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節,很多人就很糾結,有人說年輕人反感過年,其實老年人也反感過年。有一個河南老頭吐槽春節的名場面被很多人轉發:“我最膈應(反感)的就是過年,過年球事多,打亂正常秩序...”
過年讓人反感的事:
一、走親戚
走親戚,你來我往,互相交換一些超市買的雞蛋、牛奶、酒水和點心。有的親戚多的,走完了家里一堆交換的禮物,其實大多都是添加劑產品,沒多少能堅持吃完的,好多都浪費了。
有些親戚其實你并不想去,比方說兩家關系其實并不太好,或者去了以后對方東拉西扯,讓你很窘,但不去又不行。這樣的走親戚就走成了形式主義,是走給對方或者別人看的,讓外人看到你盡了禮數。
二、生活的不便
因為過年要回家團聚、走親戚,很多人不得不集中在這十幾天,乘坐各種交通工具回家,春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但這場遷徙并不是愉快的:搶火車票、擠火車、高速上堵車,遇到極端天氣還可能在高速上挨餓挨凍。
對于不回家過年的人同樣不方便:超市、小飯館、一些玩樂的地方可能會停止營業。即便有一些地方開業,也因為春節期間服務不是那么周到或者加收服務費,提高了消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其他的還有啥大家留言...
反感過年的時間節點
1、大家并不是一開始就反感過年,大部分人童年是喜歡過年的,過年意味著有寒假,而且這時候為了圖個吉利,大人一般都對小孩要求寬松,會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還有新衣服和壓歲錢。幾十年前超市沒有普及時,人們過年主要靠到市場上趕集采購,那種氣氛也是現在少有的。很多人家的對聯、炸貨、熟食還要自己在家上手,這些都讓小孩們感覺很好奇,好奇心的滿足是小孩們擁有最高價值的情緒。
可這些快樂是由大人提供的,也就是20年后的你,創作喜劇的大師往往在生活中是沉默寡言的,創造喜慶生活的成年人內心也是很煩躁的:過年要規劃行程、采購、走親戚,這些都要操心很多。
2、數字化提前透支了人們的驚喜。小時候喜歡過年還有個原因,就是能夠見到很久見不到的人。比如某個舅或者伯在外地,某個表哥或者表姐在外地,真是一年見到一次,這些關系說遠不遠,說近不近。打長途電話或者寫信沒有話頭,畢竟沒有專門事項。
現在好了,手機、微信很方便,再瑣屑的事都刻意隨時聯系,而且朋友圈和抖音也能時刻看到對方的動態?;ヂ摼W的便捷性,使得全國各地的信息都能夠迅速碎片化流轉,失去了神秘感。因此過年的時候大家見面沒什么可聊的了。
傳統的過年,還能維持多久?
對80后這一代人來說,其實走親戚的習俗已經開始沒落了,很多人都是看著老一輩人的面子,一旦祖輩或者父輩中有人走了,關系可能就斷了。
而且很多人自己是獨生子女,孩子也是獨生子女,意味著他們將來都沒有姑、姨、舅了,自然也就沒有親戚了。
那么過年也就只剩下貼對聯和放鞭炮了,對于城市居民來說前者就是到超市隨手買的事,后者大部分城市的市區都不允許,年味自然就淡了。
春節這個假期的改良,自然會在未來一二十年里水到渠成。
不盲從、看世界,從現在開始
珍愛老桃,順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