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寡婦》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盡尚征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杜荀鶴的這首《山中寡婦》寫于晚唐。相比李白、杜甫,杜荀鶴是唐朝一位不算出名的詩人。他生長于破落農村,曾經歷過漫長的貧困生活,所以對社會有著深刻的認知和感受,對晚唐這最黑暗和動亂的年代有著切身的體會。他繼承了杜甫、白居易等詩人倡導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寫下了大量揭露統治者罪惡和同情人民疾苦的詩篇,反映出當時最真實的社會。
詩的意思大概就是說,晚唐社會動蕩,戰亂不息,一位寡婦因為丈夫死于兵禍,沒辦法,她只好逃到深山的破茅屋中棲身度日。穿的是粗麻衣衫,頭發枯黃,面容憔悴。但即使這樣,統治者依然沒有放過她,而是讓她納稅,而且手段很殘忍。古代農民以農桑為本,由于戰爭的破壞,桑林伐盡了,田園荒蕪了,而官府照樣不顧百姓的死活,照舊逼稅和“征苗”。這位寡婦只能野菜連根吃,生柴帶葉燒,殘酷的賦稅剝削和無情的壓榨,使這位孤苦貧窮的寡婦簡直難以為生。
對如此孤苦無依的婦人,官府依然不放棄,對她如狼似虎的盤剝掠奪。更何況寡婦還住在深山之中,卻無法逃過賦稅和徭役的壓榨,說明封建統治階級征收賦稅,無所不至,無孔不入,已到了無可逃避的地步。
“苛政猛于虎也”,兵禍之慘酷,朝廷之亂腐,官府之暴虐,百姓之痛苦,自顯詩中。為什么專制社會這么多苛捐雜稅、巧立名目,想千方設百計的去敲骨吸髓的壓榨民眾呢?根本原因在于專制,在于統治。
為什么專制社會這么多苛捐雜稅?
在一個專制社會中,統治是相當殘酷的,權力是壟斷,壟斷于君主,整個社會一切都是君主的。君主凌駕于任何法律和制度之上,權大于法,言出即法,統治是為了維護皇家的利益,一家的利益而已。任何不利于統治的都會被消滅于無形之中,統治者利用國家機器和統治工具對民眾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榨。他們不會放過任何一絲能夠壓榨的機會。這是根本原因。
專制社會就是維護統治者的利益。
其次,在專制社會中,君主通過自上而下層層任命官吏的方式來完成權力的確定和行使,這就決定了統治者的權力來源于君主和上級,所以他們根本不需要在意民眾的想法,只需要完成上級和君主交辦的任務就行了。至于人民能不能穿暖,能不能吃飽,能不能住好,有什么關系。他們關心的是上級滿不滿意,君主高不高興,能不能獲得提拔和重用,能不能獲得君主的青睞,能不能把稅收起來,把錢收起來,讓君主和上級滿意和高興,這才是重點。
因為他們的權力來源根本不在于人民,人民也無權過問和監督,所以他們對民眾是敲骨吸髓,是過度的執法和統治,只要能把稅收起來,只要能苛捐雜稅,那一定是苛捐雜稅,毫不在乎民眾的冷暖和生死。而專制社會末期,權力的壟斷和壓榨更是加劇了社會的腐敗。
比如晚清時期,為了收稅更是發明各種荒唐的稅收,田賦之外,鹽稅附加也是五花八門,如護送費、護商費、團防費、教育費、路捐、口捐、食戶捐、地皮捐、傷兵撫恤捐、樂捐、磨捐等。田賦和鹽稅附加之外,還有針對具體貨物或物品等征收的雜捐,五花八門,包羅萬象。諸種苛捐雜稅中,“糞捐”或“糞稅”無疑是最臭名昭著者。
庚子賠款,四川每年要攤派220萬兩白銀,總督奎俊羅掘無門,有關記載說,有一天,總督“見農民入城擔糞,即抽糞稅,每擔取數文,每廁月取數百文,稅至于糞,真無微不至”。據說諷刺大師劉師亮即憤然寫下“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剩屁無捐”。“糞捐”或“糞稅”可以證明當時的苛捐雜稅是多么的荒唐,社會多么黑暗。
本文參考文獻:
《全唐詩》
李志明.諷時刺世的《山中寡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