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024年,TimeOut北京始終密切留意城市人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不同視角、具有深度的話題和專題,希望讓每一位點開頁面的你能再多了解北京一些。我們繼續(xù)講述著創(chuàng)始人們有趣的故事,也踏上新的旅程,解鎖了「Travel Guide」欄目。
滿懷誠意推出的內容,或許曾被淹沒,又或許因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錯過了閱讀的契機。今天,不妨跟隨TO君,一同回顧過去一年里那些不容錯過、值得加入收藏夾的精彩文章 。
Chapter 01.
故事
六年了,Jessie J重返北京
“歌王”是如何應對魔幻的過去幾年的?
這位來自英國倫敦的女歌手被中國觀眾親切地稱作“結石姐”,即便你不熟悉她的《Price Tag》,也一定聽過那首街知巷聞的《Bang Bang》。距離上次來北京已經過去六年,Jessie J終于帶著她的新巡演The“Live with Jessie J”Tour回歸。久別重逢,我們聊了聊她跌宕起伏且“瘋狂”的過去幾年。
黃義達的48小時 | 北京有我想要的自由
他選擇北京作為常住城市,這一住便是十余年
說起黃義達,第一印象一定是《那女孩對我說》,盡管已有些許年代感,但記憶里總能哼唱幾句。新加坡長大,中國臺灣出道發(fā)展,紅極一時但選擇淡出大眾視野……一定層面上黃義達已經是一個頗具“北京范兒”的新居民了。除了窩在家里創(chuàng)作,他還會去城市各處探索生活點滴尋找靈感,跟著YIDA的視角,看看他在北京的48小時生活。
別人在跳廣場舞,74歲的她從美術館導覽員
做到了佩謝的「策展人」
離開故鄉(xiāng)很多年,是藝術把她留在了這里
1950年出生于廈?,初中畢業(yè)后當過農?、工人、外貿公司銷售,2000年退休。2008年移居北京當全職家庭主婦,后來加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第一批會員,于2016年加入導覽志愿者團隊并工作至今……許多人已經熟悉了這位被媒體紛紛報道的“來自廈門老太太”陳少勤的故事。
和馮唐一起在北京的胡同里,像貓一樣遛達
到生命力和創(chuàng)作力在肉身的瓶子里滋滋作響
三年前問馮唐,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中年人,得到了許多奇妙的答案。這次我們又帶著好奇,窺探了他的倫敦生活,挖掘了他新的人生思考,也跟隨他的視角,去到北京的胡同里,“像貓一樣”悠然自得地遛達、感受,逛了逛他的新展。
Chapter 02.
溫度
在女性「稀有」的工作崗位,她們做起來更酷
Women can be anything
婦女節(jié)前后,兩性平等的話題總是被拿出來各種探討。隨著個體的覺醒,女同胞們在面對不平等與質疑時,逐漸開始為自己發(fā)聲。在男性比例遠大于女性的工作崗位上,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撇開傳統(tǒng)社會觀念的束縛,她們出天入地,發(fā)光發(fā)熱,甚至成為行業(yè)佼佼者。
承認吧,你根本離不開北京
每年總有幾天,要聊聊“北京”
當我們生活在北京,以她為第二故鄉(xiāng),總是忍不住吐槽對這座城市的諸多“不滿”,比如通勤太遠、消費太高、房租太貴、工作太卷、冬天太冷……但有意思的是,你不會因為這些理由而離開,因為,還有更多不舍。
來北京的第一張照片,是他們對這里的初印象
回憶也好,青春也罷,都是抹不去的難忘經歷
當人們還在為哈爾濱冰雪旅游打氣、為福建“游神”所震撼并調侃海南島的天價機票時,沒有任何“上分”舉措的北京,接待了游客1749.5萬人次(北京常住人口是2184.3萬)。春節(jié)的北京,“人從眾”的場景從不缺席。作為非本土人士的你我,還記得第一次來北京是什么時候么?
Chapter 03.
現象
卷不動的北京年輕人,已經住進「青年養(yǎng)老院」
一場帶有時代特色的“反內卷”沖鋒拉開大幕
這些年,關于都市年輕人的描寫從“負重”到“重啟”,從“內卷”到“反內卷”。在延遲退休的信息傳來后,他們甚至直接主動進入了“養(yǎng)老”的新篇章。不是逃避,更像是年輕人嘗試用有意義的“無用”,對抗無意義的“有用”。
當代人為何流行起了「搭子社交」?
