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qí),是一個寫法不復雜但使用頻率卻不算高的漢字。多數字典對于“淇”就收錄了一種解釋,那就是:“水名,在河南省北部(河南的淇縣就因淇水而得名)。”《詩經》中有云:“籊籊竹竿,以釣于淇?!?/p>
乍看前面這段介紹,似乎與膠東半島并無關聯。但實際上,膠東范圍內亦有帶有“淇水”字樣的地名,那就是萊州市的“淇水”村。
觀看地圖可以發現,這個淇水村位于萊州市北郊,屬城港路街道管轄。關于該村的由來,地名資料收錄的說法是:明初姜姓建村,南鄰淇水河,村因河名淇水。
(▲淇水村的位置示意)
這里提到的“淇水河”,雖然總體規模不算突出,但由于距離萊州城(掖城)比較近,且直接流入海,因此在清代的《掖縣志》中就有專門記載。縣志在“山川”章節中稱:“淇水河,城北十里,出雙鳳山,徑北十里鋪,西北流至諸(朱)旺入于海。”在“藝文”收錄的《掖山水記》(作者:張祖述)中也有記載稱:“大基之陰,泉出為淇水河,涉十里鋪,匯大原,達朱汪(旺)入于海。”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淇水河”之外,淇水村本身在《掖縣志》中也很有存在感,這主要與該村的地理區位和當時的特殊功能屬性有關。
在地理區位上,淇水村地處掖城以北不遠,又臨近大路(登萊官道),因此設有“急遞鋪”。即《掖縣志》所稱:“東北路通登州府鋪八,淇水,縣東北十二里。”
而除了具有“驛遞”功能之外,淇水村在明清時期還具有相應的“防御”和“倉儲”屬性。其中,在防御方面,當地設有一座“墩”,即“淇水墩”(設有馬兵二名,守兵三名);在“倉儲”方面,當地的“淇水倉”是明代掖縣十二所“社倉”之一(每倉有廒房三間,后來荒廢)。
由于淇水村相對特殊的地位,其在明清時期掖縣鄉社區劃體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根據縣志記載,清代掖縣的“臨過鄉”所轄十三社當中,就有“淇水”社??偠灾?,淇水村算是一個比較有歷史底蘊的地方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