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四川省人大代表曾文忠:完善預警,加強排查,監控輿情,化解影響社會穩定事件發生
作者:盛學友 發布時間:2025-01-21 15:06:08 推廣 來源:中國報道
曾文忠代表笑得很燦爛
1月20日,四川省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在成都召開。四川省人代會期間,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副主編盛學友,專訪了四川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曾文忠。曾文忠代表積極履職,建言獻策,在這次人代會,提交8份議案、6份建議,涉及民生、法制、安全等多個領域。
1月21日,身著民族服裝參會的曾文忠代表,會后接受中國報道《誦讀中國》副主編盛學友專訪,就如何更好地化解影響社會穩定事件的發生,進行了深入交流。
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近年來,全國多地發生無差別極端惡性傷人事件,比如駕車撞人、持刀砍人等。
特別是,2024年11月11日,廣州珠海一名62歲的男子樊某,因家庭矛盾報復社會,駕駛越野車在珠海市體育中心附近道路瘋狂撞擊路人,釀成35死43傷的惡性重大事件。
2024年12月27日,珠海市中院依法對被告人樊某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處其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雖然兇手被依法嚴懲,但是這種惡性事件造成的社會影響,以及對百姓心理產生的沖擊,很難在短時間內平復。
請問曾代表,這種問題的發生,您認為都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曾文忠代表:我認為這種問題的發生,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體矛盾未得到妥善處理。
珠海體育中心開車撞人事件,因樊某對其個人離婚后財產分割結果不滿而引發;江蘇宜興職業技術學院持刀傷人事件,因徐某金考試不合格未拿到畢業證以及對實習報酬不滿遂發泄行兇。
當前,社會穩定的風險主要就是部分人因其利益訴求達不到預期,或其他外界因素導致對社會不滿而產生,具有一定的偶發性,這也是化解社會不穩定因素、預防風險的主要任務。
第二,網絡傳播的負面效應。
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得信息傳播速度更快,現實生活中的不穩定因素,易導致心理上的不滿情緒和不滿意見通過網絡空間表達出來,同時受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影響,使得一些人可以隨意發表言論,甚至傳播謠言、煽動情緒,特別是一些偏激、挑起對立的言論,極易導致惡性事件的發生。
第三,國際形勢與外部影響。
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局部沖突和動蕩不斷,武裝沖突、恐怖主義、內戰、政變等不斷涌現,嚴重影響國際安全。
這些國際因素可能會對我國的社會穩定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網絡恐怖主義、生物恐怖主義及人工智能恐怖主義的威脅、國際金融危機的傳導等。
一些外部勢力出于政治、經濟等目的,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干涉我國內政,煽動社會不滿情緒,制造社會混亂,給我國的社會穩定帶來了外部壓力。
第四,普法宣傳不到位。
普法力度不夠,導致在一些與人民生產生活工作切實相關的領域產生矛盾時,部分群眾不懂得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不愿尋求法律的幫助而選擇用自己的方式處理矛盾糾紛,同時存在僥幸心理,對法律缺乏敬畏感。
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您作為省人大代表,對這些問題發生的原因進行了總結,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發生,您是否有更好的建議?
曾文忠代表:為了這個建議,我還是做了很多功課,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推進化解影響社會穩定事件的發生。
一是完善信息收集與預警體系。
建議整合政府部門、社區組織、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資源,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廣泛收集涉及社會穩定的信息,鼓勵公眾通過合法渠道反饋問題和意見,拓寬信息來源。
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信息進行分析和篩選,挖掘潛在的社會穩定風險點,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對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和準確性。
二是加強社會矛盾排查與化解。
相關部門建立定期排查制度,組織專門力量,深入社區、企業、學校等基層單位,對各類社會矛盾進行全面排查,對排查出的矛盾糾紛,要進行分類梳理,建立臺賬,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建立多元矛盾化解機制,通過完善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相互銜接的“大調解”工作格局,充分發揮各調解主體的優勢,形成化解社會矛盾的合力,同時,完善仲裁、行政復議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為群眾提供更多的矛盾化解途徑;
建立矛盾化解跟蹤反饋機制,對已化解的矛盾糾紛進行跟蹤回訪,了解當事人的滿意度和矛盾糾紛的化解效果,防止矛盾反彈。
三是加強網絡監控與輿情處理。
建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機專線等多種形式為民眾表達意見、解決矛盾提供渠道,加強對網絡平臺用戶準入、信息實名和輿情監控處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四是提升應急處置能力與協同合作。
針對可能發生的各類影響社會穩定事件,制定詳細的應急預案,明確應急處置的原則、目標、任務、流程和責任分工。
定期對應急預案進行演練和修訂,提高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加強各部門、各地區的應急協調能力,實現信息共享和資源調配,形成應急處置合力,同時及時、準確地發布事件信息,回應社會關切,防止謠言和不實信息傳播擴散。
五是加大普法力度。
建議司法行政部門增強普法力度,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普及法律法規知識,增強全民法治意識。通過多種形式對民眾關心的,與民眾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法律問題進行普法宣傳,如法律講座、法律咨詢、法治文化活動等,提高公眾的法律素養和依法維權能力,引導民眾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盛學友)
盛學友,民革黨員,資深法治媒體人。中國報道【誦讀中國】欄目副主編。從事法治記者30多年,采訪全國兩會10多年。作品曾獲中央省市級獎項。事跡被央視、經濟日報等全國多家媒體報道。)
中國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