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東京醫科大學醫院消化器內科主任教授糸井隆夫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記者 張桐
人們常說五臟六腑,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還有一個“看不見的臟器”對生命至關重要,那就是厚度僅約2厘米的胰腺。而胰腺癌,則被公認為所有癌癥中最難診斷的類型。數據顯示,2005到2015年,中國胰腺癌的總體發病中標率平均每年上升2.78%,總體死亡中標率平均每年上升2.24%。胰腺癌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讓許多人將其視為“死亡判決”。然而,罹患胰腺癌真就意味著無路可走嗎?
今天,我們走進了日本全國胰腺手術數量最多的大學醫院——東京醫科大學醫院。該院的消化內科與消化外科不僅在胰腺及膽道疾病領域處于日本頂尖水平,更在全球享有盛譽。消化內科主任教授糸井隆夫更是國際消化道內鏡治療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如何帶領團隊攻克胰腺癌這一醫學難題?又是如何通過創新技術為患者爭取更多的生存機會?
開創全球內窺鏡治療新標準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您在胰膽肝疾病治療領域的卓越貢獻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內窺鏡治療方面,更是公認的先驅人物。通過創新的低侵襲性治療,您為眾多復雜疑難病例提供了突破性的解決方案。這些成就不僅推動了行業的發展,也為無數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關鍵的研究突破?
糸井隆夫:胰膽疾病的治療歷來被認為是醫療領域最具挑戰的部分。在2000年左右,內窺鏡治療技術迎來了快速發展。作為東京醫大團隊的一員,我和我的團隊不僅緊跟技術革新,還在這一領域開創了許多全新的治療方法。
例如,我們開發了借助內窺鏡實施的膽道完全分斷的磁力重建吻合術。利用內窺鏡,將磁鐵植入因癌癥完全分斷的膽管兩端,利用磁力使其重新連接到一起,這項技術為全球首創。該技術也適用于傳統療法無法攻克的疑難雜癥,為全球的患者帶來福音。
此外,我們還在治療復雜膽結石和其他疑難病癥方面,開創了一系列新的低侵襲性方法。有些患者因為手術失敗導致無法繼續接受傳統治療,但通過我們團隊的內窺鏡技術,從胃到肝臟開通了一條“新通道”,直接到達結石位置,將其粉碎后排出。這一技術被認為是替代手術的突破性創新。
我們不僅為患者提供解決方案,還通過臨床研究和技術推廣,建立了包括培訓、論證、標準化流程等的完整體系,進一步推動以上技術在國內外的普及和發展。
提升五年生存率的治療新路徑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東京醫科大學胰膽肝疾病中心被稱為日本國內“最后的防線”。許多在其他醫療機構無法治療的患者,都會來到這里尋求幫助。我很好奇,您為什么選擇了如此具有挑戰性的領域,銳意攻克五年生存率最低的“癌癥之王”?
糸井隆夫:這是個好問題(笑)。相對容易的領域,已經有很多人在研究和實踐了。胰腺癌和膽道癌是極難治愈的癌癥,特別是胰腺,被稱為“暗黑的器官”。要攻克這一領域,不僅需要獨特的想法,還需要極強的執行力。
目前胰腺癌治療大致可以分為兩大方向。一是直接針對腫瘤本身的抗癌治療。此前,由于缺乏有效的藥物,胰腺癌患者往往只能接受保守性治療。但近年來,抗癌藥物的進步為胰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利用新的FOLFIRINOX等化療藥物改善以后,同時引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二線治療手段,能夠讓無法實施手術的患者顯著延長生命。
二是解決因癌癥引發的并發癥,針對胰腺癌引發的黃疸、疼痛、十二指腸狹窄等問題,通過金屬支架和超聲內窺鏡技術,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我們東京醫科大學胰膽肝疾病中心在整合外科、內科力量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可檢測到小至5毫米的癌變,通過早期手術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對晚期患者,我們也會嘗試通過抗癌藥物將腫瘤縮小,甚至將原本無法手術的病例轉變為可手術治療,這種策略被稱為“轉換性手術”,能夠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療機會。
攻克“癌癥之王”的最后防線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您在國際醫學交流中經驗豐富,尤其是在中日醫學合作方面。據了解,您的醫學著作在中國廣受歡迎,為業內人士所推崇,是同領域專家學習與研究的重要參考。
糸井隆夫:我第一次訪問中國是在1994年,當時的中國醫療環境與日本昭和30年代相似。然而在短短十年內,中國的醫療技術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尤其是在消化道內窺鏡領域。盡管日本整體水平仍處于領先地位,但在我看來,中國部分醫生的技術已達到甚至超越國際標準,比如復旦大學附屬中心醫院的周平紅主任。
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訪問過中國數十次,醫療合作主要集中在技術培訓和診療策略的交流上,也曾在中國多地進行實時的手術示范。我認為,不僅要教授技術,還要傳授診斷和治療的綜合思路,我希望中國的年輕醫生不僅能提高個人的技術能力,也要注重團隊協作模式的構建。
從絕境到新生的治療奇跡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您是“世界的糸井”,有世界各地的患者慕名而來。請問在醫治中國患者的過程中,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經歷?
糸井隆夫:說實話,印象深刻的案例很多。有一位胰腺癌患者曾被中國多家醫院拒絕,因為無法進行外科手術,最終來到我院。在接受了化療后,他的腫瘤顯著縮小,并與周圍重要血管分離,實現了手術切除。目前,這位患者已經健康生活了近4年,接近5年根治的標準。這對患者本人和我們的團隊來說,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還有一位癌癥晚期患者,被診斷為不到一個月的生命。我們團隊通過內窺鏡治療等,將生命從一個月延長至6個月,使他能夠在剩余的時間里享受更高的生活質量,不需要在痛苦中離世。我理解部分醫院拒絕接診高風險患者的做法,但我們秉持的理念是,如果能幫助到患者,無論多難都要盡力嘗試。醫生應該將患者視作自己的家人,用最高的標準對待每一位患者。
突破資源壁壘,實現醫療公平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展望未來,您希望在技術研發、國際合作、醫療教育等方面有哪些突破?在全球化背景下,醫療領域還存在哪些課題需要解決?
糸井隆夫:我認為,醫療的均衡化是未來的重要目標。在日本甚至全世界,醫療資源的分布并不均衡,這導致不同地區的患者難以享受同等質量的治療。我希望通過建立國際醫療中心的方式,更高效地進行技術輸出和知識共享,推廣先進醫療技術,并加強研究和發表,讓患者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獲得相同水平的醫療服務。
醫療沒有國界。我的工作尚未完成,我將繼續為這一目標而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