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硬科幻電影因為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度,一直以來受到大量觀眾的歡迎,也吸引著大批的創作者投入到這個領域。這類電影不僅展示了科學的進步,也探討了人類未來的命運和社會變革,但是要創作出優秀的工業題材科幻電影,并非易事。基于對于硬科幻電影的理解、創作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我建議以優秀的硬科幻小說作為硬科幻電影創作的基礎。科幻小說,特別是硬科幻小說,是典型的類型文學。優秀的科幻小說可以為硬科幻電影創作提供良好的創作基礎,奠定影片堅實的硬科幻基礎。硬科幻電影需要建構一個詳盡而且合理的未來世界。這要求創作者首先明確電影的時代背景和環境設定,并想象出符合這一時代背景和環境設定的各種未來事物的特征,尤其是工業成分的特征。無論是末日題材的荒無人煙,還是科技感較強的未來城市,都需要有清晰的描繪。而這恰恰是優秀的硬科幻小說的長處。以電影《流浪地球》,特別是《流浪地球1》為例,劉慈欣先生的原著小說使這部電影呈現出未來工業具有的宏大圖景,并且充滿了豐富而真實的細節,使整個電影故事的背景和情節的設定符合未來的科學水平和邏輯特征。
第二,硬科幻電影要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與科學原理。硬科幻電影強調科學原理的嚴謹性,創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相關科學領域的知識,確保電影中的情節和細節都經得起推敲。優秀的硬科幻小說恰恰是具有嚴密科學邏輯的,對于未來事物,包括對于未來工業產品的構想也往往更加復雜,符合科學原理,而且極有可能在未來得以實現。
第三,硬科幻電影應該注重氛圍和情感的塑造。硬科幻電影需要呈現出未來世界的神秘氛圍,從而為當代觀眾創造出陌生感、興趣感。對于工業題材的硬科幻電影而言,往往需要在電影中表現出緊張忙碌的勞動場面和復雜的工業設備。在這些元素出現的時候,通過電影技術營造出獨特的氛圍,創作者需要善于利用這些元素,通過鏡頭和光影的運用,讓觀眾感受到工業世界的魅力和力量。同時,電影中的情感元素也不容忽視。通過塑造立體有血有肉的角色,可以讓溫暖的情感元素與冰冷的工業元素產生強烈對比,從而增強影片的內在情緒張力,讓觀眾在關注科技發展同時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和情感的力量。
第四點,硬科幻電影需要將技術和藝術高度結合。工業題材的硬科幻電影往往需要涉及到大量的特效和場景設計,需要將技術和藝術高度結合,創作者需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比如3D建模,虛擬現實技術等等,呈現逼真且富有想象力的未來世界。同時這些技術手段也需要與電影藝術表達相結合,讓觀眾在欣賞科技奇觀的同時,感受到電影的藝術魅力。
第五,硬科幻電影要有深邃的哲思。在創作工業題材硬科幻電影時,創作者需要勇于創新和突破,進行深入思考,通過電影反映深邃的哲思。無論是故事情節的設定,角色的塑造,還是視聽語言的運用,都需要有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表達方式,體現對于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否則即便應用再炫酷的電影技術,影片也很可能因為缺乏靈魂而顯得空洞乏味。
工業題材電影的創作需著重關注對人的塑造
王曉罡|中國鐵道出版社大眾出版中心副主任、中國鐵路文聯影視分會副秘書長
發展工業題材作品的創作需要關注以下幾點:一是如何與行業相結合。可以考慮形成“工業題材+”的方式,即加人物、加重要事件、加重大創新。二是用什么方式來講。在敘事手法上,需著重關注對人的塑造。當前,行業出版社在出版本行業題材的作品時,往往會將工業題材與行業建設中的人物事跡簡單化為好人好事,這會導致內容的千篇一律與臉譜化。此類表述因缺乏新穎的敘事技巧,使得故事傳達不夠生動有力。三是用什么方式來傳達。以往的傳播方式傾向于灌輸式傳播,即“我想讓你知道什么”的思維模式,而忽視了受眾可能的需求與期待,即“你可能希望得到什么”。解決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或許能為工業題材電影的創作開辟更加光明的未來。
應力求展現工業生產流程的秩序之美、工人群體的情感真摯之美以及工匠精神的細膩之美
柳樺|編劇,主要作品:《駐站》、《珠江人家》《香山葉正紅》等
