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一手教育資訊、升學政策解讀
最新消息
國內最老牌、水平層次最高的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之一
“上海交通大學-密歇根學院”
(簡稱交大密院)
即將停辦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教育也在悄然轉型。當地時間1月10日,美國密歇根大學以國家安全為由,終止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結束了兩所學校長達20年的學術合作關系。
滑動瀏覽譯文
密歇根大學宣布將終止與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長期合作關系,從而結束了兩校之間長達二十年的學術合作。
1月10日,校長小野三太(Santa J. Ono)在與美國國會領導層和密歇根大學內部利益相關方討論后,確認了這一決定。
此舉是在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最近發布的一份關注國家安全的報告,以及該委員會主席、密歇根州共和黨眾議員約翰·穆倫納爾(John Moolenaar)致信表達他對合作關系可能受損的擔憂之后作出的。
奧諾表示:“國際學術合作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學術內容,增強了學生的全球教育,我們將繼續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作伙伴,作為我們學術使命的一部分。在這樣做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將國家安全承諾放在首位。”
密歇根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的合作包括一個聯合學院,該學院安排美國和中國學生在密歇根大學和中國學習。該聯合學院(密歇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學院)成立于2005年,因其提供的工程學位項目獲得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認證而在國際教育機構中脫穎而出,所有課程均用英語授課,幾乎所有學生都追求國際教育經歷。
在過去二十年里,這一合作關系促進了大量學術交流,包括雙學位項目、獎學金和海外學習機會。總體而言,上海交通大學為來自密歇根大學和其他機構的1000多名本科生提供了全球學習經歷。
與該聯合學院合作的大學管理人員強調,目前注冊該項目的學生將能夠不受此次分離影響地完成學業。
這一決定反映了國際學術合作格局的廣泛變化,特別是美國和中國機構之間的合作。密歇根大學重申了其致力于維護國際合作的嚴格標準,同時確保符合國家安全考慮。
鑒于合作關系的解散,小野三太強調了國際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國際學生、教師和員工在密歇根大學校園中的關鍵作用。
他說:“在這個相互聯系的世界里,國際經歷對我們的學生來說至關重要。我們仍然致力于支持密歇根大學的國際學生,并將繼續推動國際合作伙伴關系,以促進知識和跨文化理解,并確保我們的校園仍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能夠茁壯成長。
交大密院為什么會停辦?
事情起源于2024年10月,有美媒報道稱,5名來自交大密院的中國留學生在密西根大學學習期間,涉嫌在密西根州國民警衛隊某營地區域從事間諜活動。受此事件影響,密西根州國會議員約翰?穆萊納向州長格雷琴?惠特默發出公開信,要求停止對交大密院的資金支持并關閉該學院。
交大密院關停已成定局,有不少在讀學生及家長十分關心這對當前在讀生的未來會產生什么影響。對此,聯合學院合作的大學管理人員給予明確答復:目前就讀該學院課程的學生將能夠完成學業,而不會受到此次分離帶來的干擾。
具體來說,對于已經在密歇根大學就讀的大三、大四學生而言,他們可以按照原計劃繼續完成學業。但遺憾的是,對于大一、大二的學生來說,可能將無緣赴美完成原本規劃的2+2項目學習。
據上海交通大學官網,2023年2月16日發布了《關于建立中共上海交通大學聯合學院委員會及其干部職務任命的通知》,其中提及撤銷中共上海交通大學密歇根學院委員會的決定,說明該校已有相關準備。
關于交大密院
上海交通大學-密歇根學院成立于2006年,由上海交通大學和美國密西根大學兩所頂尖學府共同創辦的,是一所集國際化、高質量和實踐性于一體的學院,旨在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
交大密西根學院采用全英文授課模式,提供機械工程、電子與計算機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多個本科和碩士專業。學生在錄取進院一年后,可以根據自主興趣自由選擇專業方向。此外,學院還開設創業、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研究、工業人工智能等輔修專業,供不同專業興趣的學生深造學習。
交大密院盡管錄取分數高,學費不菲,但其畢業生出路極佳,贏得了眾多考生和家長的高度贊譽,被視為中外合作辦學的佼佼者。
歷年本科畢業生中,平均86%左右進入世界一流大學深造,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其中選擇在北美深造的學生中,81%進入美國工科前20名的頂尖研究生院深造。2024年在四川省招3人,理科一本錄取分數線為689分,學費每年7.5萬元。
附:2024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滑動瀏覽)
早有先例
截至2023年6月,國內教育部已批準設立了1495個本科層次及以上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其中包括204個機構。其中,不少項目是與美國大學合辦的,這些項目或多或少都可能受到一定影響。甚至,即便合作方并非美國高校,也可能波及其中。
密歇根大學是過去五個月內第三所因特設委員會提出國安風險問題而終止與中國高校合作的美國大學。去年秋天,佐治亞理工學院宣布終止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合作,伯克利加州大學也終止了與清華大學的合作。
中外合作辦學還值得選擇嗎?