“精神快餐”侵入社交關系網
在一個上班最怕失去“飯搭子”的時代情緒下,“搭伴一起完成某件事”可以無形放大50%的勇氣。“第一次出國搭子”“跨省追星搭子”“考研搭子”“晚自習搭子”……“萬事皆可搭子”的氛圍快速從網絡蔓延“侵入”線下,這種“陌生以上,友情未滿”的關系形態(tài)流行開來。
「二十分鐘公園效應」真的有用嗎?
繼CityWalk后又一個生活方式熱議詞
一種名為“二十分鐘公園效應”的休息方式在“打工人”中快速傳開,又蔓延到更多群體中。《國際環(huán)境健康研究雜志》提出:一天只需要花二十分鐘去公園逛逛,即使不做運動,也能大幅降低壓力,使心情變得更舒暢。腦科學的相關研究發(fā)現,在身處于自然環(huán)境中20分鐘,就可以顯著降低人體內的皮質醇含量,即“壓力荷爾蒙”......
Chapter 04.
觀察
被畢業(yè)的北漂,涌入「爆改人生」賽道
重啟,需要的是接受一切的勇氣
當一個“成熟的北漂”拼過了高中,熬過了大學,攢足了實習經驗,PK過一輪又一輪的校招面試,闖進大廠后,常以為這就來到了“歲月靜好”的山巔。但變化的世界里哪有什么一成不變的景色呢?每個努力漂在北京的奮斗者,都是適應環(huán)境的強者。當突然被“畢業(yè)”,不甘和求生的本能讓北漂們紛紛踏上“爆改人生”之路。
在北京騎電動車,卑微的生活方式?
在北京騎電動車,卑微么?
城市里的電動車,似乎一直未能給大眾留下好的印象。規(guī)則越來越嚴格,甚至一直有傳言稱未來在北京騎電動車同樣需要靠駕照……年輕人曬小輪車、曬公路車、曬電動汽車,卻鮮有看到誰會秀自己的電動車,更多的是自我嘲諷式的調侃。
北京大爺的「漁」樂圈,年輕人擠破頭想進?
跟著釣魚大爺探尋京城水系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釣魚”,這句話不一定適用于全國,但卻十分符合北京。北京大爺的愛好可不止翻單杠、吹口琴、養(yǎng)鴿子、盤手串……他們還有很多與水有關的愛好,游泳的,溜冰刀的,此外就是釣魚了。跟著大爺們的足跡探探京城水系,也會發(fā)現這座城市別樣角度的魅力。
逐漸“山姆化”的北京超市,還“香”么?
消費者為何重新回歸線下購物?
什么是“山姆化”?貨架上不斷增加的自營商品比例,商品不斷變大的包裝和分量,還有接連開業(yè)的付費會員店和不斷更新的付費會員政策,甚至99元的免配送門檻,處處都有山姆的影子。有機構和專家預測,生鮮電商平臺的消費者有回流線下的跡象,而小超市、小市場等“小業(yè)態(tài)”蘊藏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堋?/p>
卡拉不OK,在北京還有人去KTV嗎?
是我們不愛歌唱,不喜歡扯開歌喉了嗎?
曾幾何時,北京的繁華夜生活,總有幾束霓虹來自閃耀的KTV,也是無數人釋放激情、共享歡樂的地方。時過境遷,你是否發(fā)現,我們去KTV的次數越來越少,甚至一年當中也是屈指可數了?而今天的KTV數量與輝煌程度也遠不如以前。曾經的KTV經歷了什么,背后又是怎么樣的時代變遷和社會更新?
Chapter 05.
探城
知春路讓海淀也chill上了
“鳥飛林覺曙,魚戲水知春。”
創(chuàng)業(yè)者和“科技人”,行色匆匆的社畜和未踏出象牙塔的學子,讓知春路乃至整個海淀似乎不常與所謂的“松弛感”掛鉤。但這個夏天我們在這里有了新發(fā)現。我們不談深遠的歷史,只看當下。漫步在知春路,感受綠意和生機,發(fā)掘和體驗過去未曾留意過的chill時光。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西土城路兩邊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飛鳥與魚,也是西土城兩邊
步行要翻越一條兩公里的河,開車要在薊門橋繞來繞去,法大學子和北電、北郵的同學們遙遙相望......不過也正因如此,西土城路似乎成了最適合不急不躁的散步路線。
南城“想你的風”吹到了紀家廟
紀家廟到底有沒有廟?
