藝”,最后通過致敬每個車企的方式來找臺階下,主打一個人情世故。對一直崇尚垂直一體化的比亞迪來說,其在智駕上的積累可謂相當薄弱,不得不硬著頭皮向產業鏈頭部直接學習,但內部對此一直諱莫如深。
不過這可以通過公司一些投資、合作的舉動來進行還原:
2021年2月,比亞迪完成對智能駕駛芯片龍頭地平線機器人(9660.HK)的戰略投資;2023 年起比亞迪王朝系列的宋、漢、唐等車型以及海洋系列的海豹均搭載基于征程 2 的基礎智駕功能。
2021年12月,比亞迪與國內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獨角獸Momenta官宣成立合資公司迪派智行,比亞迪占股大頭把握主導權。
2021年12月,比亞迪入股激光雷達公司速騰聚創并達成戰略合作協議;2022年1月,比亞迪投資芯視界微電子,進一步布局適用于自動駕駛的激光雷達;
2022年,比亞迪宣布與英偉達,在智能駕駛方向達成合作,2023年開始搭載搭載英偉達DRIVEHyperion平臺,2024年搭載DriveThor芯片并采用英偉達芯片進行云端訓練。
2024年,與華為簽訂智能駕駛合作協議,主要針對方程豹,首款產品豹8搭載華為乾崑智駕ADS3.0。
對外宣傳上,比亞迪聲稱自己是“開放合作+深度自研”兩條腿走路,未來會逐步強化全棧自研能力,包括算力芯片、算法、大模型等。
比如公司2023年開始量產使用的高階智駕系統被命名為“天神之眼”(另一智駕系統被命名為Dipilot),公司宣傳其架構系統定義和全棧自研,而且大模型技術實現了從 2D 到 3D 的感知算法飛躍,并通過端到端的學習方式,提升了系統的感知、決策和執行能力。
雖然比亞迪歷史上在垂直一體化中想來都做的不錯,但其實高算力芯片基本從未涉及過,旗下的比亞迪半導,主要做功率半導體和MCU,帶一定算力屬性的CIS都做的很一般,更何況10TOPS甚至100TOPS的算力芯片。而對于算法、軟件和模型,這更不是公司傳統優勢項目。
3.從高端品牌開始試水
從2021年開始,比亞迪智駕主要在中高端車型上試水。比亞迪目前搭載 NOA等高階智能功能的品牌主要為仰望、方程豹、騰勢系列以及王朝、海洋的少數高端車型:
基于地平線單征程5的方案,在20萬元級的漢等車型上量產;
基于英偉達單OrinX配合雙激光雷達方案,在30萬元級的騰勢N7上量產;
基于英偉達雙OrinX配合三激光雷達方案,在110萬的仰望車型上搭載。
不過根據統計,比亞迪 2024 年高速NOA/城市 NOA 智駕滲透率分別為1.0%/0.5%,也仍然只是剛剛起步,與行業的整體滲透率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4.全面鋪開
歷史上,比亞迪輔助駕駛系統主要包括 Dipilot和“天神之眼”,分別可實現 L2 級以及 L2+級別自動駕駛。其中Dipilot輔助駕駛系統于2020 年推出,芯片部分自研,軟件算法依賴博世,已用于漢 EV 車型,等 Tier1。高階智能駕駛系統天神之眼于2023 年推出,。
為了淡化不同車型之間的差距,比亞迪未來估計不再公布具體的芯片品牌與型號,而將智駕的計算平臺統稱為DiPilotxxx,尾綴的數字大小將隱含算力能力。我們估計,其低算力的將混用英偉達和地平線的芯片,中高階的算力仍需要全面依賴英偉達。
根據DearAuto對比亞迪海洋網總經理張卓先生的專訪,未來比亞迪將在15萬元及以下車型上,全面搭載自研的智駕系統,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這比小鵬P7+更進了一步,推動智駕平權;尤其10萬元作為車的最大出貨區間,這一轉身無疑將引發市場的高度關注。
我們推測,在20萬以內的車型中,提到的智駕可能受限于成本,最多只能配置高速NOA,中高端車型則是城市和高速NOA都會配置。
03
智能化山高路陡
基于比亞迪在過去輝煌的戰績,粉絲和投資人大部分是看好比亞迪的智能化的。在過去面臨涉及生死存亡的問題,比亞迪都一一解決了,而智駕這種錦上添花的議題,比亞迪拿下似乎順理成章。
但我們認為,比亞迪對于推動智駕平權是最重要的玩家,但對于成功的幅度我們是持保守態度的,市場當前基于比亞迪歷史上的成功,就對比亞迪的智駕的樂觀預測是要打折的。因為現階段看好比亞迪的智駕,是把過去制造、品牌的傳統優勢,線性外推到智駕上。
細數比亞迪歷史上面對的所有新問題,無一例外都是“制造屬性”的問題,屬于公司自己題庫中能找到答案的,比如前面說到的電池、架構等。而智駕,是算力和算法的問題,在這點上,比亞迪和其他燃油車廠并無二致,都可以說是白紙,所以才有了前面的大規模和產業鏈合作。
還是照舊看看模范生特斯拉的標準作業,從馬斯克入局電車開始,就是智能化和電動化并行,而不是電動化之后再補智能化的課。
早在2013年,特斯拉就開始探索自動駕駛技術,并在2014年10月與Mobileye合作,發布了第一代自動駕駛硬件HW1.0,并率先搭載在Model S;2016年特斯拉轉向與英偉達合作,推出了HW2.0系統,搭載了英偉達Drive PX2平臺;2019年發布了HW3.0系統,正式轉向硬件自研,推出了首款完全自研的FSD芯片,自此特斯拉從芯片、算法到算力的全面自主掌控。
只不過特斯拉電動化先成功,2016年靠推出model3,后成功登頂全球第一車企寶座。
而特斯拉早早布局的智駕,可以說每一年進展都在低于馬斯克給市場的指引,當然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智駕的難度之高。直到2023年,特斯拉發布了FSD V12,成為全球首個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實現了從感知到決策的閉環架構,才讓大家看到商業化成熟的影子。
比亞迪與特斯拉,未來是兩家率先年出貨量完成5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絕對王者。但特斯拉從一開始就將智駕作為最優先的戰略,而且也是靠挖角傳奇大神Jim Keller才解決芯片自研的問題。而比亞迪的戰略,卻是先跑量,再補智駕的短板,甚至對于智駕平權,都有些匆匆上馬的感覺。
到底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出發點就是對的”,還是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情、成熟再介入也不晚,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但對于智駕,我們可能更加傾向于認為,出發點正確可能更容易到達彼岸。講到這兒,不得不說一句題外話,可能一直被大家淡忘的小鵬,在這點上做的更好,可能它在智駕時代會有超預期的表現,值得大家重新關注。
至少站在當下來看,通過復盤特斯拉、華為的智駕之路,我們知道智駕技術積累絕非一朝一夕,那對于沒有軟件和算力芯片基因的比亞迪來說,雖然全盤智駕,但追趕之路只會更難,雖然市場已有的標準化方案能夠保證下限,但真正核心的技術都是閉源的。
另外一方面,搭載智駕系統,將使得單車成本抬升3000-5000元,而當前的車市下顯然無法通過漲價來轉嫁給消費者,更難通過服務收費實現盈利。推智駕看起來就變成不得不做的成本項,這勢必要擠占單車利潤,對于2025年可能目標銷售550萬的比亞迪來說,又是一筆不小的隱性費用。
轉載開白 | 商務合作 | 內容交流
請添加微信:jinduan008
添加微信請備注姓名公司與來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