第一點,我們怎么寫:如何在工業題材創作中落實文藝的人民性?首先要求創作者本身具有工匠精神。在工業題材的電影創作中要格外重視采風。總書記講,“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也有內心的沖突和掙扎。”因此,在撰寫關于某一工業門類的作品時,我們首先要聚焦于人物,這或許是行業內部作者與行業外部編劇在創作視角上的主要差異。我們尤為注重展現行業內人物的風采,通過實地采風,深入了解該門類工人的獨特性格與特質。同時,在關注人物之外,還需悉心體察行業的鮮明特點,盡可能地全面掌握該行業的各個方面。唯有將我們所了解的內容以專業的筆觸加以呈現,方能實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追求,從而充分展現工業題材的獨特質感。
第二點,我們寫什么:談及工業題材影視劇所應具備的質感,我們應力求展現工業生產流程的秩序之美、工人群體的情感真摯之美以及工匠精神的細膩之美。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最為理想的效果是通過生動描繪工匠精神的精髓,進而映射出銳意進取、勇于創新等民族精神的內涵。要實現這一創作目標,我認為在深入洞察行業特性的基礎上,還需嘗試超越工業題材本身的局限,從國際視野和更高維度出發,審視并闡述該工業門類在整體民生中的關鍵地位與積極作用。在此基礎上,發掘并精準描繪出該行業工人群體的價值認同與自豪感,使作品更具深度與感染力。
第三點:還有哪個工業門類沒有寫:就總量而言,工業題材影視劇的創作數量相對匱乏。專業編劇涉足此領域,通常經由幾種途徑:一是當某個工業門類取得顯著成就并產生宣傳需求時,會組織創作者進行相關內容的編寫;二是當社會興起某種反映當代工業發展趨勢與優勢的時代風潮時,編劇便會積極投身創作。據我了解,近兩年的工業題材作品,主要聚焦于高鐵建設、電動汽車、核電、通訊、北斗導航、芯片制造等工業門類。然而,尚有眾多工業門類未能得到展現,不為大眾所熟知,而這些領域中又有著無數工人默默奉獻著他們的青春與汗水。因此,工業題材無疑是一座亟待發掘的富礦,我們應當鼓勵更多創作者投身于觀眾相對陌生的工業領域,以豐富影視創作的內容與深度。
工業題材有時候要“硬漢柔情”
肖旭馳|編劇,主要作品:《西北歲月》《灣區兒女》《水落石出》等
第一,專業的事情一定是專業的人去做。眾多詩人、散文家、小說家及行業作家盡管在生活體驗上較我們更為豐富,但在掌握影視創作規律方面往往存在不足,對于有明確意向想完成文學向影視轉化的作品來說,這正是導致很高比例難以轉化成功的關鍵原因所在,根源在于他們缺乏影視編劇的專業思維。因此,有必要將文學創作與影視專業編劇相結合,通過雙方的緊密合作與相互啟發,對文學作品進行孵化與推進,以期實現文學與影視的深度融合與成功轉化。
第二,工業題材有時候要“硬漢柔情”。工業題材往往給人以宏大行業敘事的初步印象,但我認為,工業題材同樣可以展現出“硬漢背后的柔情”,即以宏大的行業背景為依托,通過細膩的手法聚焦于微小的情感細節。從資本的角度來看,如果受資金、票房的限制,工業題材“大可大寫,小有小寫”。從編劇與行業專家的視角出發,在政策層面所強調的題材與方向上,我們固然可以從宏觀角度進行闡述,但與此同時,也應善于在宏大的敘事框架中挖掘細微之處, 以展現行業內人士真實的工作特色和喜怒哀樂的生活狀態。
第三,工業題材要有胸懷,同時也要有情懷,它要有溫度,同時也要有深度。工業題材作品不僅承載著歌頌時代精神、為行業加油鼓勁的功能,同時也應具備展現行業中苦、累和悲歡的能力。當前,不少工業題材電影在概念上顯得宏大,但在內容上卻缺乏深入真實行業生態的細膩描繪,缺乏符合影視創作規律的戲劇化表達。我認為,應當鼓勵編劇去創作那些能夠緊密貼合實際、深入行業內部的工業題材作品,而不僅僅是出于宣傳的目的。唯有如此,工業題材的影視作品方能更加具備藝術的感染力,真正觸動人心。
“工程治國”的理念應在工業題材作品中得到融合與體現
鄭軍|科幻作家、中國投資協會投資信息專委會科幻產業辦公室首席顧問
我們反復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那么中國究竟有哪些獨特的故事值得向世界分享呢?“工程治國”便是其中一個。自遠古時代的大禹治水,歷經秦始皇、隋文帝的雄偉工程,再到近代的洋務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56項工程”,直至當代,中國始終秉持著通過大規模工程來治理國家、提升國計民生,改善社會生產力。而這種傳統在西方歷史上并不顯著,因為自中世紀羅馬帝國衰落后,西方分裂成眾多小國,難以承擔大型工程。西方的工業化進程始于民間科學家的個人實驗,隨后工廠進行工業改革,最終引發了工業革命。直至20世紀,西方才出現如曼哈頓工程、阿波羅計劃等由國家主導的大型科學工程。在這一獨特主題上,我們能夠向外界講述那些他們未曾耳聞的故事,這是我們應當著力呈現的內容。
因此,“工程治國”應作為我們國家向世界傳播的一個重要理念。在全球范圍內,我們具有獨特的能力去打破界限,向世界各國推廣這一觀念,即國家制作大型工程其實可能改變很多中小國家的國運。鑒于此,我期望工業文學能夠進一步升華,達到聚焦于“工程”這一更高層面。工業題材的關注點應回歸至那些在未來五至二十年內將深刻影響世界的重大工程項目上,并希望“工程治國”的理念能在不久的將來,在工業題材作品中得到融合與體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