今天在充滿文藝與煙火氣息的紀家廟漫步,或許很難想象,這里改造前曾經聚集了倉儲、冷庫、建材等企業(yè)。因常年貨車來往頻繁,道路坑洼難行,晴天一捧土,雨天一地泥,是遠近聞名的“土路”。而如今的它早已蛻變,成為南三環(huán)文藝的精神角落,質樸的生活腹地。
在勁松,過大隱于市的寶藏生活
沒有奪人眼球的地標,也沒有噱頭十足的流行元素
說到北京有煙火氣的地方,好像從來沒有人提勁松。可能因為它沒有網紅打卡的氣質,那些熱衷于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游客們,很難將鏡頭聚焦于此。或許正是這種不被大眾熟知的神秘,使得勁松更完美地保留下原汁原味的生活氣息,平凡,不張揚,它是脫離胡同的北京生活的煙火范本。
這里是大理「昌平分理」辛莊
安寧又熱鬧,出世又入世
在北京諸多含有“莊”的地名中,“辛莊”似乎仍未被大規(guī)模發(fā)掘。一批擁有高學歷、高收入的學生家長常年租住,為辛莊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活力。越來越多的“新興人類”來到這里創(chuàng)業(yè),這里的生活氣息、文化氛圍也愈發(fā)濃厚。今天,六環(huán)路邊緣的辛莊已經成為一處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馬連道」
“馬連道”是個“什么道”?
或許正因為馬連道“茶”的標簽太熟悉了,讓不了解它的人失去了去這條有趣街區(qū)探索的興趣和沖動,而對真實的它感到陌生。這條被稱為“中國茶葉第一街”的繁華街市,即便輝煌已然不顯,但仍然是生活在北京人心中不能取代的存在。
在馬家堡也可以實現遛達自由
用質樸觸動每一個駐足的靈魂
可能許多人第一次都會把“馬家堡”的“堡(pù)”字讀錯,從古老驛站到現代街巷,駐守著京南出入口的馬家堡,熱烈的煙火氣、層疊的鐵軌與時光的流淌交織融合,形成老舍先生筆下的《茶館》里描繪的市井百態(tài):“這片區(qū)域承載著歷史的厚重,也在時代的更迭中煥發(fā)著新生。”
西南二環(huán),比想象中好逛
老北京民間生活的縮影
南二環(huán)區(qū)域曾是商業(yè)繁榮之地,這里有著自隋唐沿襲下來的坊市格局,各類市場和繁華的街道,是商業(yè)與文化的交匯點,見證了無數盛景。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片區(qū)域在保留傳統(tǒng)韻味的同時也不斷發(fā)展。如今,它既有著古老建筑所散發(fā)出的歷史氣息,又融入了現代城市的元素。漫步在這里,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獨有的魅力。
Chapter 06.
發(fā)現
北京最短的地鐵線路是專為Gai溜子開通的吧!
短短四站地鐵囊括了石景山區(qū)的精華
由于模式口站的暫緩開通,使這座難以步行前往的京西地標,一直無緣加入京西CityWalk路線。金安橋至模式口段正式投入運營,宣告11號線的全線貫通。曾經距離略顯遙遠的京西兩大地標——模式口和首鋼園,如今被緊密連接在一起。
在北京CityWalk,文創(chuàng)園必須扛大旗
藝術與生活的邂逅,心靈和夢想的棲息地
文創(chuàng)園之于城市是一處獨特的存在。它兼容起了自然、空間、歷史、藝術、創(chuàng)意和各種活動,每一處都有穿越時空對話的可能。TO君又探索了一些新晉小眾、網紅園區(qū),也許就有你還未曾探訪的。
別去地壇公園看“海”了!
快來這5處濕地公園擁抱夏天
“有這樣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公園里的一面磚墻,在午后陽光的照射下,仿佛一片泛起波光粼粼的“海”,引得大家紛紛前往打卡。與其看“假海”,不如去那些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親水公園,享受夏日的饋贈。位于北京五個區(qū)的濕地公園,它們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Chapter 07.
