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美國教育部教育技術辦公室發布《駕馭中等后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未來之路的能力建設》(Naviga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Building Capacity for the Road Ahead)報告。該報告以2023年發布的《》及相關文獻綜述為基礎,展示了人工智能技術和能力的廣闊前景,提供了基于證據的見解,以幫助機構領導者解決政策問題,并利用人工智能支持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功。
報告指出,未來幾年,人工智能的進步可能會對社會的各個方面和每個經濟部門產生深遠影響。在這種背景下,中等后教育機構具有雙重作用:一是戰略性地利用人工智能,幫助所有學生,特別是那些歷史上服務不足的群體,更多地獲得高等教育并取得成功;二是讓中等后教育學生為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所塑造的不斷變化的職業前景做好準備。
該報告強調指出:
1.只要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符合教育機構的共同愿景,并利用基于證據的原則,人工智能的使用就可以支持對學生各種需求的適應性和響應性。
2.人工智能工具的推出和建議應與人類監督適當平衡,以支持符合教育目標和道德標準的有見地和明智的決策。
3.人工智能平臺應該增強而不是取代教師和管理人員在領導運營、提供指導和為學生提供支持方面的專業知識。
4.為了抓住人工智能的機遇,機構應該測試和評估人工智能平臺,并建立教職員工和學生的能力,以支持他們安全、負責任和非歧視地使用。
報告指出,人工智能與中等后教育的融合為加強對學生的支持和服務、改善學術成果和學習、促進創新研究和開發以及為全球數字經濟加強職業準備提供了獨特的機會。實現這些潛在的好處需要仔細的預見和勤勉的規劃。為此,報告提出以下建議,以支持領導人的努力。
建議1:制定透明的政策,說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支持中等后教育環境中的業務活動。人工智能政策可以涵蓋管理招生、注冊和資源決策等核心領域,并通過讓利益相關者了解如何使用數據來支持決策以及如何做出決策,幫助確保公平、問責和信任。
雖然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招生和注冊過程的質量,以及更普遍的資源決策質量,但機構應該制定安全透明地使用人工智能的政策,以避免偏見持續存在,并加劇學生的不公平結果。
為了避免這些意想不到的負面結果,機構的人工智能政策應該在人工智能平臺開發或采用過程的每個階段都強調透明度、準確性、隱私性和道德考慮。
建議2:創建或擴展基礎設施,以支持人工智能在教學、學生咨詢和支持以及評估方面的創新應用。基礎設施應支持和鼓勵符合共同教育愿景的人工智能使用,并提高教育質量和學生成功。基礎設施應包括對實驗項目的支持,以及教職員工對人工智能整合的專業發展。
支持在中等后教育中安全、公平地使用人工智能需要數字基礎設施和人力基礎設施。“EDUCAUSE高等教育人工智能準備評估”(EDUCAUSE Higher Education AI Readiness Assessment)可幫助機構確定其對這兩種類型基礎設施中戰略性人工智能計劃的準備情況。就數字基礎設施而言,強大而安全的數字網絡對于保護敏感數據和維護隱私至關重要。
建議3:嚴格測試和評估人工智能驅動的工具、支持和服務。在部署前,對人工智能驅動的平臺進行嚴格的研究和評估。使用持續改進的方法,以確保其有效性,安全性,并符合教育目標和學生的需求。
測試和評估人工智能并不是單一的,盡管它的各種元素有時是相互關聯的。這種關系可能導致機構忽視人工智能影響的重要方面,而這些方面可能會對機構產生長期影響。因此,機構應該測試人工智能產品和服務,以確保其安全、公平,減輕算法歧視的風險,并保護學生隱私;同時,應該通過測試、反饋和改進的迭代周期來評估人工智能系統。
建議4:尋求合作伙伴,設計和迭代測試教育應用中的人工智能模型。與行業、非營利組織和其他中等后教育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設計和測試人工智能,包括人工智能用于提升學習體驗、改進機構運行和支持學生的不同需求。
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和技術開發人員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再多個方面為教育機構(或教育機構聯盟)帶來益處。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學方面的專業知識,研究人員在測量和評估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及技術公司的技術專長和資源,都使機構受益,從而創造出更適合機構特定需求的教育解決方案。
機構應該構建合作伙伴關系,以便將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納入整個人工智能開發和部署過程,并尋求不僅包括決策者,還包括那些受產品或服務設計選擇影響最大的人。通過持續的合作,教育機構、研究實體和技術合作伙伴將更好地改善學習環境和學生支持系統,并提高運營效率。
建議5:鑒于人工智能對未來工作和職業機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應審查、調整和補充課程設置。機構可以定期評估現有課程,并可能創建新課程,為學生和工人提供必要的技能,以應對受人工智能影響日益嚴重的就業市場。
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中等后教育采取積極主動的方法,確保學術課程保持相關性,并為學生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做好充分準備。人工智能對當前和未來工作角色的潛在影響表明,需要重新評估中等后教育課程的相關性和充分性。為了支持學生,機構應該做好準備重構教學,重點關注哪些對于那些對于駕馭不斷變化的工作世界中至關重要的能力,例如批判性思維、創造力、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
學術領袖應該評估其學科職業所需的能力,同時考慮到生成人工智能工具能力和相關進展。這種評估還應解決人工智能進步對特定角色和任務以及新的人工智能密集型角色或任務的到來可能產生的潛在積極和消極影響。
機構還應該為所有學科的學生提供人工智能素養技能(即批判性地理解、使用和評估人工智能系統的知識和技能,維護安全和道德),以及他們職業生涯可能需要的人工智能專業課程。這包括適當強調自動化對各個領域的不同影響,并強調那些預計任務特定自動化率高且對工人需求總體增加的領域。
資料來源: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25). Naviga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Building Capacity for the Road Ahead. https://hdl.handle.net/20.500.12265/236
[本文為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本文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課題組成員整理,課題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內容僅供參考,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官網下載該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