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商業標準報》1月16日報道,印度智庫“全球貿易研究倡議組織”(GTRI)宣稱,中國新版出口限制規定將導致印制造業面臨供應鏈延誤和中斷的巨大風險。
近日,商務部服貿司發布關于《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調整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其中限制出口部分新增電池正極材料制備技術。
根據《目錄》顯示,限制出口部分涉及化工制造、建筑裝飾、有色金屬冶煉等類別。
目前,印度制造業對中國供應鏈依賴嚴重。中國近年來,印度通過從中國大量進口工業品中間件的方式來發展制造業,導致印度對華進口額或貿易逆差規模持續上升。
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中國2024年對印度出口1204.81億美元,同比增長2.4%;自印度進口179.97億美元,同比下降3.0%,中國對印度的貿易順差規模達1025億美元。而在2014年,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僅為380億美元。
同時,除了直接從中國進口商品以外,還有大量的中國商品通過越南等東盟國家出口到印度。
印度目前在電子產品、新能源和醫藥原料等多個產業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的中間件和原材料。
近年來,雖然印度手機和電子行業的出口大幅增長,但也是依賴從中國大量進口工業品中間件,印度手機和電子制造業仍然以進口零部件進行組裝為主。
2023年,印度從中國內地和香港進口價值超過180億美元的電子元器件,占印度此類產品進口總額的一半以上。
據印度對外貿易總局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印度將有2500億美元的電子元件依賴進口。
連印度一直以來引以為豪的藥品行業,許多重要的醫藥原料也依賴中國。據印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22年,中國在印度化學品和藥品進口中所占的份額增長了50%以上。
印度政府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的電動汽車行業,也離不開中國的供應鏈。
為應對該挑戰,GTRI建議印度政府加強與日本和韓國等國家的合作,減少中國的依賴;同時,GTRI建議印度加快本土制造業發展,以對沖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但日本和韓國也嚴重依賴中國的供應鏈,據日本通商白皮書顯示,日本有1406個品類(在品類總數中占3成以上)的超一半進口額來自中國,而來自美國和韓國的品類數量僅分別為252個和151個。
據韓聯社報道,韓國自海外進口的主要產品中,半數以上來自中國,尤其在芯片生產所必需的稀土類金屬和二次電池核心原料上,對華依賴程度很高。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韓國進口規模在1000萬美元以上,對特定國家依賴程度超過50%的產品共計1176種,其中584種產品主要自中國進口。對特定國家進口依賴度超過75%的603種產品中,330種主要自中國進口。
同時,雖然印度近年來一直在大力發展制造業,但始終未能取得突破,印度制造業占比已經停滯了十余年。在這種背景下,印度制造業難以擺脫中國供應鏈。
由于惡劣的營商環境、熟練工人嚴重短缺和跨國企業在印度難以盈利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印度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連續大幅下降。
印度制造業還面臨東盟國家越來越大的挑戰,印度近年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全球占比不升反降。
近期,印度前央行行長拉詹表示,印度缺乏發展制造業的基礎,并已經失去了大規模工業化和出口導向復制并趕超中國的機會。印度走制造業發展路線是死路一條,必須走服務業立國之路,而且是高端服務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