短短幾個月,多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叫停,交大密院這場風波,也為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未來帶來了新的質疑。那中外合作辦學還值得選擇嗎?
首先,我們需要明晰中外合作辦學的三種形式:
1.中外合作大學
中外合作大學由中外高校或教育機構聯合創辦,有獨立法人資格,通常以大學或學院的形式存在。它運營獨立,有自己的校園、完善管理體系和豐富教學資源。學生畢業后通常能拿到中外雙方高校的學位證書,被稱作 “不出國門的留學”。其國外合作院校在國際教育界名氣較大,它們頒發的學位證書全球認可度高,頂尖院校的更是如此。
目前全國共有11所(S11院校),分別是:寧波諾丁漢大學、上海紐約大學、昆山杜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西交利物浦大學、溫州肯恩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城市大學(東莞)。
2.計劃內中外合作項目
國內知名大學與國外大學聯合設立的二級學院(參考交大密西根學院和川大匹茲堡學院)。這類項目要求通過高考統一錄取,畢業時同時獲得的是國內和國外學校的學位。
3.計劃外中外合作項目
這類項目以“參考高考成績”招生,學生在國內讀書,但最終只能獲得合作的國外大學學位。這類項目的質量參差不齊,有些項目確實為學生提供了通往海外名校的途徑,但也有一些項目缺乏監管,含金量難以保障。
從就讀年限來說,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主要有2+2(國內2年,國外2年)、3+1(國內3年,國外1年)、4+0(國內4年,不出國)、4+1(國內4年,國外1年拿碩士學位)等不同的形式。
有些項目畢業時候拿的是單學位(單獨中方學位或單獨外方學位),有些畢業時候拿的是雙學位(中方和外方大學兩個學位)。
如何應對?
1.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院校的其他選擇?
當前政治因素使中外合作辦學面臨不確定性,項目或院校申請錄取門檻可能提高,背景審查趨嚴。計劃申請的學生應提前準備“替代項目”,如關注國內優質高校傳統專業或其他教育途徑,確保升學有備無患。
從計劃內中外合作項目來看,如果遇到停辦的情況,如果拿不到國外大學的學位證,國內大學還在,至少可拿國內大學學位證。
從合作方來說,有港校、美校、英國大學、其他國家的學校。目前來看,港校屬于中國,最安全。對于高分段學生而言,可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或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海寧國際校區)。
2.專業的選擇上更有針對性,是否需要準備相關的Plan B?
在中美關系復雜性下,美國留學政策會發生一些變化,但政策變化帶來的影響要區分專業看待。
理工類或比較敏感的專業,可能會受到影響,但如果選擇建筑類、視覺傳達設計類、工業產品交互、特效類等藝術設計相關專業,會被認為是敏感性較低的專業,不會受到影響。
為什么藝術設計類不會受影響?一方面這類專業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融合性,不僅有插畫、建筑等純粹的藝術設計專業,還可以融合科技、商業等傳統專業,不斷升級為新興藝術專業,如交互設計、游戲動畫等。另一方面這類專業不受此類政策限制的另一個原因在于,美國藝術類專業的教育理念鼓勵學生追求個性化表達,并不涉及技術壁壘。
3.強化英語學習
對于無論是要上中外合辦學校的學生還是出國留學而言,英語是必須要熟練掌握的重要技能。在教學方面,中外合辦學校通常會采用大量的英文原版教材、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資源和課程體系,授課過程中也會有相當比例的課程使用英語教學。在學業考核方面,考試和作業往往也以英文形式呈現。無論是撰寫英文論文、完成課程報告還是應對各類專業考試,都需要學生有扎實的英語讀寫能力。在未來發展方面,從這些學校畢業后,學生可能會有繼續出國深造或進入跨國企業工作的機會,良好的英語能力會在這些后續的發展路徑中成為有力的競爭優勢,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國際化的學習和工作環境。
對于學生和家長而言,在考慮中外合作辦學時,務必深入了解各類項目的特點、風險與機遇,審慎抉擇,還要密切關注政策動態,提前規劃,做好應對錄取門檻提升及專業限制等問題的準備,在復雜多變的教育環境中,探尋最適合自身發展的求學路徑。
資料來源:網絡
編輯:Helen
審核:Davi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