Travel Guide
大多數人對這個南方小城的印象是那碗盛滿辣油的螺螄粉。柳州當然不止螺螄粉。柳州古屬百越之地,從古到今都是個樞紐城市,匯集了南來北往、各種各樣不同性格的人……作為柳州人的編輯也想借此機會為家鄉(xiāng)寫點什么。
作為一座一年中將近8個月都在供暖的城市,呼倫貝爾的夏秋被緊湊地壓縮在3個月時間。6月到9月,這片廣袤草原的美景若稍有拖延,便可能錯過。
普洱,這座位于西南邊境的小城,或許不在大多數人的旅行清單上。然而,這里不僅有全球聞名的普洱茶,還有多民族融合的獨特文化,以及未被過度商業(yè)化的古老村落。
“演唱會經濟”獨一份的演出體驗讓太原成為了歌迷們新的奔赴地。而隨著《黑神話:悟空》的爆火,山西的古建筑迎來前所未有的現象級熱度,太原作為山西訪古之行的重要旅途中轉站,熱度也呈幾何級增長。
許多攻略說,北京游客莫名鐘意這座渤海濱城,緣由是它有一種從誕生之初就孕育其中的交匯之意。這里總能看到無處不在的京牌車,行覓其間,也總有一種還沒有走出京圈的錯覺。
有人說,羅馬永遠不會有淡季,有人說,羅馬會懲罰每一個不做攻略的P人,有人說,在這里不喜歡做攻略的你也能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隨性而行,也會發(fā)現驚喜。
盡管巴黎人自己都吐槽會在今年夏天逃離巴黎,但不得不說狀況頻出的法國人,已經將全球的目光都吸引到了這個城市。巴黎人來辦的奧運充滿著“Parisian Style”:讓體育“游蕩”街頭巷尾,隨處狂歡,隨機給出驚喜。
多瑙河穿城而過,將這座城市分為“布達”和“佩斯”兩部分。人們偏愛布達佩斯的夜。夜幕降臨之時,河畔的天空翻涌出許多種顏色,國會大廈的燈光傾瀉而下,讓這座城市更顯多情。
在還未抵達愛丁堡之前,或許你已經從上述這些線索中對這座城市略知一二。即便它是歐洲小眾城市,但愛丁堡是少有的讓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們都青睞的繆斯城市。
去年12月,馬來西亞宣布對中國游客免簽,又掀起一波赴馬旅行熱潮。過去一年,筆者曾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生活,借此分享一些生活經歷和旅行體驗。
Chapter 08.
有趣創(chuàng)始人
見證并推動了中國時尚媒體走向繁榮的巔峰,又在“退休”后從零開啟第二項事業(yè)——創(chuàng)辦并親自主理頌藝術中心。為什么中年plan放在了藝術世界?我們對話蘇芒女士,跟隨她進行了一場切實又開放的奇幻“漂流”。
把高定旗袍和公益聯系在一起,恐怕很難想象中間的紐帶。心理咨詢師出身的主理人王小肉,創(chuàng)立Musée R的初衷并不是為了定義什么是美,而是希望來到這里的人愿意去思考并能接受最真實的同時也是最美的自己。
用中國非遺中的織染技藝做衣服,與工人體育場僅一條馬路之隔的手工服裝店,似乎與這個飛快的世界有些“格格不入”,卻已默默走過了二十多年。對話主理人高煜,也聽聽布言布語對生活的理解。
越來越多的主理人加入到復合型業(yè)態(tài)的大潮中。這其中,就包括小島和順子一起在錢糧胡同17號創(chuàng)立的的 G'DAY COFFEE & BARBER。他們不光做到了男士理發(fā)、修容與咖啡業(yè)態(tài)兼容,還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社區(qū)”文化。
樂隊吉他手、維修技師、音樂經紀……身懷絕技的劉心宇從一個“嚴肅”的公路車騎行者,變成了“死飛”文化的推廣者,在年輕力與潮流的中心THE BOX 里開了一家TRACKID單車買手店。
為什么看似和潮流不沾邊的海淀,有了獨一無二的潮流平臺?為什么潮流主理人和互聯網同學做起了鄰居?1733商業(yè)空間“不大示界”創(chuàng)始人Jony跟我們聊起了有關夢想照進現實的踐行與探索。
Hidive的主理人老左每年有一半時間都在“趕海”的路上,趕去探索各大潛點,趕去追逐鯨落和Manta...... 7月初,我們和他聊聊在京城里打造的16米“深海”,以及他與海洋、與潛水的故事。
美好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樣的?聽聽“造夢者”們的心中的答案。我們在101+旗艦店,找到了將自己定義為“美學生活連接者”的主理人Cola,聊聊關于他的生活美學。
「有趣創(chuàng)始人」2024年最后一期迎來最年輕主理人、26歲的馬嬌,她所主理的山也Park掀起了不小的京西石景山打卡熱。過去的老花房,是如何被她和團隊一步步打造成為熱門的多元文化空間?
編輯:大藍
圖:雙魚笙笙;見原文標注
如期送上過年留京不無聊攻略 | 雙周好玩
圖個好彩頭,留京過年居家好物已就位
北京沒有下雪,但有冬季限定冰雪樂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