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莉:
在醫學路上永遠逐夢
01
初識家醫青澀不甘
2008年,大學畢業的劉燕莉揣著滾燙的畢業證躊躇滿志地踏入“魔都”上海,一心想實現自己的“醫學夢”,最后落腳在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干就是8年。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像大醫院,這里沒有手術臺上的“驚心動魄”,沒有高精醫療器械的“精準診斷”,有的只是日復一日地走街串巷開展健康教育服務、上門入戶守護重點人群健康……
剛開始,年輕的劉燕莉對這些瑣碎的工作除了不解還帶有些“不屑”。為此,遭白眼、被拒絕是家常便飯,彼時的她毫無成就感。恰逢享譽全國的“鑰匙醫生”嚴正的故事正在上海上演,且嚴正就是劉燕莉身邊的家醫團隊長。“嚴醫生,鑰匙儂拿好,阿拉信得過”,嚴醫生“五星”服務居民的事跡時常牽扯著劉燕莉的神經,也讓年輕的她逐漸意識到:“不只是在醫院里才能治病救人,小社區也有大舞臺”。
02
再識家醫歷久彌新
2016年,滿懷熱情的劉燕莉回到家鄉成都雙流,來到黃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巧趕上雙流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列車,自此成為一名真正的家庭醫生。
當時,雙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兒科服務能力較弱,很多基層醫院都未開設兒科門診。“年紀輕不要怕出力氣”,這是嚴正醫生的口頭禪。“同是基層醫生、家庭醫生,他有51把居民的家門鑰匙,我有什么?我的路在哪里?”劉燕莉常以嚴正醫生為榜樣激勵自己。她帶著對自己一連串的拷問,2017年主動申請兒科轉崗進修,像海綿一樣渴望知識,珍惜每一次學習培訓的機會,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華西婦兒聯盟兒科醫生”。
除了婦幼診療能力急速提升外,劉燕莉更獲得了“圈粉”的底氣。24小時電話問診、下班上門訪視、順路捎藥、被窩里回復居民健康咨詢……她常說:“希望有一天能像單位的游顯飛老師那樣,受到無數患者和居民的信任和尊重。”
03
深識家醫情深意濃
小麗(化名)是轄區一名重度殘疾兒童,家里還有一個殘疾哥哥,父親常年在外地打工,母親只得在家照顧兄妹起居,沒有任何經濟來源,一家人生活十分不易。從事家醫工作以來,劉燕莉每個月都會去一趟小麗家,為兄妹體檢、做健康評估,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多年來風雨無阻。
因長期臥床,小麗極易患呼吸系統疾病,稍不留神就是“支氣管炎”“肺炎”。每每接到小麗媽媽的求助電話,劉燕莉都會第一時間背起診療箱上門。口服用藥不行,就開車接到中心門診來輸液,或者幫她辦理住院。隨著小麗逐漸長大,劉燕莉也早已被他們視作家庭的一分子。年復一年,她也成了小麗家左鄰右舍的“老熟人”。一句句“劉老師好”“劉老師慢走”,飽含著整棟樓居民對她的認可和尊重。一沓沓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協議,是劉燕莉與居民的健康約定,更是居民對她所在團隊的信任和健康托付。
作為轄區3所幼兒園的健康副校長,劉燕莉始終秉持“預防為主、健康第一”服務理念,聯合學校開展健康課堂、健康廣播等豐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兒童和家長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健康知識,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近年來,劉燕莉和她所在的婦幼科室不斷進步成長,相繼獲得“巾幗文明崗”“青年文明號”等榮譽,在各級基層婦幼健康技能比賽中佳績頻頻,她本人也多次獲得“華西婦兒聯盟優秀醫生”“最美家庭醫生”稱號。
“劉阿姨來了”“劉妹妹請坐”“謝謝劉醫生”……一聲聲親切的稱呼,一面面鮮紅的錦旗,催促著劉燕莉和她的團隊不斷前行。“我的夢就在腳下,家庭醫生的路還很長很長……”,從醫近17年,劉燕莉始終保持最初的那份醫者之心,走在追逐“醫學夢”的道路上。
(成都市雙流區黃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姚鵬)
編輯:王超群 校審:朱紅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