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熟悉操作而容易頻繁誤觸的老年人,成為誘人的便宜流量。
作者|小遙
編輯|原野
這屆大學生有自己的寒假作業。
為家里老人解決手機出現的問題,是其中標配。智能手機普及到老家,成為很多老人打發時間的最佳工具,也由此引發出問題。比如,有人會在直播間網購并不需要的奇怪商品、有人會拿1個月退休金打賞。
更多的老年人,手機淪為了APP的“培養皿”——你很難想象一部手機里能塞進170個APP,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從未見過的。
而這只是老年人網癮的一個縮影。
01 培養皿
“幾個月沒回家,爺爺的手機已經變成培養皿了”。
當大學生們放假回家,面臨一年一度的“固定任務”——幫助家里甚至整個村里的老人解決手機操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時,有人看著他們內存嚴重不足的手機,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這部被稱為“培養皿”的手機,安裝了足足170個應用,占據了手機桌面的7頁,全部展示一遍就要花費7秒。它們囊括了各個領域,一半以上的名字和圖標都極為相似,其中還有很多看起來不像是以老年人為主要用戶的APP,比如:人人視頻、熊出沒、姨媽記、新氧醫美、BOSS直聘等。
全面程度令網友不禁感嘆:應用商店都得從這進貨。
大學生奧奇在這學期開學時幫爺爺奶奶換了新的智能手機,還特意關閉了所有軟件安裝的權限,但寒假回來,他還是陷入到重復工作之中:卸載、反復卸載。
因為兩部手機的內存都只剩下10%。他花費一整個上午,卸載了奶奶手機上的130個APP,并給兩部手機都安裝了可以跳過廣告的APP,但幾天后,兩部手機上還是多出了十幾個新軟件——爺爺奶奶已經養成每天在視頻軟件看廣告賺錢的習慣,關閉彈窗時經常誤觸,導致下載了廣告中的軟件。
看起來,奧奇的手機清理工作,就像是一場西西弗斯式的徒勞。
某種程度上,這是由老年人網癮帶來的大學生寒假作業。
QuestMobile發布的《2024銀發人群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9月,銀發人群月活躍用戶達到3.29億,月人均使用時長129小時。由于對手機操作的不熟練,他們很容易誤觸廣告,被動下載APP,又不知道如何卸載。
正如細胞會在培養皿內吸收養分迅速生長,這些軟件在吃掉手機內存的同時,又會彈出新一波的廣告,引導用戶安裝新的軟件。
它們的下載通道隱藏在各處。
在當下投放的移動廣告(指用戶通過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應用或網頁時顯示的廣告)中,這些軟件占據著較高的比例,這讓老人誤觸所帶來的流量能夠很大程度上流向它們。
根據移動廣告情報分析平臺AppGrowing發布的《2024年上半年移動廣告流量白皮書》,2024年上半年,全網在投廣告數量超過4.6億條,且整體廣告投放數呈上升趨勢。具體來看,社交婚戀、游戲和文化娛樂行業投放比例均在10%以上,生活服務、綜合電商和工具應用的投放比例也都超過了5%。
上述白皮書列出的APP推廣總榜中,前50名中,有超過一半的軟件并不大眾化,甚至榜單第一也是如此——這個叫做“愛聊”的交友軟件,相比同賽道的頭部選手soul、陌陌,知名度顯然要略遜一籌。
圖:七麥數據顯示,2025年1月中旬在蘋果應用商店的單日下載量為3284次。而soul、陌陌均在萬次以上
愛聊還算是具備一定知名度的APP,老年人的手機里,還有很多年輕人完全沒見過的APP。
一般來說,軟件開發者的盈利方式主要有兩種:廣告、用戶收費。小APP大多是前者,它們知名度不夠,連主動下載都很難獲得,更別說是收費了。于是,它們更通常的做法是在軟件內部設置廣告位,通過用戶的點擊瀏覽獲得收益。
某種程度上,它們就是流量生意里的二道販子,通過投放廣告獲得流量,再以廣告位等方式,把流量倒手賣出去。
大多投放平臺采用推薦機制,廣告的轉化率,即廣告投放后用戶從觸達到采取行動(點擊、下載、購買等)的比例,往往與后續的曝光能夠達到正相關。即使誤觸造成的點擊和下載并沒有直接帶來用戶,廣告的轉化率也會有所提高,而系統算法會因此增加這條廣告的曝光頻次,使其觸及更大范圍的群體。
因為不熟悉操作而容易頻繁誤觸的老年人,成為誘人的便宜流量。
02 網癮
除了桌面上密密麻麻的軟件,深夜里亮著的手機屏幕和幾乎不間斷傳來的聲音,同樣以很難讓人忽視的方式,將老年人的網癮問題直觀地展現在眾人面前。
以至于出現一個荒謬的景象:雙方位置調轉,大學生需要反過來提醒長輩“吃飯的時候不要玩手機”“晚上看手機對眼睛不好”,并呼吁各大平臺推出防沉迷模式。
新京智庫發布的《2024老年群體網絡防沉迷調查報告》顯示,在60周歲以下的年輕群體眼中,老年人使用網絡存在導致作息不規律、身體健康問題、影響家庭關系的潛在影響。
沉迷手機,的確已經讓許多老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規律作息、早睡早起、做事高效,這些曾經屬于他們的“美德”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作息顛倒,甚至在70歲“喜提”近視。《2024老年群體網絡防沉迷調查報告》中,有超過63%的老年人表示偶爾感到身體疲勞或視力問題,17.26%的人表示經常出現這些癥狀。
他們都在用手機干什么?
刷短視頻、資訊類軟件是首選,《2024銀發人群洞察報告》指出,銀發人群使用總時長占比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短視頻、即時通訊、綜合資訊,其中短視頻和資訊的占比達到35.1%和11.3%。
除此之外,包括在線閱讀和有聲聽書兩個細分領域的數字閱讀,是2024年一級行業中銀發人群的活躍滲透率增長最快的。
更具體的來說,是看霸道總裁題材的短劇小說,聽說書形式的時事解讀、摻雜著明顯錯誤的科普,為上演著離譜抓馬劇情的直播間買單,進行被年輕人稱作“電子撿紙殼”的活動——通過刷視頻看廣告的方式賺以分、毛為單位的錢。
即使這些舉動在家人眼中十分無法理解,他們依然樂此不疲。
學新傳的團子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將這種現象解讀了一番:缺少工作、家庭貢獻和社交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老年人只能依賴媒體內容填補內心的空虛,這與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沒有本質區別;而能否解決,就要看周邊環境和個人的條件了。
雖然理解老年人也存在娛樂需求,作為“過來人”更了解娛樂軟件的上癮性,但出于健康考慮,大學生們還是紛紛決定行動起來,幫助他們抵抗網癮。
小碧是其中之一。
面對前段時間做了手術,卻不遵循“多休息、適當運動”的醫囑,反而以行動不便為由整天刷手機的爺爺,她想遍了辦法,最終根據爺爺之前練毛筆字的習慣,得出了一套解決方案。
她為他布置了一個任務:每天為自己寫一張毛筆字,作為節后返校送給同學和老師的禮物。前七天,她每天花了一小時的時間來監督爺爺從短視頻中抽身,終于從第八天開始,她還沒有提醒,爺爺便自覺地拿出了紙和筆。
雖然寫字之后的時間里,爺爺依然會看短視頻,但最起碼,爺爺找回了之前的興趣,使用手機的時長變少了,她覺得,這算是一種進步。
想要將老人們完全從線上“解救”出來,固然并不簡單,但這份寒假作業,他們用心地做了。
頭圖來源|AI制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